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尚恩)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3月23日,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诗刊》杂志社联合在京举办中华诗词复兴论坛。中华文化学院党组书记潘岳出席并致辞。陈昊苏、李军、岳宣义、李文朝、倪健民等80余位诗人、词人、评论家参加论坛,围绕“文化复兴与中华诗词复兴”的主题进行探讨。论坛由《诗刊》主编李少君、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袁莎主持。
与会者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兴盛。当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新时代展现出崭新的风采。新时代需要真正优秀的诗歌诗词,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表达诗人对现实的关怀。唯有从实践和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当代诗词才能得到更纵深的发展,彰显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用诗词反映和讴歌新时代,诗人要有勇为时代先锋的精神,从诗词作品的题材、思想、感情、语言等方面进行努力。大家谈到,书写新时代,当然需要表现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题材、新意象。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不顾诗词创作的艺术规律,简单粗暴地填入新词汇、描写新场景,不一定就能够很好地反映社会和生活。当代诗词之新,不独在于新的形式和名物的加入,更在于新的精神和意境。这就要求我们在诗词创作中进行精心打磨、巧妙构思,让新题材、新意象圆融无碍地融入当代诗词之中,写出新时代的新气象。
诗词创作尤其强调诗与人的合一。与会者认为,无论写什么题材、什么内容,最终都要经过诗人的内化处理,最终都在抒发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创作者有什么样的思想、心胸和视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诗词作品的质量。诗词创作者要有推己及人的同理心,不停留在个人的小悲欢,而是关注他人的命运,聚焦时代的气象;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进行综合性的艺术创造。
诗词创作讲究声韵,坚守旧韵还是使用新韵,成为了大家讨论的一个热点。有些诗人谈到,诗词的格律一经定型,就显得尽善尽美。一个诗词写作者如要写格律诗,就必须遵守传统的声韵,不能随便合并、取消韵部。如果他不愿意遵守,可以去写古风、歌行等自由体。但有些诗人认为,诗韵从来都不是固定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我们不能用古韵来要求当代的诗词创作,这会割断诗词与当今读者、当下鲜活语言的联系。相反,我们要根据现在的创作情况、语言的变化情况总结出新的声韵规律,并随着创作语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当代诗词的进一步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