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剧目生产要契合剧种个性

——以梨园戏、沪剧、晋剧展演剧目为例

□张 帆

沪剧《雷雨》

梨园戏《吕蒙正》

在剧目生产中,比起漏夜赶科场,生产主体更应该停下来向内省思,建立剧种自信,以剧种艺术为标的,进行精准定位,量体裁衣,扬长避短,选择能够总结、提升并张扬本剧种个性的剧本,进而将剧种传统艺术特质与当代审美品格最大可能地共融一体。

2018年末,120个剧种在昆曲祖庭昆山开锣,它们有被称为“南戏遗响”的梨园戏、莆仙戏,有明代声腔剧种昆剧、青阳腔、辰河戏、巴陵戏、新昌调腔等,有清代乱弹诸腔剧种汉剧、京剧、弹腔、同州梆子、老调、丝弦等,有近现代出现的越剧、锡剧、苏剧、文南词、滑稽戏等,有十七年期间出现的北京曲剧、龙江剧、吉剧、阜新蒙古剧以及本次普查增补剧种漫瀚剧、扽腔、仫佬剧、鹧鸪戏等。有从民歌小调发展来的各种采茶戏、花鼓戏、秧歌戏等,也有从民间宗教仪式直接生长的傩戏、阳戏、地戏、打城戏等。从声腔看有单一声腔剧种,也有多声腔剧种;从流播区域看有单省剧种,也有跨省剧种。昆山百戏盛典上展演剧种的多样性带来演出剧目的丰富性,当14台大戏、142个小戏与折子戏从平面的数据、文字到共时空舞台的立体呈现时,剧种的艺术样貌、传承现状都变得生动而且清晰起来,可谓当代人对中国戏曲发展史诸样式的直观展示。

每个剧种都是区域文化的聚合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剧种,哪怕是外来剧种,在斯地经年生长的过程中,也会一定程度表现出在地化,这是文化传播的规律。带着生成历史与区域属性,每个剧种都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气质,在发展过程中,也生产、积淀下与剧种个性、表演、音乐相配适的特定剧目,演了对的戏,才能演下来、传下去,成为剧种与院团的保留剧目。百戏盛典展演的剧目,无论大戏、小戏、折子戏,大都是保留剧目,传统戏居多,也有少许新编戏。历经时光淘洗,观众检验,保留剧目沉积着历代艺人的智慧与表演技艺,与剧种个性浑融一体,是剧种艺术与院团追求的终端成果,可以作为剧种经典传承,彰显剧种与主创院团的艺术品格,并维系着剧种、院团与观众的良性关系。和一些戏剧会演、艺术节不同,百戏盛典演出剧目的剧种辨识度强,大都具有回归剧种本体,与剧种艺术特质高度契合的特点,从剧本到音乐、表演无不熨帖舒服、合于度,可品鉴、可把玩,经得起用暂停或回放的方式对之进行剧种个性教科书式的细细剖析,梨园戏《吕蒙正》、沪剧《雷雨》、晋剧《打金枝》尤具代表性。

先以梨园戏残本《吕蒙正》为例。梨园戏历史上分小梨园、上路、下南三派,各自有专属剧本、曲牌以及艺术特征:小梨园属于家班童伶,细腻精致;上路保留南戏剧目,生旦戏居多;下南多为民间故事,风格粗犷,保留方言本色和草根气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整合的梨园戏擅演生旦戏与《朱买臣》之类充满草根气息的剧目。梨园戏有着独立完整的音乐体系、表演体系,以“十八步科母”为基础,不同行当又有不同的科介,严谨规范细腻。《吕蒙正》属于生旦戏,是小梨园剧目,下南也演,老艺人说本子来自小梨园。戏讲的是相国千金刘月娥与穷书生吕蒙正苦尽甘来的故事,一句话可以道完的人生,目前恢复的折子戏要演5个小时,大量的时间空间交给表演。仰仗剧种丰富的程式与前代艺人表演技艺的累积传递,《吕蒙正》的几出折子戏将文学、表演、音乐完美结合,充分展现戏曲虚拟表演之美。舞台极简,使用全黑天幕、暖色大白光,除了一条加了红桌围的长凳外别无余物,在灯光舞美音响只提供了最基础硬件的“贫困”舞台上,观众完全聚焦于演员,这是最考表演的。在“过桥入窑”一折中,秀才外出借米,小姐有一大段整理寒窑的表演:抱石、被压手、再抱、垒灶、出窑、折竹枝、被刺手、再折、回窑、扫窑顶、灰尘迷眼、扫窑、放门帘等等,期间夹杂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姐劳作时的稚拙与劝自己接受现实的心理建设。“煮糜”一折中小姐表演煮粥,搬石头、搭石灶、涮锅、洗米、舀粥等一系列虚拟表演一气呵成,极具真实感与美感,剧中还有比比皆是的经典表演片段,如“行路”“过桥”“入窑”等。源于生活的动作,经过提炼加工,在一代代梨园戏艺人智慧的观照下,得以美化、舞台化、程式化,成为可以传递的剧种艺术。在空的舞台上,演员运用行云流水般的程式、科步与身体语言,让虚拟表演完全具备真实性。

沪剧《雷雨》则是另一种典型。沪剧是较年轻的滩簧系统剧种,音乐使用俗曲小调等,1927年以后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保留剧目有《日出》《罗汉钱》等,演出的年代戏有《啼笑姻缘》《秋海棠》等,充满沪上风情的沪剧擅演现实题材,表演偏向生活化。早在1938年还是申曲阶段的沪剧就搬演过《雷雨》。《雷雨》改编早、影响广,剧中的周家富贵时尚,西装、旗袍、网球、汽水,医生请的是“德国的克大夫”,气息与沪剧艺术特质贴合,因此即便是话剧改编,还使用了西洋乐器伴奏,在名著与茅善玉等表演艺术家的共同加持下,演出极至严谨,极至精细,小小细节烛见人物幽微情感与内心冲突,哪怕是茅善玉手中的一柄团扇,也带着傲、恨、惊、怒诸般丰富细腻的戏剧表情,是一次难得的艺术饷宴。设想一下,假如《雷雨》与《吕蒙正》互换,梨园戏的丰富科步完全用不上,而面对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过桥入窑”与“煮糜”,沪剧能用的身段程式招数也捉襟见肘,对沪剧与梨园戏都是灾难。

如果说沪剧《雷雨》、梨园戏《吕蒙正》都太有个性,不具普泛性,那么《打金枝》应该属于南北通吃的剧目。依据普查数据,《打金枝》被豫剧、晋剧、秦腔、越剧、粤剧、祁剧、越调、曲剧、淮剧、评剧、河北梆子等11个剧种866个演出团体列为保留剧目,传播区域广,接受度高,被称为“打不完的金枝”。作为晋剧的代表性剧目,《打金枝》传承百余年,70年来丁果仙、王爱爱等几代晋剧艺术大师对之进行剧种化、精细化打磨,它的舞台呈现浑然天成,珠圆玉润,晋中方言字调与音乐旋律高度协调,多个经典唱段不但家喻户晓,观众甚至开口能唱。晋剧属于梆子腔系剧种,是蒲州梆子艺人北上,融合蒲州梆子与晋中民间秧歌、小调而生成的地方剧种,音乐结构属于板腔体,适合历史题材,也适合民间生活题材。《打金枝》中的角色身份虽然是帝后王侯,讲的却是家常的孝老敬亲伦理与夫妇相处之道,表演与演唱都充满了浓郁的晋中地方风情,充满了山西老陈醋的酸脆过瘾感。

不同个性的剧种涵养着不同类型的剧目,一些剧目与剧种共同生长,之于剧种就像贴标签一样的存在,提到剧目便能想到剧种,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之于越剧、《桃李梅》之于吉剧等等。这些剧目在创排、打磨、演出的过程中不仅使剧种个性益愈鲜明,还借助一次次重排传帮带,培养了人才梯队。一些折子戏《断桥》《小二姐做梦》等被不同剧种搬演,相同剧目展现不同风貌,呈现的是各自剧种的不同优长。在剧种艺术盛开盛放的舞台上,故事已经不重要,比拼的是表演,与案头之曲不同,场上之曲原本就该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艺术。

一些古老剧种已经成熟定型,一些年轻剧种还有较大的生长空间,不同剧种有不同个性,无数实践都证明,充分呈现剧种个性的剧目叫好叫座,而大量应时的新编剧目昙花一现,拿了奖之后刀枪入库,演不下去、留不下来。原因有多种,更主要在于一些主创只盯着孤立的剧目,看不到作为剧目支撑的剧种,谈不上尊重剧种个性,更谈不上从剧种艺术汲取养分。怎样让剧种滋养新编戏,让新戏像传统戏一样,成为剧种声腔音乐与表演艺术的载体,或者还只是具备培植为保留剧目的可能性,这是剧目生产首要考虑的问题。早在许多剧团以“推陈出新”为艺术生产口号时,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提出“返本开新”,《朱文》《朱买臣》《刘文龙》等“宋元旧篇”以残本的方式再现于世。在这种创作思路指导下,梨园戏《节妇吟》《董生与李氏》等虽然是新戏,也拿了不少奖,却依旧在梨园戏的轨范里自如腾挪,属于“返本”之后开出“新花”。沪剧则延续着剧种传统命脉,生产出《挑山女人》等贴合沪剧特质的优秀现实题材作品。晋剧有《傅山进京》《麦穗儿黄了》等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至2015年8月《傅山进京》的演出场次超600场,这些都属于找对本子的范例。

剧目生产兹事体大,不可率性而为,不可盲目跟风,几十年来不难见到一些院团病急乱投医,生产出的剧目与剧种特质契合度低,甚至相抵牾,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还伤了剧团元气,失去剧种复健的能力与时机。哪怕是百戏盛典,也有个别剧目遗弃自家珍宝,借鉴他人的表演、音乐及配器,致使原本个性清晰的剧种面目模糊。剧目的生产过程,是剧种艺术实现的过程,也是传承的过程,选择能充分展现剧种艺术的剧本,可以更好地传承技艺,培养队伍,对于剧种尤其是古老剧种来说更是如此。在剧目生产中,比起漏夜赶科场,生产主体更应该停下来向内省思,建立剧种自信,以剧种艺术为标的,进行精准定位,量体裁衣,扬长避短,选择能够总结、提升并张扬本剧种个性的剧本,进而将剧种传统艺术特质与当代审美品格最大可能地共融一体。

2019-04-22 □张 帆 ——以梨园戏、沪剧、晋剧展演剧目为例 1 1 文艺报 content49240.html 1 剧目生产要契合剧种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