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文学评论

不忘初心 继续奋进

□阿 来

长期以来,中国的文艺生产在经受市场化洗礼的过程中,对于文化的功能与作用的理解发生了相当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过分强调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而轻忽其精神属性;忘记了文艺作品有提升公众审美水平、道德水准,引领人民关注现实,激发家国情怀的庄重责任。文艺工作者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上下齐心,形成共识合力,构筑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文化生态的好与坏,最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文学艺术的创作者和受众形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在好的文化生态下,创作者在审美上有高尚追求,强烈关注现实,创作的作品能够引导受众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从至美而达于至善;能够引导受众正确解读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能够引导受众强烈关注现实,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心。而这样的受众自然会促使文艺创作者提供更具审美价值,对历史与现实有更真切深入反映,更具伟大时代精神的具有崇高精神品格的作品。但在很长一段时期中,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的并不是这样的面貌。不止是文化生产者个人,更多的是越来越多的文化生产机构,庸俗地理解市场化,低估受众的文化鉴赏水平,把公众预设为只要娱乐与刺激、没有高雅精神追求的乌合之众,一味迎合。结果是把高雅的幽默变成庸俗的搞笑,把庄重的历史变成浅薄的戏说,把丰富的审美活动简化为感官刺激。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文化生产者和受众之间恶性的互动产生了:习惯了搞笑的受众会说,我要更多的搞笑;习惯了戏说的受众会说,我还要更多的戏说。你不是放弃思想与道德追求,只提供感官刺激吗?习惯了这些低层次刺激的受众自然会拒绝指向精神高处、情感深处的有追求的作品。这种互动使生产和消费者双方都加入一场娱乐狂欢,加上逐利资本的推动,我们的文化生态出现了很大问题。这样的局面确实到了非扭转不可的地步了。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讲话中,总书记对当时种种文艺病相的批评言犹在耳。同时,对这些病相形成原因的分析也鞭辟入理。在我的体会中,总书记指出这些文艺病相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文艺生产严重疏离现实、脱离人民。这种疏离与脱离,造成我们既不了解中国的伟大变革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如何一点一点发生,一步一步实现;也认识不到造成这个伟大变革的主力军就是我们的人民大众,他们是平凡而又伟大的建设者,各行各业的人们投入的不止是简单的体力或脑力劳动,他们同样怀抱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怀着对劳动的热情,怀着充沛的时代激情。我常想,使中国改革宏伟蓝图以如此快的速度、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得以实现的人民,怎么可能没有高尚的充满理想主义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很多创作者非但不能对这种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正面回应,反倒把他们预设为一群精神颓唐的消费者,并且根据这种错误的预设制造不负责任的文化产品乃至娱乐至死。

在我理解中,总书记开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药方,是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正确全面地理解与书写正在发生的种种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经验,写出与伟大现实相匹配的伟大作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更是要让文艺工作者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不但要了解他们在时代前进中的伟大贡献,更要了解他们对于文化产品的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什么样的产品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激励?什么样的产品可以帮助他们提升审美水平?包含什么文化价值观的作品会有助于提升全民的道德水平?“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先贤已经耳提面命,为我们指出的正确文化路径。就我个人来说,从来不敢对文化的引导作用与化育作用稍有忘记。我此次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作品《蘑菇圈》应该说就是响应、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一个成果。三年前,我深入基层,行走了很多地方,接触大量的干部群众,意识到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强劲的消费也造成了人和环境关系的紧张。人对于自然界过度索取,到头来因为生态的恶化而影响到人自己的生活品质。自然生态问题成了政府和老百姓共同关切的问题。于是我创作了反映这种社会问题的系列小说“山珍三部”,被批评界誉为中国文学中的“自然三部曲”,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就一部严肃文学作品而言,这些作品出版以来,得到广泛的转载,到今天单行本也已发十多万册。这次获得鲁奖的《蘑菇圈》就是系列中的第二部作品。作品能取得如此成绩,我想正是因应了人民大众对于绿水青山的热爱与期盼。

我还记得,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说,“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这就是文艺观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药方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人类自有文艺以来,文艺创作者自身不断提高,不断追求以美好的作品影响公众,促使社会更加进步、更加文明,就是一种天然的责任,就是文化发生时最崇高的初心。我将始终牢记这一点,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不忘初心,继续奋进,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崇高责任,对奔涌向前的时代大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涌现的中国故事进行同样激情充沛的言说,对于这一伟大的史诗性进程中凝结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进行洞幽入微的深入发掘。

2018-09-28 □阿 来 1 1 文艺报 content45923.html 1 不忘初心 继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