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全球最大的图书博览会——第70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朗读者》为基础编纂的同名图书与俄罗斯、德国、印度等6个国家出版社签订了8个语种的版权合作协议。未来一年,将有8个语种的《朗读者》同名书籍远播海外,这不仅是出版界、电视界的一桩大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益探索。
10月26日,《朗读者》第二季研讨会暨同名书籍多语种海外版启动仪式在京举行,来自德国、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三国的代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起,推开了一扇象征着《朗读者》走向国际化、迈入新阶段的大门。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节目标杆,《朗读者》第二季既有对第一季的继承与沉淀,又在嘉宾阵容、主题故事、读本品质、舞台呈现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提升。节目历时4个月的时间,于2018年 8月4日收官。伴随节目播出,朗读亭走进上海、广州、北京、杭州等15个城市,在600天里,近5万人次走进朗读亭,留下了4000小时的朗读素材。朗读亭真真切切掀起了一股文艺风潮,开创性地用仪式感的线下互动,成为书香中国的一个鲜明符号。
《朗读者》第二季能在已有口碑中实现突破的秘诀何在?研讨会上,董卿将之归结于一份坚持与笃定:“不被潮流所裹胁,不被流量所绑架,节目倾尽所能给生命以敬畏,给文学以礼遇,制作团队历经无数个点灯熬油的不眠之夜,怀揣使命,要用镜头记录下未来能够成为这个时代记忆的东西。”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节目部主任吕逸涛在主持研讨会环节时,认为“人文化成”四个字很好地诠释了《朗读者》为何能取得今日的成绩,“它不光做好了节目,更做好了传播,从一个节目到掀起全社会阅读、朗读的热潮,使得更多人重新审视读书的乐趣和价值、重新走进文学经典和大师的心灵,这是我们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最佳写照。”
在以《文化节目的时代价值》为主题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多维解读了《朗读者》的意义和价值。专家们认为,《朗读者》是一股清流,它的成功当然有名人效应、制作精美的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带领大众聆听到了一种温暖的、诚挚的声音,节目重新界定了中国人的时代面孔,坚守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朗读者》第一季的图书销售册数已突破160万册,成功地探索出了电视节目和图书联动的模式,但它并未停步,将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着力打造“书香墨韵品中华”的文化体验。
10月10日,《朗读者》走进法兰克福孔子学院,总顾问阿克曼先生在欢迎词中说:“因一台电视节目形成的图书成为优秀中国文学传播的巨大平台,这样的现象令人惊喜。”透过《朗读者》这样的文化节目和精编书籍,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确是迎向未来的一件大事。
在本次研讨会上,“朗读者同名书籍海外版启动仪式”备受瞩目。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卢新宁,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董事长薛继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副总编辑朱彤,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著名编剧刘和平,黎巴嫩驻中国大使馆大使米莉亚·贾布尔,吉尔吉斯斯坦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处处长阿路娜,德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副主任米星辰,以及《朗读者》制作人、总导演董卿共同推开了一扇象征着《朗读者》走向国际化的大门。
现场,节目制片人、总导演董卿和来自黎巴嫩、吉尔吉斯斯坦、德国三国的使馆代表们分享了各国经典读本,并一齐朗读了老舍先生的经典之作《北平的秋》。
董卿感慨,这让她不禁想起作家铁凝在《朗读者》序言中所写的一句话——好的文学永远拥有直指人心的伟大力量,“文化、语言、肤色虽不同,但我们心灵相通,对美好事物的感受相同。这次,海外版第一辑在94篇朗读文本中精选了14位现当代作家的经典篇章,从老舍到贾平凹,从麦家到阿来,相信一定能以书为媒,将中国文化、文学之美与世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