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服务于心灵的作品注定永恒

——《记住乡愁》第五季开播随想 □郭文斌

540集纪录片《记住乡愁》被人们称为“记住乡愁现象”。已经播出的240集节目,观众到达100亿人次,被中宣部领导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节目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深受欢迎。

《记住乡愁》给我们的启示是,尽管面临着新媒体的强大冲击,但为时代提供主营养的传统媒体会永远保持生命力。原因很简单,只要生命永恒,心灵的渴求就会永恒;心灵的渴求永恒,服务于心灵的传统文化产品就会永恒。这是一个大自信,有了这个自信,我们就理解了老子讲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前些年,不少人说,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传统课堂就要过时了,但我说,远程教育越发展,传统课堂越重要,现在,百度里可以搜索到任何知识,却无法搜索出安静,而生命力恰恰藏在安静里。

文化越多元,专业人才就越值钱。《记住乡愁》团队对人、对社会、对天地的认识到达自信层面的时候,作品就能够传达自信;作品能够传达自信,定会得到受众的欢迎。因为自信会点燃自信,恐惧会点燃恐惧,而规避恐惧,向往自信,是人的本能。

经过5年的探索,无数观众反馈,人们是看重技术手段,但更看重精神含量,频道领导把播出晚会交给剧组自己编排,就是觉得再熟练的形式感,也比不上内容本身的感染力。因此,到了第五季,《记住乡愁》更加注重精神吸引力。清华大学教授彭林和诗人张海龙的加盟,让节目研发更加增加了历史审美和诗性审美的味道。

当然,坚守不等于不变,《周易》三次讲“与时偕行”,强调的正是变的重要,一定意义上,变就是守,守就是变。日月交行,但光明永恒。问题是,守什么,变什么,如何守,如何变。《记住乡愁》5年来走过的探索之路,值得用心总结。

提供安全感很重要

这些年我在全国做文艺志愿者,发现人们有一个共同诉求:寻找安全感。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高速度,但是高速度如果没有安全感做保障,往往会让人紧张。这个时候,为人们提供安全感就成了重要的民生。如果没有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就成了空中楼阁。安全感的另一面是恐惧,恐惧派生占有欲、控制欲、表现欲。而占有欲、控制欲、表现欲往往会把人带向焦虑和抑郁。

5年来,《记住乡愁》从选题报送到后期制作,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紧扣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根本性、永恒性、辩证性,为受众提供安全性关怀,让受众在任何时候打开电视,登录《记住乡愁》公众号,播放《记住乡愁》光盘,都能获得一份安全感、放松感、轻松感,特别是唤醒感。为此,剧组特别注意在“我们共同的情感”大前提下,通过生命的长度、广度、高度、密度、亮度多角度审视题材,选择人物,打磨故事。和短度思维相比,长度思维容易让人释然;和狭窄视角相比,广度视角容易让人释然;和低度审视相比,高度审视容易让人释然。密度和亮度直接关联着生命能量,一定意义上,安全感本身就来自正能量。5年来,剧组同道始终把是否有益于观众生命能量的提升作为切入点,把是否有益于助力实现中国梦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落脚点。

一线课堂很重要

《记住乡愁》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有中宣部等发起单位支持等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也跟剧组有一套独到的团队建设方法不无关系。在这里,我想重点介绍一下每周进行的选题会和看片会。有编导给我讲,他们5年来在选题会和看片会上学到的,一定意义上超过大学4年所学。在编导汇报选题或者播放节目后,节目主编、制片人、频道领导和专家,都要一一点评,主编周密和制片人王海涛从专业方面进行梳理,我和刘伯山、彭林、张海龙等专家从文化方面给予建议,最后由节目主任王峰进行总结,这样的选题会和看片会,如果用45分钟课时来算,每年要进行200课时左右。在我的记忆中,每次没有在12点之前吃过饭,评审组5人讲得细心,编导们听得虚心。每逢报选题和看片,在家的编导有没有自己的节目都会来旁听。这种一线应用性学习,能够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越是如此,我就越感觉自己的学养不够,不能最大限度地供给他们,因此,这5年,我停止了创作,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山东教育电视台、海口电视台、北京孝行天下等平台录制传统文化节目,利用节假日到全国义讲,逼自己学习、温习、理解传统文化,同时体察民情,感受民意,以便在选题会和看片会上结合节目讲给大家。中华文化的效用,首先在《记住乡愁》剧组团队精神状态上体现出来,特别是核心层,亲如一家,没有是非,没有抱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体谅,互相激励,荣誉面前让,担当面前争,可谓“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与人方便很重要

从2012年开始,我之所以大面积向全国捐书,仅中华书局、长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华文出版社的书,已经捐过200多万码洋,为什么要这么做?这里,有我对生命的认识和童年的经历等多种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察到,时下能够主动买书读的人越来越少了。可是,如果这本书正好在他的案头,当他焦虑时,就会打开,只要打开,能够让人放松的文字就会粘上他,这样,书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莫过于他的文字能给读者提供心灵关怀。

还有一点,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热情保持,往往超不过一周,一周之后,当时听课带给他的激情就降潮了,就是说,一周之内,你的书正好在他案头上,会把他在课堂点燃的热情持续下去,否则,他的热情很快就会被信息流淹没了。因此,课后赠书,就成了课程的一部分。

《记住乡愁》的运行,也证明了这一点,先是央视国际中文频道首播,纪录频道重播,综合频道精选部分节目进行展播。全国各省级卫视及地面频道也安排播出。加上新媒体和光盘书籍发行和剧组同仁在全国的宣讲,让节目最大限度地出现在大家面前,为观众提供“方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只要全国教育机构课程需要,剧组都第一时间提供光盘。

深井思维很重要

《记住乡愁》成功的经验还有一条,那就是特别注重打深井,打深井的好处是,有利于形成文化定力。《大学》讲“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见,安全感是获得感的基础,定力是慧力的基础。5年来,一班人,一个方向,一种方法,通过240集节目的磨砺,编导已经有了文化和技术上的功夫。正如周密所讲,对于传统文化,编导们从生硬引用,到精神性化用,节目就更加具有了润物无声的力量。

朋友们也许不理解,我不厌其烦地在朋友圈大量转发一些读书群小孩读我的书的音频,也是出于同样考虑,就是为了鼓励这些孩子养成读书定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以前特别不爱读书的孩子,现在读上瘾了。有的孩子,上小学之前,识字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可见,从小培养孩子学习定力的重要。

我也常给《记住乡愁》同道讲,收视率是重要,但使用率更重要,节目水平是重要,但团队的成长更重要。每次过选题、看片,我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因为当我看到编导们小小年纪开始扛大梁,我就打心底里高兴,往小里讲,这是节目的希望所在,往大里讲,这是中华文化的希望所在。

2019-01-07 ——《记住乡愁》第五季开播随想 □郭文斌 1 1 文艺报 content47795.html 1 服务于心灵的作品注定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