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一为保持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二为国家改革开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要落实此一国家发展策略,不仅要促进粤港澳三地的经济互利合作、基础设施互连互通、建立一小时生活圈,还要推动人文交流、达至民心相通,形成一个区域性文化共同体。
粤港澳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圈,人相亲,习相近,心相通,同根同源,同声同气,是一个自然的文化生态圈,有天然的文化认同感和亲切感。由于历史原因,港澳地区在相当长时间又受英葡管治,与祖国母亲分隔了很长时间,港澳文化产生了独特性,这种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及其经济社会制度的独特性,形成了今天的“一国两制”。
9月5日,我在泛珠三角合作论坛上提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构思。我认为,文化共同体是经济共同体建立的必要条件,是一种新的身份认同构建。只有建立起共同的精神家园,以文化纽带作为糅合剂和润滑剂,以文化软实力淡化经济竞争色彩,才能促成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大融合。这个文化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岭南文化的共通性与粤港澳文化发展的独特性的有机结合,更需要文学走在前面,因为文学的共通性和独特性比较容易找到契合点、也是结合得相对好的领域,是能够打动人心、沟通情感、引起共鸣的一个文化领域。
从前,大广东(包括港、澳)的人都说,广州城、香港地、澳门街,只分地域的大小,没有感情的远近,都是一家人。这里有共同的传统、共同的民风民俗、共同的社会实践、共同的话语、共同的故事。在改革开放40年过程中,大家又走在一起,为国家发展共同奋斗,也有许多共知共识的事件、事迹和故事值得文学家去书写、去讴歌。在某种意义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形成是自然的,甚至是必然的,只需要我们有这种意识并有一批有心人去搭建平台、建立机制、顺势推动。
两年前在中国作协全委会上,我向深圳市作协主席李兰妮提出了此一建议,兰妮也马上意识到此议可为,并快速行动,在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的支持下,去年12月促成了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高峰会的召开。遗憾的是,第一届高峰会准备较为仓促,内地9个城市作协或相关人士与会的不多。今年第二届高峰会召开时,大家积极参与,踊跃建策。为什么要11个城市的作协都来,原因很简单,就是需要11个城市都有共同的意愿、共同的意识,需要整合大家的力量一起来推动,并逐渐形成共识和共同的愿景、共同行动纲领,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建构。
经过两次高峰会,大家对建设协调机制和工作平台达成了基本的共识:首先,建立9+2城市作协或文学团体的联系会议,每年定期磋商大湾区文学发展的方向和战略,并同时举办大湾区文学发展高峰会;条件成熟时,召开大湾区文学专题研讨会;其次,促进11个城市文学团体和文学家的交流、互动、采风,促进城际文学深度合作;第三,建立大湾区文学微信公众号,互通相关城市文学创作、文学活动信息;第四,筹办大湾区文学杂志,或在国内著名文学报刊杂志开辟专刊、专辑,塑造大湾区文学形象;第五,编辑大湾区文学丛书,集结11城文学家书写大湾区的作品,凝聚大湾区作家的人气和力量;第六,设立大湾区文学奖,提升大湾区文学创作水平,扩大大湾区文学的影响力;第七,创设大湾区文学研究中心,以大学为依托,对大湾区的文学渊源、文学史料、文学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整理和探索;第八,开办大湾区青年作家研修班,由中国作协提供协助,邀请具有潜力的粤港澳青年作家一起研修,既培养感情、建立友谊,又提高创作水平;第九,设立大湾区文学高峰会常设秘书处,协调11个城市的常规性交流合作。
坦率地说,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发展状况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符的,但是,粤港澳作为中国与西方世界交往交流的前沿阵地,与西方的交流合作具有较大的便利性,也较为西方所熟悉,较容易为西方理解,因此,只要我们先易后难,逐步落实前述的9点共识,粤港澳文学不仅可以在交流合作中快速发展,促进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还可以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锋队,为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这是新时代赋予粤港澳文学界的历史责任,也是粤港澳文学界应有的理想、抱负、情怀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