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艺谭

北方皮影戏手抄卷本的整理与研究

■魏力群

我国北方皮影戏以河北古滦州为中心,广泛流行于冀东、京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等地,并曾于明、清时兴盛于京华。旧称滦州影、乐亭影、老奤儿影、驴皮影,是我国皮影戏中有较大影响的流派之一。戏剧史专家周怡白先生在《中国戏剧史长编》中说:“表演影戏最有名的地方,为河北滦县一带”。

北方影戏起源于宋代,宋时的影戏种类很多,有小影戏、大影戏、手影戏和以真人为影的乔影戏。我国北方流行的影戏是宋代影戏的后裔和分支。由于金、元、明均建都于北方,影戏在北方扎根并逐渐形成地方性特征,便是很自然的。

北方皮影戏的剧本俗称“影卷”,早年称作影经,是北方皮影戏演出的专用文学剧本。北方影戏初期曾以“诵经调”进行演唱,人们称它为影经;明、清时期,影戏剧本又较多地受到传统“宝卷”的影响,因此又称影卷。在影戏演出中,演员不背记台词,只须在幕窗之内照本宣科,因此,演唱皮影戏又有“宣卷”之称。

流传中的影卷

北方影卷的传统剧目繁多,数目难以统计。其演出内容,数百年来一直延续着古代讲唱佛经、历史、胭粉、灵怪的传统,包括从春秋战国至明、清的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所宣扬的无非是历史兴衰、封建道德、三纲五常、忠孝节烈,江湖义气、世态炎凉、儿女情长、因果报应、劝恶为善、轮回报应,等等,而且多为成本大套的连台戏,俗称“唱大卷”,常常可连演一两个月。

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影卷是明代万历年间的手抄本《薄命图》,较早期的剧目还有一批专门为酬神、祭祀、还愿而演出的“愿影”影词,如《天官赐福》《三星赐福》《麒麟送子》等。

现存大量的影卷主要是明末至清末之间的作品,其中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有新、老四大部影卷。新四大部影卷包括《二度梅》《珠宝钗》《青云剑》《三贤传》,这几部影卷均为清道光年间的乐亭县正蓝旗秀才高述尧先生编写。老四大部影卷包括《双失婚》《金石缘》《镇冤塔》《五锋会》,这些都是多少年来留存下来的影卷。

影卷的词格与韵辙

北方影戏属于代言体戏曲,但又保留着大量说唱文学中叙述体的痕迹,这种叙述体、代言体相结合的特征是其他现代戏剧中少见的,它清楚地表明古代影戏演唱与俗讲、说话的渊源关系。

北方影卷的词格种类多、变化大。其中常用的七言、五言唱词的格式,韵脚与俗讲变文完全一致,剧中人物的上场诗、下场对句又与说唱文学中的诗、赞相同,还有的词格源于当地的民歌、俚曲而成为北方影戏特有的句式,如“三赶七”、“大金边”、“小金边”等。而且,北方影戏中不同的行当角色采用不同的唱词格律:一般每句字数较多的唱词,如“十字句”、“楼上楼”等多用于剧中主要人物;每句字数较少的“七字句”多用于次要唱段;至于“五字句”则常用于净行中勇猛、粗犷的人物和丑行人物;“大、小金边”只能用于丑行人物,其他角色不能滥用。

北方影卷中的唱词讲究韵辙,即每句尾字要合辙押韵,它共有13道大辙和两道儿化韵的小辙。其中13道大辙包括工生辙、地西辙、天仙辙、堆灰辙、坡喝辙、交梢辙、加花辙、人臣辙、丢休辙、贴歇辙、扑苏辙、江洋辙、排怀辙,艺人们常以“东西南北坐、俏佳人扭捏出房来”13字口诀来表示这13道辙。另外两道小辙,即带儿化韵的“小人臣儿”和“小天仙儿”,多用于轻巧、亲昵的词句。影卷中每种词格都是上、下句呼应,凡上句是仄韵、下句是平韵的叫正辙,反之上句是平韵、下句是仄韵的叫硬辙。正辙又叫软辙,演唱时可以放长韵,而硬辙演唱却不放长韵。

影卷的演唱

北方影卷的演唱完全是用当地那委婉动忻、富于歌唱性的方言,而且在早期诵经调的基础上,逐渐吸收当地民歌、俚曲以及其他剧种、曲种的曲牌子,形成了调口优美、板式丰富、地方味道浓厚的声腔体系。特别是清道光年间北方影卷“四大部”的出现,其复杂的唱词结构和抒情词句也促使影戏艺人在曲牌和调口上的更新。1920年前后,北方影戏班子和影戏艺人日益增多。出于竞争环境中的生计考虑,艺人们不得不在自己演唱的板腔体上下功夫以争取观众,这样,逐渐产生了平调、悲调、花调、侉调、梦调、游阴调、还阳调、凄凉调、路途悲、哭迷子等调式。当时的小旦演员郭老天因坏了嗓子,不得已用手指掐捏着喉头以控制声带,但是这却意外地创造出了韵味很美的假声腔。这种掐嗓演唱的效果深得群众喜爱,故很快在北方影戏界普遍推广起来,而且成为北方影戏独具特色的艺术面貌之一。

影戏艺人常说:会唱不会唱,只要一张嘴就知道有多大能耐。同样一个字,念的韵法不对的话,意思可就不同了,这都需要靠演员掌握分寸。

其中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影卷中关于代言体和叙述体的结合问题,这显示了皮影戏是从说书向戏曲转变而来的,是个非常显著的特征。皮影戏的卷本在演出中需要现场照本宣科,但民间皮影戏艺人在演出过程中,往往为了丰富感情和演唱顺口,而临时改变或充实唱词,虽然不会改变剧情,但会感到有较大的差别。

影卷中的代用字辨识

现存的北方皮影戏影卷有1000多种,正因为影卷作者是文人,所以其中的唱念词语必然带着浓厚的文人情态,唱词中经常出现诸如:中鲜兄弟、进京入泮、今当秋闱、世代簪缨、终日谦谦、才高二酉、学富五车等文学性很强、距离百姓生活用语相距很远的词汇。

演唱皮影戏的民间艺人必须要识字,而且需要现场照着影卷在幕后唱念,所谓“照本宣科”。由于影戏艺人文化程度所限,传抄影卷的过程中,为了唱念时便于识别,改用了许多代用字、方言字和错别字,这些字在外行人眼中,常常不知其为何字,更难解其意。例如北方方言读“这”为zhi音,所以有的影卷中常将“这个人”写为“只个人”,还有的把“老爷”写为“老口”、“一桩”写为“一庄”、“再表”写为“在表”等等。尽管这些字从字面上已含意全非,但经影戏艺人口中念出却毫无差错,这些字对于他们来说倒是更便于识别了。除了这些最基本的常识,入戏也很重要,行话叫“入皮子”。

北方影卷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流传,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灿烂的艺术成就。北方影卷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文化现象,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中国戏曲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而且与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北方影卷可谓是我国北方民间文化和戏曲文学的一座宝库。

2019-01-25 ■魏力群 1 1 文艺报 content48115.html 1 北方皮影戏手抄卷本的整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