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张爱玲热,是缘于香港出版的一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人们开始从张爱玲的小说走近她,走近她传奇的人生,走近她的艺术世界。然而,40年代开始创作电影剧本,在上海滩走红的张爱玲却少有人知道,至于五六十年代继续电影剧本创作,多部电影剧本搬上银幕而闻名香港的张爱玲,也更少为大陆读者或观众熟悉(张爱玲留给我们共计14部电影剧本,其中,有11部被搬上银幕与舞台;另有一部戏剧剧本)。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张爱玲的介绍主要是她的小说,有的文学史也对她的散文略有评介,而对张爱玲电影剧本长期性忽略。
《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的作者赵秀敏在1980年代后期追随新加坡国立大学王润华教授读硕士研究生时,就选择了张爱玲的电影剧本作为毕业论文,可以说是较早发现了作为电影文学剧本作家的张爱玲的艺术才华与电影贡献的一位学人。难能可贵的是她年近50岁时,又克服重重困难,作为留学生考取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重新选择了张爱玲电影剧本作为博士学位论文,今天呈现给我们的这部近40万字的著作《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就是她与张爱玲在电影文学世界里的一次对话,一次心灵的交流,也是一次完整地对张爱玲电影文学世界的艺术窥探,弥补了张爱玲研究的不足。
赵秀敏在她的论文里,给我们呈现了另一个张爱玲,她不仅是专写悲剧故事的小说家,而且也是在电影剧本中讲述喜剧人生的电影剧作家。张爱玲的小说色调是阴暗的、灰色的、苍凉的,人物多似《金锁记》中的母女,是生命被压抑的一代又一代怨妇俗女,黯然苟活在没有光芒的世界里。然而,张爱玲在电影文学世界里,给人物增添了慈意的光辉,以往被沦伤的亲情、友情、爱情得到了复苏,人性有了亮色、人情有了和解、岁月有了温存的暖意。尽管其中的人物还是市井中庸夫俗妇,凡男弱女,但显然比小说中的人物多了一些向上的努力、向善的品格、人性的亮色;男性多了一些脊骨的硬度,女性多了一些人情的温度。就像她小说中的最可怕后母形象,在电影中也变得慈善温暖,甚至有的被塑造成救赎者的形象。作者在与小说世界的镜像对照中,给我们呈现了张爱玲艺术世界的另一面:都市人物人性之温暖。
赵秀敏从现代电影人物镜像的历史对照中,揭示了张爱玲对中国现代电影人物画廊的另一个贡献:对中产阶级人物的塑造。在她看来,中国电影题材,通常不是赤贫就是巨富,很少触及中产阶级的生活。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主流电影表现的多是下层阶级的苦难生活,常常用上层阶级的为富不仁或腐败堕落作为对照,凸显阶级界线与革命观念。而张爱玲没有巨富的生活经验,也没有与赤贫相处的人生经历,她表现的就是其最熟悉、最有人生体验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她书写着这个族群的人生悲喜与俗世情怀,抒发的是她对这个阶层的人生感悟与生命体验。因此她的电影赢得了都市中产阶级观众广泛的认同。她创作的较具有喜剧性格的女性形象如《太太万岁》中的陈思珍,《情场如战场》中的纬芳、纬苓,《小儿女》中的秋怀,《不了情》中的家茵等,“既无滔天大苦楚,亦无滚滚大欢畅,既不是男性垂悯下的苦难化身,也不是男性赏悦中的理想天使;她们都不是生活在某种极端的生命状态和尖锐的情绪世界中的,而只是在小波小澜小苦小乐中,一如千千万万个平常的小女人一样,苟活在一片小天地中,于平常的生活流程里带点欢笑带点烦恼地趔趄着自己的人生脚步。”这样一群平常而真实的女性形象没有了张爱玲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古怪与偏执,进而得到了观众的普遍喜爱。
本书作者同时认为,张爱玲的电影文学世界里的女性本真形象,不仅超越了早期她自己小说世界里的女性观念,也解构了男性作家的殖民视角。其电影剧本中的女性既不是男性“正凝视”渴望语境下的温柔贤良的一群,也不是“负凝视”厌恶视角下粗鄙恶俗的一群;她们再不是古韵流丽天成惠质的天使,也再不是浑身喷发着毒情妒火的恶魔,她们终于成为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悲喜交加的一群“庸脂俗粉”。这一批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是对女性集体心理自障的突围。由于宗法制父权的长期压抑与摧残,女性心理积淀成一种集体的痼疾,即在男权压迫下的怯惧、妥协、忍耐。张爱玲电影世界里除了对女性的同情、理解,也有对女性不屈服的肯定、对女性自我追求的认同。
一部电影剧本,不同于小说的地方,就是要让观众坐下来后“身陷”其中,这是作为剧作家的张爱玲的自觉追求。赵秀敏为了带领我们进入张爱玲电影艺术世界通道与幽境,对张爱玲电影剧本创作的艺术匠心作了较为细致深入的论析,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作为剧作家的张爱玲的独到智慧与艺术才华。本书第三章、第四章是专门探究张爱玲电影剧本叙事策略与剧本戏剧结构的。张爱玲既遵守喜剧电影剧本创作的一般套路,也常常别出心裁建构自己独特的喜剧格局。比如,在《太太万岁》中,她套用的虽然是上世纪30年代好莱坞似的谐闹喜剧路数,表现的却是中国式的喜剧环境、喜剧情结、喜剧人物性格:一个没有多大架子的中产阶级家庭,一个绞尽脑汁动着小心眼儿想做好太太却怎么也做不了好太太的媳妇,一个没有多少权利却要摆足封建家长面子的婆婆,一个没有多少本事却梦想做一番大事业的丈夫。婆媳之间不大不小的摩擦,夫妻之间无伤大雅的小冲突,由这样一些冲突构成的桥段,很生活、很自然,不造作、不夸张,构成了典型的中国式的谐闹喜剧冲突,打上了张爱玲喜剧风格烙印。作者悉心解析的就是张爱玲如何构造贴近观众的凡人故事与感同身受的情节,让我们看到剧作家如何调度着观众耳熟能详的场面,塑造着我们大众身边来来往往的街坊邻居。张爱玲的喜剧展现的就是我们日常的人生处境,让芸芸众生分担着“悠悠的生之负荷”,在平常生活中感受着生命之忧伤与苦乐。这些深入的文本解读,彰显了张爱玲电影喜剧艺术的独到经验,也为我们走进张爱玲电影艺术世界搭建了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