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

网络文学仍在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阿 菩

我是一名网络文学创作者,同时也是网络文学研究者。我从事网络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已经有14年了。按照我自己对网络文学的定义,我属于第二代网络文学写作者。如果再往上算,比我更早的网络文学先驱,以在1997年发表了第一篇华语长篇网络小说《风姿物语》,以及在网络上发起了中国玄幻武侠启蒙运动的罗森先生为起点的话,那么中国的网络文学满打满算,已经有22年了。

22年,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很长,几乎能够占据人生黄金期的一半,但是,这段时间如果放到整个文学史,从时间比例上来讲,它就很短很短。

如果我们按照《吕氏春秋》的说法,把《候人兮猗》这首诗作为我们中国文学的开端,如果《候人兮猗》这首诗真的是大禹的夫人涂山氏所歌唱的话,那么中国的文学史至少已有4200年以上的历史了。

网络文学的历史,仅仅是中国文学史的1/200。我们这帮人所创作的网络文学,文字的数量虽然巨大,但是客观来说,无论是顶级经典的数量,或者说我们的作品所达到的高度,可能连1/200都还算不上。

但是,我仍然要说,我们不能因为网络文学现阶段的粗糙与不成熟,就只是将它当作整个文学史的1/200来看待。因为任何新文学的诞生,在萌发初始通常都是粗糙的、不成熟的。我们看待网络文学,必须从历史的维度来观察它,如果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它的产生是一个重大的文学事件,是一个划时代的开端。

而且这个划时代,还不止是百年意义上的划时代,而是千年意义上的划时代,是4200年中国文学史上的五座里程碑之一。

如果我们将歌谣传唱时代到仓颉造字之后的甲骨金文时代作为文学史上的第一次巨变,将甲骨金文时代到春秋战国的竹简创作时代作为文学史上的第二次巨变,将竹简创作时代到造纸术被发明后的纸张创作时代作为文学史上的第三次巨变,将纸张创作时代到印刷品时代的变化作为文学史上的第四次巨变,那么,从22年前开始,中国文学史就迎来了它的第五次巨变,那就是,文学的载体从实体化的书写到虚拟化的创作这样一次重大的变革。

网络文学的这次变革,是要逐步地将所有文学网络化,或者说虚拟化。不但新的阅读、创作和改编将越来越往网络上走,而且前网络时代的所有文学内容都将迁移到网上,以数据的形式保存。在可预见的未来,实体图书大概不会消亡,但它将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品,若干年后甚至会变成古董供人怀念。这跟纸张普及之后,竹简金文的命运是一样的。

而且,网络文学的这次变革,还不仅仅是将文学的载体从印刷体上迁移到网络上。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载体的变化带来的将是从内到外的全面变化。

在现阶段,网络文学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还没有真正逼近印刷体时代的顶级经典,但是我们已经看到,网络文学已经站在传统文学的肩膀上,大大地拓展了文学的边界。

我们写作的文体会改变,有一些新媒体的文学样式,已经很难用传统的文学样式来定义了。

我们写作的内容会改变,因为我们要表现的不仅仅是线下世界的现实,还有虚拟世界的现实。

甚至我们的思想也会改变。读者的阅读体验变了,作者的创作体验变了,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思想怎么可能不发生变化呢。

不过,我们不需要害怕这种变化,因为中国4200年的文学经验告诉我们:网络文学的这种变化不是不可测和不可控的,因为网络文学本身,必然是在传统文学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就是整个网络文化,也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

网络文学中能够成为现象级的作品、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作品:描写的依然是真善美,表达的依然是家国天下,思考的仍然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终极理念与理想的方向。

这一点,在过去4200年的中国文学历史中,它不曾改变,那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在中国文字存在着的未来,它也不会改变。

2019-03-01 □阿 菩 1 1 文艺报 content48528.html 1 网络文学仍在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