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

感应新时代脉动 回应新时代吁求

□刘金祥

作家艺术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大力发扬现实主义传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摄文艺创作和社科研究,针对当前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社会结构日趋多元的实际,以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身份,不断突入生活肌理,切入时代腹地,深入社会重镇,用心用情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用力用功开展田野调研,阐理明学,解疑释惑,真正创作和撰写出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本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和理论著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今年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一精辟论述和明确要求,既是对我国文艺社会科学价值取向和发展规律的深刻阐发,也是对广大文艺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寄予的殷切希望。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作为时代前进的引擎与号角,文艺和社会科学能够有力引导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能够充分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能够集中彰显一个时代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着重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文化发展规律表明,文艺和社科精品是文艺创作和社科研究的鸿篇巨制,也是时代变革中的旌鼓旗旛,大凡史诗性的文艺作品和经典性的理论著述,都是以时代精神为统领而涵育、打磨和淬砺出来的。由于文艺和社科精品所反映的是时代变革中的大事件,所描绘的是时代发展中的大场景,所采录的是时代前行中的大脉动,所表现的是时代演变中的大冲突,所摹绘的是时代精神中的大境界,所以,文艺和社科精品能够绽放出璀璨的艺术魅力和夺目的思想光彩,能够迸发出驭动社会迁变和引领时代潮流的精神伟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 经典文艺作品虽然不同于历史学文本和社会学专著,但却承载着不同时代的世道人心,浓缩着不同时代的社会万象,由它们构筑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高地与信仰圣域。时代的进步历来就与文艺发展和理论成长如影随形,伟大的时代需要繁荣的文艺和有温度的理论作为精神支撑。《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平凡的世界》《人间喜剧》《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和《国富论》《战争论》《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矛盾论》《实践论》,这些历史文化中的旌标和理论天昊中的星辰,承载和传播着时代精神的主导旋律和时代前行的高亢音符,成为社会变革的历史见证和时代创新的文化标注。当今中国,正处在快速承接现代化主潮并置身世界发展前列的历史时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伟大时代,忠实记录、迅捷书写、热情讴歌、艺术再现这个恢弘壮阔的伟大时代,为人民群众提供和奉献文艺鸿篇和理论佳构,既是文艺创作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任务,也是当代中国文艺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而要确保文艺创作和社科研究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就必须坚持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同行,大力倡导和弘扬时代精神,这不仅是文艺创作和社科研究的内在要求,更是文艺创作和社科研究的本质特征。作为时代生活的形象反映和理性升华,文艺作品和社科成果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和结晶,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一条基本原理。这一基本原理不仅深刻概括了文艺创作和社科研究的基本规律,而且递嬗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和社会科学应该弘扬的一种基本精神品格。古今中外,文艺和社会科学无不遵循这样一种逻辑和法度:因时而兴,乘势而变,与时代同频共振,随时代繁盛勃兴。在人类发展的重大历史节点,文艺和社会科学都能发时代之心音、伴社会之节律、奏历史之弦歌,成为时代演进的先导和社会变革的先声。可以说,正是在这样一种逻辑的作用下,不同时代的文艺和社会科学才氤氲着不同的时代气息、时代精神与时代气质,才呈现出不同时代的面影、烙印和特征,才成为不同时代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的形象写照与理性概括。回望中外文艺发展史和社会科学演化史,不难发现,众多经典名著之所以能够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广布流传,且至今依然葆有艺术魅力和理性力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作品著述均从某一侧面折射和传递出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足迹与时代精魂,这表明作家艺术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是时代迁变演进的见证者、抒写者和总结者,更是时代风采的擢拔者、时代风气的彪炳者、时代风尚的传播者。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面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一伟大时代,中国当代作家艺术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将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的趋势和特点,积极投身新时代风云激荡的改革实践,把反映、回应和揭示时代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顺应时代走势,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问题,承担时代责任,自觉扬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文艺创作和社科研究寓于时代进步之中,以饱含激情与饱蘸诗意的笔触,以冷静沉稳的态度和深邃卓异的思考,形象地状绘和抽象地抉发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生活主潮、社会景观和思想律动,用更多高扬时代旗幡、镂刻时代足迹、鸣响时代回声、镌绘时代图谱、阐释时代症候的文艺作品和科研著作回赠给常言常新的时代,力求使这些体现时代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的文艺作品和社科著作,在慰藉人们心灵、淳化人们心绪、纾解人们心理和启悟人们心智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历史是人民的创造,新时代是人民的新时代,反映新时代就是礼赞人民,歌颂新时代就是褒扬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的宏阔舞台上,文艺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和必须有所担当、有所作为、有所建树。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秉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理念,为时代走笔歌吟,为人民述学立论,积极投身于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改革发展实践,把反映时代呼声和展现人民心声有机统一起来,脚踩坚实大地,心贴人民冷暖,努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通过置身多维多元多彩多变的现实生活,在了解百姓生存状况中汲取创作养分;通过深入工厂田野军营学校等基层一线,在把握群众思想脉搏中寻找理论支点。要坚持与时代同行,牢固确立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天职的创作研究导向,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了解贫困人口的现实需求,在创新发展的最前沿掌握高级人才的当下困惑,在乡村振兴第一线绘制广大农民的未来愿景,关注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内心情感,表达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愿望诉求,在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中激发热情捕捉灵感,创作生产一批接地气、有生气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表现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出版一批有品位、有情怀的优秀理论著述,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贡献,深度谱写中华民族新史诗,以此纯化人性、开发人智、提升人德、凝聚人心,引导全社会进一步趋向文明走向现代,助推整个国家不断构筑纯美精神高地和良好人文生态环境。作家艺术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大力发扬现实主义传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摄文艺创作和社科研究,针对当前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社会结构日趋多元的实际,以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身份,不断突入生活肌理,切入时代腹地,深入社会重镇,用心用情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用力用功开展田野调研,阐理明学,解疑释惑,真正创作和撰写出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本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和理论著作。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用明德引领风尚,形成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艺德观,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与实践价值。文艺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大力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把德艺双馨作为根本价值追求,把崇德尚艺作为毕生功课,正确处理好“公德”与“私德”、“艺品”与“人品”、“情怀”与“情趣”的关系,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努力成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家艺术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此为契机,全面而深刻地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入而详尽地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以文艺和社会科学这一人文纽带牵系人与人的心灵,增强新时代人们的生活信心和生存勇气,提升国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19-03-22 □刘金祥 1 1 文艺报 content48853.html 1 感应新时代脉动 回应新时代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