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中国故事

《文艺报》举办“回首四十年 放歌新时代”第二场研讨会

本报讯 11月5日,由文艺报社主办的“回首四十年 放歌新时代”系列文学研讨会第二场在京举行。此次研讨将目光聚焦于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和散文,民族文学和军事文学创作,与会者结合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的整体背景、特点与经验启示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出席研讨会。王山、李炳银、黄传会、李朝全、尹汉胤、赵晏彪、景宜、汪守德、彭程、孔令燕、王兆胜、纳杨等与会研讨。会议由《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主持。

阎晶明在讲话中说,改革开放从根本意义上改变了中国的文化格局。40年来我国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报告文学、散文创作方面成果丰厚,少数民族作家群体拥有了自己的文学阵地与精神家园,军事文学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引领了风尚。这与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协推出的一系列有效举措是分不开的,文学的繁荣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

报告文学:用独特的观察有力书写时代

“40年来,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方向和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坚定地同时代和现实生活相呼应,同频共振,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到社会生活的大事和焦点上。” 在李炳银眼中,报告文学在深入人民,与时代发出深层的互动关系的方面有着天然的文体优势。改革开放的40年,是社会巨变的40年,亦是报告文学勇担重任,用心、用情抒写中国梦、复兴梦的40年。40年来报告文学作家将目光聚焦到繁复的社会环境中,真实地再现了火热的变革,真诚地赞美了改革的硕果,亦勇敢深入到自然灾难的前线与社会风暴的腹地,在观察与发现、记录与思考并诉诸文学表达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报告文学作家独特的个性风格和坚定的使命感。“报告文学作家站在了社会时代生活的前沿与思想的高度上,积极参与社会的观念更新和变革进程,用写作展露出了自己的智慧才能与社会道义的担当”。

回望报告文学40年的成就,李朝全认为首先应认识到,报告文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文学自身,是具有多重价值的文体。他从改革开放以来报告文学文体的人民立场、中国特色、民生情怀、史记格局、世界视野、多元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认为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最重要的成就是对新时期精彩中国人的塑造和刻画、对精彩中国故事与改革创新精神的记录和弘扬。几十年来,报告文学关注社会民生、关注社会热点与痛点,以前所未有的丰满书写,以文学的形式坚持对人心、人性、人情、人道的关注,为文学表达带来了很多新的视角,贡献了很多新的成就。

报告文学是记录民族历史与人类记忆、书写民族魂魄与时代精神的文体。作为《当代》杂志主编,孔令燕每天都在和作品打交道,近期在梳理总结40年来作品榜单时,她感叹于这40年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她说,报告文学和军事文学为我们这个时代注入了热血,让文学有了血性。这些作品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审美塑造,为中国精神的建立,还有记录中国社会的发展,功不可没。如今互联网的普及给报告文学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我们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更深的思考和观照,是作家需要承担的更重的任务。

散文:以自由的表达用情反映中国

在谈到散文创作时彭程表示,新时期以来的散文写作体量巨大,流派纷呈、分蘖繁茂,有着多重面容,很难给出一个全面准确的概括。思想解放作为改革开放的本质与核心要义,不仅推动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巨变,同时也正因自由的关注、自由的思考与自由的表达,才成就了今天蔚为大观的散文创作局面。作为文学诸样式中最能直接抒发情感表达心志的文体,散文对自然与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观照有着广阔的指向,随着思想的解放,无论是宏大历史的叙述,还是个体遭逢的感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与尊重。在散文表达形式的多样探索方面,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复杂,散文内涵的变动与外延的重构,使得散文的疆域相应地发生了扩展。

王兆胜认为,新时期散文的成就不容忽视。它既继承传统,又进行现代转换和创新;既贴近社会时代,又有个性与自由;既回溯历史,又与现实生活和人生相关;既有宏大叙事,又有微观透视;既有整体的共性特点,又各有风采。整体上显示出了独特价值与魅力,也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与小说、诗歌等文体相比,散文可能更具现实感、真实性以及时代特色,更富震撼力与感染力。它始终关注时代发展,思考文明、文化和人类的走向,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诸多方面在几十年来的散文作品中均有反映,散文的发展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可谓息息相关。

纳杨总结了近年来散文创作呈现的几个特点,一是文体创新不断,出现了一些思想随笔、跨文体作品、游记等新鲜的文本,这些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标签与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历史和现实有着非常个人化的思考;二是个人价值与意义被重新估量和发现,“中国梦”的提出使“个人”与“国家”被紧紧联系在一起,散文创作在继续保持着丰厚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的传统写作路径外,也在平民视角的写作方向上开掘,更加突出“个人”,以普通人的心态和视角来看社会、看人生,正是这些普通人构成了今天的中国。通过这些散文,读者可以感受到当下中国人的情感和思维方式,了解今日的中国。

少数民族文学: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多样性

各民族之间的生活习俗、精神信仰、文化记忆不同,这是民族文学独特性存在的根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尹汉胤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回顾历史,少数民族文学基本是封闭的、分散在各地的自我发展,只有在1980年以后才有今天这种局面。少数民族文学有了自己的文学阵地,有了专项评奖,有了创作会议,而且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少数民族文学从过去分散的状态转换成有机制、有组织、有阵地、有经费的发展局面。这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措施,使得少数民族文学过去一片寂然的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文化格局。

赵晏彪认为,对少数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母语使用群体高度的尊重,对民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少数民族作家生活在大山、生活在蒙古包、生活在高寒地区,生活的丰富性给予他们写作优势,尤其体现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上。少数民族文学从文学到影视的突破也是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一个巨大亮点。

景宜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她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民族文学的写作一定要明确历史方位。要充分尊重这个时代民族生活的新变化,要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时代观点,来审视我们的民族生活,讲好新时代民族生活的新变化、新故事。

军事文学:讴歌英雄主义弘扬民族精神

谈到军事题材的创作,黄传会说,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缺少英雄主义精神,那命运必将是屈辱的,对英雄的讴歌就是军事题材报告文学的重中之重。他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军队快速变革,军事报告文学作家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它前行的脚步与丰沛的情怀。从不怕牺牲、永保疆土的将士,到不畏艰险、勇铸民族梦的航天英雄,军事题材报告文学作品丰厚,记录了新时代军人丰富的内心和充满魅力的人格,传播的是英雄的理想与气概、英雄的奉献和执著,而其中闪烁的正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品格。

汪守德认为,改革开放这40年,对军事题材文学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军内外作家共同努力,创作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获得了读者的关注与好评,也获得了各种国家级的奖项,军事题材创作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与深化,思想解放犹如滚滚大潮席卷而来,这无疑是一股巨大的催生力量。军事题材文学创作也有一种走在春风里的感觉,随着思想上一步步解除原先的各种禁锢,题材领域的禁区也一个个被突破,从而显示出更加蓬勃的创新发展的生机,并且逐渐呈现出高歌猛进的态势,作家们探索着、思考着、创造着。思想的升华、题材的拓展、艺术的探索,军事文学清晰地反映出40年来我们所走过的极为不平凡的历程。

(路斐斐 宋晗)

2018-11-09 《文艺报》举办“回首四十年 放歌新时代”第二场研讨会 1 1 文艺报 content46937.html 1 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