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靠养马、养猪、养牛、养羊致富的,真没听说过养驴致富的。电影《耿二驴那些事儿》还就跟养驴较上劲了。
现实主义乡土叙事轻喜剧电影《耿二驴那些事儿》,将镜头锁定“精准扶贫”主题,围绕村民耿二驴竞选当上村主任后,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靠养驴脱贫的信念,成立养驴合作社让农民变成股东的故事。影片中坐落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的典型村庄院落,浓郁的山西地方特色服化道,角色人物幽默诙谐的语言,包括演员肢体语言的艺术塑造,为观众呈现了原汁原味当下“山药蛋”农民的质朴气息和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中国乡土题材电影历来具有强烈文学意味,而在表现乡土生活形式上,既有以山西为代表的“山药蛋派”原汁原味的朴实,也有冀中平原“荷花淀派”的浪漫主义气息与乐观情怀。《耿二驴那些事儿》散发着浓厚的“山药蛋派”文学气息。从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到马烽的《吕梁英雄传》,“山药蛋派”文学除了从叙事风格上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传统,语言朴实精练、通俗易懂外,其一个最为鲜明的艺术风格就在于对农民本体塑造的仰角模式,即通过农民本体的价值观、审美观来叙事,加上幽默诙谐的农村生活化语言,受到普通大众喜爱。
一部具备文学气质的电影作品要有文眼,该片的文眼就是驴,人物角色性格塑造、情节设置、矛盾的铺陈展开都紧紧围绕着“驴”而展开,村主任有股犟驴劲,外号耿二驴,村民讨债靠驴叫,村民致富靠养驴,就连男女主人公相爱也因为驴而结缘,驴在该片中不仅成为精准扶贫的核心元素,同时,在塑造不同人物性格上有了拟人化的视角。这种拟人化与传统中国画讲究写意性的“知黑留白”“托物言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耿二驴那些事儿》的主题立意是“定点扶贫 精准扶贫”,在同类型影视作品中,大多通过政策引导、领导支持这种自上而下的叙事模式,再辅以诸如大学生村官、扶贫干部、农业专家这些代表先进思想观念的导入,双管齐下来展开对扶贫工作具体情节、矛盾的叙事。其实这背后,有时容易导致“二元文明”并行下,作为后工业文明代表的主创在描述农业文明时不自觉的思想意识上的优越感。回顾改革开放初期,恰恰是小岗村村民自发按手印,自下而上要求包产到户。可以肯定,没有谁比农民更加懂得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
村主任耿二驴知道,乡里扶贫款是用来种樱桃树的,尽管他不懂得土壤适不适合,但是前几年在老村长带领下种树都失败了,他反而通过自家养驴,发现这是当地摘掉村民贫困帽子最好的方式。但是,分散养驴形不成规模化就难以实现规模效益,打过工见过世面的耿二驴明白这点。从戏剧冲突角度看,乡长和老村长坚持用扶贫款种樱桃树,耿二驴坚持发展养驴合作社,其出发点都是好的,不是黑白对立的矛盾,而是在国家的扶贫政策下如何与地方、乡村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这点上,耿二驴的犟驴性格恰恰反映了他敢说真话,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村民脱贫的人物闪光点。同时,周边乡村发展果树产业的次果、落果又能成为养驴产业经济实惠的高品质饲料,又体现了耿二驴作为中国农民聪明智慧的一面。该片最大的艺术特点在于将“精准扶贫”的焦点放在以耿二驴为代表的农民本体进行主线叙述,致富决策者不是大学生村官,不是进城致富后反哺农村的成功商人,而是表面上又“二”又“驴”实际很有智慧的耿二驴,影片镜头也没有花费在开会、动员上,全部用在了耿二驴要养驴的执拗上,片中乡长、蹲点女大学生、老村长都作为副线叙述,使影片的叙事推进真实不跑偏。
该片还将极富民族特色的山西戏曲艺术融入进来,尤其是山西的农民,耕作之余,吼两嗓如郭沫若称赞的“激昂慷慨不寻常”的山西梆子,是他们祖祖辈辈烙在心里的民族基因。《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杨家将》等,是这些质朴农民对于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伦理道德、善恶明辨的一种胜于文字的文脉相传。片尾在耿二驴婚礼上,新娘载歌载舞的山西小调透着那股烟火气,将整部剧推向欢快的高潮。当然,如果剧中的戏曲元素能更好的和剧情交织起来,或许可成为一部为中国乡土题材电影拓展艺术表现道路的典范。
中国电影既需要《流浪地球》这样迈入重工业的鸿篇巨制,也需要极具人文色彩接地气的现实主义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