1953年,承续鲁迅等人在1934年创办《译文》杂志的传统,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前身)创办了《译文》杂志,由茅盾任主编,后改名为《世界文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个专门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的重要文学期刊。至今,《世界文学》已走过了65年的历程,成为中国读者了解世界各国作家和文学的一个重要窗口。
为了纪念《世界文学》创刊65周年,中信出版社联合《世界文学》编辑部推出“灯塔书系”,书系名称源于“文学,是拯救我们于人生中诸多狂风暴雨的灯塔”。该书系共包含四卷:诗歌卷《我歌唱的理由》,散文卷《青年到此为止》,小说卷(爱主题)《在中途换飞机的时候》,小说卷(孤独主题)《西西里柠檬》。8月12日,《世界文学》杂志社、中信出版社、嘉阅文化、单向街爱琴海书店联合举办了纪念《世界文学》杂志创刊65周年主题活动——“从种子到森林,影响中国作家的文学力量”座谈会暨“灯塔书系”首发式。《世界文学》杂志主编高兴、《外国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程巍、青年作家文珍、音乐人钟立风以及《世界文学》前主编余中先、副主编秦岚、现任编辑部主任苏玲等与到场听众一起畅谈了《世界文学》的创办历程、“编辑部的故事”以及“经典文学”之于人的力量。《世界文学》的众多编辑、作者和读者到场,活动由戴潍娜主持。
在对谈环节,高兴以《了不起的盖茨比》和《世界美如斯》的书名翻译为例,说明《世界文学》编辑部一直以来所秉承的专业精神。《了不起的盖茨比》由《世界文学》首发,当时译者将标题中“great”一词译为“伟大的”,李文俊先生认为“伟大的”用来形容盖茨比不够贴切,经过反复斟酌,最终确定了更为贴切的“了不起”。另外一个例子是杨乐云先生翻译的《世界美如斯》,原译名为“世界如此美好”,直白、浅显;也有人提议译为“江山如此多娇”,又显得过于中国化,最后经过杨乐云、高莽、苏杭等人的长时间酝酿,敲定了“世界美如斯”这样一个典雅而有韵味的书名。
程巍分享了编者废寝忘食的趣事,同时谈到,我们可以通过翻译来不断校正自己的母语,翻译家能够将不同的语言经过文字和语法的转化,不断使我们的母语汉语变得更加成熟、精致和复杂。他认为,《世界文学》就像一个通道,使中国作家、学者在文学上和思想上找到一种向外的联系。
谈到《世界文学》选取、翻译、编辑文学作品的专业性,青年作家文珍认为,《世界文学》关注的不是最流行、最具有文化强势的作品,它摒弃了文学上的欧美中心主义,用平等的眼光关注世界各个地区的作家创作,从杂志所刊发的文学作品里,读者能够看到、感受到世界各地不同的人都在生活,都在写作,都在表达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她回忆说,自己读大学时还曾经去学校复印店复印《世界文学》杂志来看,她至今还记得在杂志上读到金原瞳的《裂舌》时那种震撼的感觉,“就像在眼前打开了一扇窗”。
音乐人钟立风是《世界文学》的忠实粉丝,他从《世界文学》杂志中汲取了一个音乐人必须有的文学素养,正是文学的滋养才使得他在面对音乐的时候能够游刃有余,而滋养他的文学作品往往来自于编辑们孜孜不倦、不求回报地辛苦付出。钟立风谈到,有一次他去《世界文学》编辑部,看到一把吉他,就拿起来弹唱,结果不同语种的编辑、学者纷纷围拢过来,开成了一个小型的“国际音乐会”。在活动现场,钟立风还演唱了改编自卡尔维诺《弄错了的车站》的同名音乐,并与苏玲以中俄两种语言演唱了歌曲《山楂树》,彰显了文学与音乐的动人魅力。
活动现场,《世界文学》编辑部的杨卫东以中英文朗诵了叶芝的经典名篇《当你老了》、赵丹霞以中法文朗诵了布封散文《马的素描》的片段,秦岚以中日文朗诵了西条八十的童谣《金丝鸟》,语言和声音的魅力感染到在场听众,年轻的读者纷纷站起来朗读自己手中的经典文学片段,现场洋溢着浓厚的文学氛围。 (王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