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文学评论/新闻

向生活要智慧

□欧阳黔森

这几年,我几乎都在乡下深入生活,向生活要智慧。得到的体会是只有扎根人民,为人民写作,才是我辈的明智之举。有了这样的认识,便写了我眼见为实的三篇报告文学《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报得三春晖》《看万山红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足以证明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依然是人民群众心中不可磨灭的情怀。

贵州近五年来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变化,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万山区化蛹成蝶、凤凰涅槃的故事,正是这个缩影的真实体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作品的演变联系着社会的状况。为人民讴歌,为时代放歌,是每个作家艺术家的职责。能够置身于这个大时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也是我们每个作家艺术家千载难逢的幸运。

贵州是全国惟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多是这块土地最明显的特征。贵州西部有雄伟壮丽的乌蒙山脉,东部有峻峭旖旎的武陵山脉,美丽但极度贫困,在中国现有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榜上有名。但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家乡铜仁市并不贫困。我没有过食物匮乏的记忆,倒是食物的丰富和特色构成了我味蕾不可磨灭的记忆。那时候,我的哥哥姐姐们离开了故乡到外地就业,从我母亲的口中,总能听见他们埋怨食物的匮乏,而母亲总能想方设法给他们寄去大米和一些故乡特产。我总是庆幸自己生活在铜仁,我相信和我有着一样经历的故乡人,都会有着和我一样的感受。那时候,作为一个铜仁人,我们很骄傲,更何况《贵州府志》佐证了我们的骄傲。府志上说: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乃“鱼米之乡”也。

但这样的骄傲并没有持续多久,由于人口倍增,而耕地不可能倍增,铜仁后来被列为贫困地区,也就不足为怪了。我常行走在云贵高原云盘山东延的地带,这里万峰成林,云雾缭绕,神奇而美丽。这里是我的故乡,是我的出生地。

在乌蒙山区深入生活的那些日子里,我目睹了精准扶贫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与他们促膝谈心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他们感恩共产党、热爱人民领袖的感情是真挚而淳朴的。在采访中,我与当地老百姓朝夕相处,对于他们的这种感情,我感同身受。当旭日从磅礴的乌蒙山升起来的时候,我举头仰望东方,东方正红,阳光温暖,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个流传千古的名句。于是,我撰写关于精准扶贫的报告文学便有了一个温暖的名字——《报得三春晖》。

我无数次被采访中的人物和事迹所感动,更是无数次感到心灵震撼。写完《报得三春晖》的第二天,我便驱车从贵阳赶往400公里以外的万山。万山区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的东南部,以盛产朱砂被誉为“中国汞都”、“丹砂王国”。1966年,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为共和国第一个行政特区,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万山行政特区,设立万山区。在这45年中,万山行政特区的主体万山汞矿曾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因为对偿还苏联外债有过大贡献,周恩来总理曾赞誉其为“爱国汞”。

万山于我而言,是神秘和向往之地。父亲作为一名地质队员,参加过万山汞矿大会战。长大后,我也成了一名地质队员,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但我的地质找矿工作从未涉及万山,因为那时候万山汞矿已经面临枯竭。万山的名气实在太大,大到几乎每一个铜仁人都会把万山挂在嘴上,众说纷纭,但负面的多,正面的少。

2001年,宣布铜仁万山汞矿破产的消息得到证实后,我非常感慨,写过一篇取名《断河》的小说。这个短篇小说从英国人在万山开采丹砂说起,一直说到2001年汞矿宣布破产,时间跨度近200年。近些年忙于创作,很少听闻铜仁万山的消息了,这是不是印证了一句谚语:没有消息反而是好消息?这不,好消息就来了。友人说,万山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了。这样的消息无疑会给我带来意外和惊讶,我必须眼见为实,因为那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去万山之前我做了功课,在网上搜集了关于2008年雪凝灾害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习近平慰问万山的新闻报道,我充分感受到了一个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博大情怀。我前后15次到万山走访、调研,实地勘察,万山人民群众奋勇脱贫的事迹又无数次让我震撼、感动,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习总书记“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是那样地深入人心、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只有亲自到这里来,亲眼所见,才能真实地感受到人民群众对人民领袖的那份爱戴之心、感恩之情。

就在我结束采访准备离开万山时,传来了万山将迎来“贫困县退出国家级第三方评估验收”的消息。这个消息让我振奋!人们有理由相信,万山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个目标是一定会实现的!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人民领袖在2008年深冬不远万里来到铜仁万山,在那场百年不遇的凝冻灾害中所带来的温暖和关怀;只有这样,才算真正践行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誓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将来毫无愧色地告诉我们的子孙:我们参与了脱贫攻坚战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

那天离开万山时,我站在云盘山上,一览众山之小,云雾间升腾起一股磅礴之势,这样的气势来自于太阳的光辉。那时候,阳光四射,光芒在莲花般的云朵里弥漫开来,天地间豁然开朗,在这一刹那间,我的心充满光明。“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主席脍炙人口的名句,从我心中喷涌而出。

忆往昔,毛泽东主席曾经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回应了那个时代对革命产生动摇的一些人。这篇文章指引了革命的方向,坚定了共产党人的信念。而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新的奋斗目标,坚定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从而形成了万众一心跟着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巨大动力。

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我的这篇文章便有了一个不可替换的名字——《看万山红遍》。

2018-10-10 □欧阳黔森 1 1 文艺报 content46520.html 1 向生活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