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古称乌蒙,置身在浩海腾波的峰峦之中。以锁钥南滇、扼守西蜀、俯视黔贵的要冲关隘,翘首在云南北部。生息繁衍在这片高原的昭通人,在困厄的大山中,以顺生自然的胸怀、守土绝生的意志,在这里创建了自己的家园。古往今来,这里便出没着政客、商旅、军阀等各色人等。不同宗教、民族、文化于此交汇、碰撞、融合,从而沉淀出了昭通人包容开放的地域性格、乐观达生的生活态度。岁月中,这里从不缺乏活色生香的故事,更不缺乏惊世骇俗的人物,近代历史中昭通诞生了多位杰出人物,其不同凡响的生命抱负,让后人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中,领悟了立世为人的生命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有志于文学的年轻人,将昭通的地域生活演绎为各类文学作品,从而声名鹊起于新世纪。随着文声日隆,一个以“昭通作家群”为标志的文学现象再次使昭通显赫于云南。
出生在这块丰厚的土地,从小聆听着民族悲壮迁徙故事长大的吕翼,潜移默化地在心中埋下了一颗文学种子。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从昭通师范毕业,来到一个叫冷水河的山村小学开始了教师生涯。生活在民风淳朴的山村,每日面对着心灵纯净的孩子,使他感悟到了万物生命的本真,原生态灵魂的高贵,难以抑制的文学创作冲动萌动于心。在阅读了大量昭通人文历史、中外文学名著后,他尝试着用文字触摸这片土地的人性心灵。夜阑人静时,神性的民族历史、祖先的故事、乡村风物……一一萦绕在他脑际。冥冥中一种声音在心底召唤着他,在冷水河嫩绿的春风中,那颗潜藏在吕翼心中的文学种子发芽了。一篇篇“豆腐块”文章开始出现在当地报刊上。日积月累,他的作品引起了有关领导的注意,将其从学校调到了昭通市委办公室,成为了一个能写各种材料的秘书。工作环境的改变,社会生活视野的扩大,使他从现实社会中获取了大量生活素材,从而使他的创作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作品人物鲜明地呈现出人性的高贵与卑劣。
小说《角色》在《滇池》上发表,标志着吕翼小说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境界。由此他的创作便如高原江河奔涌起来,成为了昭通作家群中一位勤奋多产的少数民族作家。近年来已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中国作家》《大家》《边疆文学》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小说,其中一些作品还被《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选载,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入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的《马嘶》中的6篇小说,是吕翼小说的一个精选集。作品既有历史题材,也有现实题材,视野开阔,负载丰富,语言独具特色。其中《冤家的鞋子》《马嘶》两篇,其实是一个故事的上、下篇。小说构思巧妙,故事波澜起伏,人物个性鲜明,充分展现出吕翼小说创作的才华。小说以一双鞋为引线展开,围绕着这双鞋的归属,将三人的爱恨情仇、人物命运贯穿起来,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地开启了小说故事。小说中的开杏,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农村女性代表,在即将与胡笙成婚时,竟被彝山的乌铁强行夺爱,身心遭受了极大摧残。在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她违心地断绝了与胡笙的恋情,屈辱地与乌铁开始了无爱的生活。然而以强暴手段得到开杏的乌铁,虽发自内心地喜爱着开杏,却始终没能得到开杏的真爱,只能在开杏冰冷的眼神中承受着精神惩罚。就在三人于爱情悲剧中苦苦挣扎时,日寇侵略的炮声迫近了故乡。两个不共戴天的情敌,义无反顾地共赴抗日战场,在全民族同仇敌忾与日寇的殊死战斗中,两个人以民族大义消弭了个人恩怨,成为了生死相护的战友。
地域写作是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优势。小说中奇绝的故事情节,细腻的人物性格描写,充分展示出吕翼对地域文化、民族心理、民族风俗的准确把握。小说中对三人的情感处理,没有给人以生硬的脸谱化感觉,始终依据着各自文化背景、情感脉络还原在那个大历史背景中,以独特生动的生活细节呈现出来,最终过渡到抗战烽火中。在血与火的残酷战场上,在生与死面前,个人恩怨自然会退居为次要。从战场回来的乌铁失去了双脚,而那双寄托着开杏毕生情感的鞋子,终于穿到了胡笙脚上,并将陪伴着他踏上奔赴陕北的新征程,从而赋予了这双鞋新的情感寄托。通过这篇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乌铁对爱的野蛮掠夺,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不惜屈辱的对爱的钟情。从这段矛盾畸形的爱情中,放映出的正是蕴藉于其民族血液的真性情。岁月雕塑着这片土地,也塑造着这片土地上独具特色的情感。时光消弭着这片土地的旧痕,却抹不去延续在血脉中的基因。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熟驾驭昭通历史、地域风情,将小说写得风生水起、荡气回肠,充满了民族血液和精神内涵的吕翼。
而在《割不断的苦藤》中,则又让我们看到了对社会具有深刻洞察力的吕翼。在这篇小说中,吕翼以敏锐的观察捕捉到了当今社会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原本淳朴的一些农村干部,随着权利的扩大,在利益诱惑下心态发生了变化,最终走上了腐败之路。小说中的辛苦是一个出生在苦寨的孤儿,艰苦的苦寨生活经历,使他与全寨人共同盼望着早日割断这条苦藤。凭着苦干实干出色的工作,他升任了副县长,上任第一天,他便立志要成为割断这条苦藤的人。然而,在修建通往苦寨的公路施工中,他体会到了各种人际关系的厉害。在疏通这些关系中,不仅让他切身体会到了种种潜规则,更让他懂得了蕴含丰富的“为官之道”。当他感到茫然无措时,与他朝夕相处的驾驶员,成为了他排难解困“指点迷津”的帮手,由此让他逐渐悟出了此中之道。“你对这样的工作方式反感拒绝,那一定是要出问题的。别人会说你脱离群众,不给面子,说你不识抬举,说你假装廉洁,那很多工作就难以协调。你安排工作下去,人家表面跟你谦虚着,应付着,可就是不给你办,就给你拖着,软软的,绵绵的。你说人家没有干,可人家是应承下来的。工作进展不大,成效不明显,也不能全怪下面,下面也有下面的难处;你说那些工作都干了,却什么也没有。一次你可以生气,两次可以发火,三次可以摔茶盅儿,十次八次可就不行了。”在这种社会氛围的传染下,淳朴正直的辛苦,一步步放弃了道德良知,心理发生了扭曲,最终精神坍塌,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从一个立志割苦藤的苦寨人,蜕变成了一个贪污施工款的腐败分子。小说将辛苦堕落的心路历程写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令人信服地看到了吕翼在挖掘人物心理,展示其内心细微变化过程的细腻透彻能力。
作为少数民族作家的吕翼,多年来始终以强烈的使命感,关注着自己民族的历史与发展,以文学作品展现着现实社会的丑恶现象,歌颂新时代的民族正气。吕翼厚重的生活积累、深刻的文学思考、勤奋努力的创作,都预示着他的创作蕴涵着巨大的文学潜力,正处在一个文学创作的爆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