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书香中国

喧嚣与嬗变中的时代镜像

□战 迪

时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评论家、青年电视学者何天平的新著《藏在中国电视剧里的40年》(以下简称《40年》)出现得恰逢其时,勾勒出“90后”一代对电视史的独特阐释。80年代以降,中国电视剧艺术伴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思想解放的东风走进千家万户,一部部曾经的流行已经悄然蜕变为经典。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的经典也都具有着不可磨灭的现世价值。透过何天平的书写,我们得以再次探访业已逝去的峥嵘岁月,体悟电视剧艺术在时代潮流中所扮演的独特文化角色,不能不说是一次颇有意义的心灵之旅。

不同于传统电视史的考据式学术写作,《40年》的风格更像是洋溢着年轻气息的关于心态史的散文化书写。开篇提到的第一部电视剧就是《西游记》,正如作者所言,“若一去不复回,便一去不回”。尤记得当年万人空巷的追剧情境,89.4%的收视率至今仍被视为奇谈,一去不回。时至今日,研究电视剧《西游记》的文字汗牛充栋,而何天平的视角却显得有些别致。特别是关于剧中《取经女儿国》一集,作者别出心裁地对唐僧与女儿国国王的瞬间暧昧加以后现代式的读解。一句“来世若有缘分”令读者感同身受,大有重读经典后成功破译密码的欢愉与兴奋。

历史行进至90年代,开篇大剧《渴望》以其现实主义的主调,伤痕、反思的风格赢得了一代观众的欢迎。“举国皆哀刘慧芳,人人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似乎成为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时代变革的背景下,大众文化的思潮搭乘着全民致富的经济列车高歌猛进。也正因为这样,充满平民关怀与生活质感的《渴望》满足了人们平视荧屏、反身自问的情感诉求。于是,女主刘慧芳的贤淑、善良、隐忍俨然成为了一代人对完美女性的向往。今天重读该剧,我们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何天平在书中直陈刘慧芳的悲剧形象,并认为:“在她身上,虽然反映着人们对道德理想的憧憬与呼唤,但也不可避免地烙印着当时强势的父权文化的影响”。反观今天的现实主义题材都市电视剧作品,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一个个独立女性正以平等的姿态面对爱情、家庭与社会,社会进步的意义得到有力彰显。而在反复比照中,时代影像的历史观价值更加突显无余。

如果说《渴望》表征着大众话语的崛起与平民叙事的复苏,那么《编辑部的故事》则充分描摹出市民社会中的复杂心态。《编辑部的故事》以“人间指南编辑部”为叙事发生空间,每个典型鲜活的形象背后,都代表着社会转型期的特定人群。他们自我肯定,也被时代设定,在浓缩的小圈子里,各种复杂的矛盾纠葛层出不穷,而这一切又与当时的社会心态紧密勾连。何天平认为,剧中世俗化了的知识分子正像是90年代知识阶层所遭遇的冷遇一样,充满了黑色幽默般的反讽效果。“知识分子不再将自己视作人们的精神导师,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和世俗性消解了大众对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想象性读解——总归是要回归到生活里的,不完美、有缺陷,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色。”

纵观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电视剧作品,回归传统与走向现代的步伐同频共振,欲望想象与市井人生交相辉映,思想分流在影视话语中不绝如缕。《40年》就像是其文中探讨的系列剧一样,以点带面,散珠成串,在风轻云淡间勾勒出一幅蔚为壮观的“老国剧”图景。

世纪之交,《还珠格格》霸屏登场,在毁誉参半中开启了中国电视剧不可遏制的泛娱乐化浪潮。无疑,作家琼瑶在言情剧的大众化呈现与推广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何天平认为,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琼瑶剧”,《还珠格格》既“旧”也“新”,“旧”是因为延续了琼瑶作品中常见的奇观化的时代背景、一以贯之的爱情主线和符号化的人物书写;“新”则意味着该剧以通俗剧的广泛流行引领了新国剧的风格趋向。新世纪伊始,《永不瞑目》《大宅门》《少年包青天》等作品,在《40年》的写作中都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文化读解。当然,解构的目的在于重构,如果没有建构出自足、自洽的思维理念,拆解成一地鸡毛的文化碎片当然不是新生代文化的应有之义,这或许也是何天平与其他同龄作者的不同之所在。

就《40年》的结构框架而言,他一改章节连贯性的思路走向,代之以充满隐喻性的“幕”。以“幕”为单位,生动活泼地将影视剧的叙事单元与文本写作相对照,表现出充满奇巧的趣味性。“经典都曾流行过”“留在电视机前的青葱岁月”“作为大众趣味的电视剧”“未曾远去的电视狂欢”,四幕彼此关联,又各自独立,问题意识明晰。特立独行、谐趣横生的笔触与深刻宏大的历史观在作者的写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平衡,诚可谓高处着眼、低处入手,深入挖掘、浅处表达。

事实上,对电视剧的赏鉴既是一种自我体验,延伸了人们的情感想象;也是一种生活体验,消弭了距离,重构了时空,再造了现实;当然,它还是一种国族体验,书写历史,记录文明,聆听世界。总之,当代电视剧艺术形塑了一种“视觉的世界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影视艺术已经成为理解今天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

我们可以不必认同《40年》中的每一个观点,但何天平的写作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子,透过它,我们依稀感受到不同年代电视剧的创作思路具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性。这些关联性直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的变迁。以更开放的视野读解这部作品,我们的思路也必将为之拓展、升华。

(《藏在中国电视剧里的40年》,何天平著,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2018-09-26 □战 迪 1 1 文艺报 content45099.html 1 喧嚣与嬗变中的时代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