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革命作家蒋光慈写于80多年前的代表作《咆哮了的土地》,再一次为作者激越的革命激情、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贴近现实的态度和高明的表现能力所折服。《咆哮了的土地》堪称是“红色经典”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红色经典”作品创作具有开拓意义和示范作用。
一
在《咆哮了的土地》之前,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在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影响与带动下,20年代中后期曾经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乡土文学”潮流。代表人物除了鲁迅外,还有台静农、王鲁彦、许杰、许钦文、彭家煌等。他们的作品,真切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 表现了农村在长期封建统治下形成的闭塞、落后、野蛮和破败, 以及农民们极其悲惨的生活境遇。展示了诸如“水葬”、“冥婚”、村仇械斗、“典妻”、“偷汉”、鬼节超度一类乡土风俗,在理性的批判中,突出表现了远离现代文明的乡村落后愚昧的生存方式和民众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作品的格调大都阴郁、压抑、沉重,色调灰暗、阴冷、惨淡,反映了中国农村令人窒息的生活,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到了蒋光慈笔下,乡间虽然依旧是旧日的乡间,“但是,这乡间又不是旧日的乡间了。”小说一开头就描写了大革命运动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冲击与影响:“革命军……减租——土地革命……打倒土豪劣绅……”在大革命疾风暴雨中,共产党员、矿工张进德和出身地主家庭的革命知识分子李杰相继回到故乡,他们把新思想带给农民,在农村撒下反抗的火种,在沉睡的田野上掀起了一股革命风暴。作品以大革命前后农村社会尖锐剧烈的阶级斗争为背景,首次以长篇小说的形式热情地表现农民的觉醒、再现了农民革命运动的过程,并预示着革命风暴之后的胜利前景。作品最后安排张进德率领农民武装奔向金刚山,寄寓着作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咆哮了的土地》创作于1930年,当时正是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发展时期。作家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贴近现实,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以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中国革命事实上是农民革命。农民革命必须走井冈山道路!这就在主题思想方面超越了此前的“乡土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后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从叶紫的《丰收》、丁玲的《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贺敬之的《白毛女》、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梁斌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史》……他们笔下的农民作为主人公,大都摆脱了闰土式的愚昧、麻木、忍耐和悲哀,走上了从苦难到觉醒到反抗的革命道路。可以说,写农民阶级意识的觉醒,正面表现农村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是从蒋光慈开始的。《咆哮了的土地》在题材和主题方面具有开创意义。对以后“红色经典”创作的主题指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
伴随着新文化运动而兴起的五四文学革命,其突出的成就之一是“人的发现”与“个性解放”成了文学表现的新主题;农民、劳动者和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中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五四文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现代性诉求。五四一代作家作为知识精英,以先知先觉的姿态担负起向民众进行启蒙的责任。这些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主体性充分张扬。他们怀揣着新思想深入社会,深入民众,力图启迪民智,改革社会人生。在这里,知识分子的身份是启蒙者和教育者,民众则是被启蒙和被改造的对象。到了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知识分子与工农民众的角色身份发生了转换。小说着重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农民、矿工出身的革命领导者张进德和出身地主家庭的革命知识分子李杰。从作品中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工人出身的革命者张进德的革命意志显然超过了出身于地主家庭的革命知识分子李杰。张进德是现代小说中最早出现的农民运动中党的基层领导者的形象,他的斗争经历体现了工农革命的壮大和无产阶级对农民运动的领导作用。作家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与命运安排是寓意深刻的。
李杰出身地主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过着无忧无虑的优越生活,属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果不是爱情婚姻的不幸,这位地主家的少爷很难割断与剥削阶级家庭的联系。他与贫苦农民的女儿兰姑自由恋爱被封建宗法家长强行拆散,从而导致兰姑自尽。这一爱情悲剧使他看清了封建地主家庭的等级制度和吃人本质,因此离家出走,与封建家庭决裂。在大时代的疾风暴雨中,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长为一位坚定的革命者。
张进德这位农民出身的矿工,一穷二白,无牵无挂,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最基本最可靠的力量。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压迫,在他心灵深处早就埋下了反抗的火种,一旦被革命的风暴点燃,必定要释放出巨大能量。他很快由自发的经济斗争走上自觉的革命道路。在宣传发动农民革命过程中,由于其出身与威望,他不像李杰那样一开始不被信任,而是“青年们知道张进德是一个诚实而精明强干的人,对于他都怀着敬意”。即使在与李杰一起领导农民革命过程中,张进德也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在张进德眼里,作为知识分子的李杰只是革命的“帮手”,而不再是革命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了。相反,张进德在李杰的眼里,是非常坚强有力的,尤其是在李杰经受考验的时候,张进德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这种价值尺度以后来红色文学经典的衡量标准,既体现着蒋光慈对中国革命性质的准确把握,同时也昭示着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杰出贡献。
三
《咆哮了的土地》所形成的创作范式对后来“红色经典”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文本示范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是工农兵英雄模式。五四文学革命倡导人的文学和为人生的艺术,劳苦大众成了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这是巨大的进步。但是,五四一代作家站在启蒙的立场上,他们笔下的劳苦大众大都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弱小者。在“乡土文学”中,作家笔下的农村是凋敝的、停滞的,农民是落后的、保守的、麻木的、安于天命的。到了《咆哮了的土地》,沉睡了多年的土地咆哮了,安于天命的农民开始觉悟了。农民成了土地革命的主要力量,工农出身的干部成了农民革命的主要领导者。张进德这位农民革命英雄形象占据了作品的主要位置。这对后来“红色经典”着力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赖大哥、郭全海、朱老忠、梁生宝、萧长春,乃至“样板戏”中的李玉和、江水英、方海珍、柯湘等“红色经典”中的著名英雄人物,无不闪耀着“张进德”式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
其次是知识分子改造模式。前文已述,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知识分子由启蒙者转变为忏悔者,乃至被改造的对象,《咆哮了的土地》对此进行了较为细致真切的描写。李杰艰难的心灵考验和灵魂搏斗,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所经历的普遍心灵历程。《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的成长道路即具有李杰的影子。知识分子在与剥削阶级家庭决裂以后,只有接受共产党的教育和领导,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劳苦大众的命运联系起来,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才会有出路。
其三是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恋爱模式。蒋光慈是“革命+恋爱”模式的始作俑者。《咆哮了的土地》中的爱情描写避免了“革命+恋爱”模式的简单复制,显得含蓄节制,而且赋予了全新的理念。小说主要写了李杰、张进德、何月素、毛姑四个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其中李杰、何月素系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张进德、毛姑出身贫苦农家,没有什么文化。按说从门当户对以及共同语言方面讲,应该是李杰与何月素相恋,张进德与毛姑般配。但是,作家并没有这么安排。作品先写何月素与毛姑同时对李杰都有好感,然后写李杰爱的是毛姑,张进德爱上了何月素。最后,李杰牺牲了,负伤的何月素躺在张进德的怀抱,“开始了新的生活的梦……”这种知识女青年与工农兵革命干部的恋爱模式,被“红色经典”作品广为采用。《青春之歌》中林道静情感历程就很具有代表性。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林道静,因反抗包办婚姻而逃出家门。先与北京大学学生、大地主的儿子余永泽结合,后来因思想观念不合而分裂。以后爱上了同样是北京大学学生的地下党员卢嘉川。卢牺牲以后,最终与工人出身的共产党人江华结婚。林道静的情感在经历了一波三折以后,最终归依到工人阶级身上,这也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一种隐喻。这种隐喻在李杰与毛姑、张进德与何月素身上已经肇始了。
其四是新老两代农民思想观念冲突模式。《咆哮了的土地》真实地反映了土地革命运动在新老两代农民思想观念上产生的巨大反差和激烈冲突。张进德与李杰回乡宣传、发动革命,在青年农民与老年农民中引起的反响是截然不同的。年轻人听到革命军快来了的消息,怀着盼望的心理,跃跃欲试;老年人听到这些消息,感到大惑不解。作品着重描写了王荣发与王贵才父子两代农民的冲突。儿子王贵才精明能干,爱动脑筋,善于接受新事物,不认命,具有反叛性格。他坚决拥护成立农会和农民武装,积极参加群众运动,在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风暴中,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最后虽然被捕,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父亲王荣发作为老一代农民的代表,具有中国传统农民典型的精神特质:忠厚善良,吃苦耐劳,封闭保守,安于天命。他认为自古以来,佃户是佃户的命,东家是东家的命。但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革命运动的影响,他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我们种田的人也真是太苦了!也许这个世界的脸孔要改一改?像王荣发这样的老式农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意识深处潜伏着反抗的潜能。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最终会摈弃传统的因袭而跟上时代步伐的。这种新老两代农民思想观念冲突模式,对解放区和新中国文学也起到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叶紫《丰收》与《火》中云普叔与立秋、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与“小二黑”、梁斌《红旗谱》中严志和与江涛、柳青《创业史》中梁三老汉与梁生宝……都在不同的时空中诠释着王荣发与王贵才的故事。
总之,《咆哮了的土地》突破了作家以往创作“粗暴的呐喊”的弱点,注重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人物情感的层次性,注重对生活环境的描写。其在题材、人物、结构等方面的创新与经验,被后来的“红色经典”创作广泛借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本范式。从这种意义上说,《咆哮了的土地》堪称是“红色经典”的开山之作,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