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继承传扬中华戏剧艺术的神与魂

□本报记者 路斐斐

4月13日至23日,由来自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直院团和部队的参评团体带来的,包括话剧、歌剧、京剧、昆曲、评剧、越剧、豫剧、川剧、秦腔、黄梅戏、潮剧、壮剧等12个剧种在内的第29届梅花奖终评竞演剧目,在广西南宁的五大剧场轮番上演。经过全国推介和层层选拔,最终从44名初评演员中突围而出的17位演员和他们身后的剧团,在短短11天里用真心、真情为所有观演评委和观众带来了一场戏剧盛典。经差额评选,最终13位戏曲演员,单雯、张欢、陈丽宇、蔡浙飞、李小青、傅希如、哈丹、张培培、虞佳、顾卫英、吴素真、林燕云、林川媚,与话剧演员辛柏青、歌剧演员雷佳同获殊荣,共同摘得梅花奖。

感谢生活,感谢“梅花”

回想一路走来的艰辛与磨砺,“首先要感谢生活”——在4月27日举行的获奖者座谈会上,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辛柏青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为排演话剧《谷文昌》、演好这个因年代较远史料不足而塑造难度较大的英模形象,作为演员的他多次下基层,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答案——没有生活,就没有创作的源泉,所以他要感谢生活。与辛柏青不同,来自广东潮剧院第一演出团的林燕云的舞台就长在“乡下”,所以她更要感谢生活的赐予。常年奔走在潮汕乡间,尽管也被生活磨砺,但更多的人都在坚持;坚持每年200多场、每次三班倒、每晚超长的四个半小时演出。

“不照顾剧院剧团,不照顾行当,不照顾地区,不照顾剧种,不照顾名演员”,自1983年创立以来,梅花奖为推广和传承中华戏剧文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几十年来,梅花奖曾奖掖过的681名优秀戏剧演员,已成为戏剧界的主力军,在遍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台湾地区,引领京剧、昆曲等54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多种舞台艺术门类的发展。本届获奖的琼剧演员林川媚就动情地谈到,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琼剧,曾因缺少与外界的联系,发展极为缓慢,新世纪以来,自第一朵梅花在海南绽放后,就不断有名导演、名作家、名老师到当地排练讲课,琼剧的发展也因此得到了极大推动。

在本届获奖者中,来自广西戏剧院的哈丹凭其在壮剧《牵云崖》中的高难度表演,代表这个2006年即加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小剧种首次登上了梅花奖的领奖台;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的“90后”“闺门旦·青衣”张培培,则首次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现了梅花奖零的突破。从小在剧团长大的哈丹说,她要用实际行动让壮剧这个因老艺人的相继离世濒临断代危机的少数民族特色剧种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喜爱。13岁考入艺校,16岁即扎根边疆的张培培表示,在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艺术却可以在不同民族、不同语言间勾联起文化与情感交流的纽带,她和她的同伴们希望未来在新疆继续生根发芽,把戏剧的魅力带给更多人。

因为有爱,所以奋不顾身

“‘手眼身步法’的程式中蕴显的独特美学、中华戏曲中几百年积淀传承的智慧与哲学,就是中华文化中最有魅力并吸引一代代华夏子女的文化精髓。”第8届梅花奖得主、本届梅花奖评委邓宛霞谈到。1990年,适逢徽班进京200年纪念,少年时即迷上戏曲、拜京昆大师俞振飞学习昆曲的邓宛霞,为和全国其他剧团一样能晋京演出、竞逐梅花奖,在中国香港首次成立了香港京昆剧团,终于梦想成真。30年过去了,伴随着改革开放,梅花奖也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从1994年增设“二度梅”奖项、2000年增评民间职业剧团,再到2002年增选“三度梅”,及至2007年从“每年一评”改为“两年一评”、与曹禺剧本奖并列成为中国戏剧奖的两大子项,特别是历经2015年有关方面对文艺界评奖的管理改革,如今的梅花奖在削减奖项、增加含金量之后,社会影响力也在重新提振。而对梅花奖来说,惟一不变的是一代代戏剧人的痴心与深情。

出生于昆曲发源地昆山的顾卫英,此次申梅特选取了昆曲中经典的折子戏。当年从苏州昆剧院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又转战至北方昆曲剧院;从演员到老师又转回到演员,一路在梨园行里摸爬滚打而来,常被同侪称为“女铁人”,但于她而言,自己不过一介平凡女子,支撑着一路走来的只是心中对一个问题的执著,那就是“我为什么要拿梅花奖,为什么要在这条路上不惜一切、奋不顾身?”而每每思索后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对昆曲这门艺术的爱”。她说,她是在为自己追逐,也是在为这门古老艺术追逐。昆曲有5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但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推广,让古老的艺术走近年轻人、走向年轻化,才能使它获得新的生命力,“这就是我们这些戏曲专业从业者应该去做的事情”。

传承中华戏剧艺术之魂

今年的梅花奖座谈,打破传统,特邀了曹禺剧本奖的获奖者共同参与交流,这在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陈彦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你们都在书写着中国戏剧的历史”。在他心中,“一个优秀的演员背后定有一位优秀的剧作家;而一个成功剧作家的背后也一定有一位或多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为中国戏剧界的高手们搭建交流融合的平台,是我们为推动戏剧发展应做的举措。”

座谈会上,花鼓戏《桃花烟雨》编剧曹宪成表示,戏剧让他学会了独立思考;话剧《遥远的乡土》编剧任永新谈到,获得认可让他更坚定了“写真正的生活”的创作道路;儿童剧《山羊不吃天堂草》编剧冯俐认为,一个重要的奖项一定具有引领作用,曹禺剧本奖让剧作家们离戏剧的精神更近了,她更坚定了要关注现实、关注人、真诚创作的理念;闽剧《双蝶扇》编剧王羚说:“真正的创作从来都只有一盏孤灯,我愿所有的聚光灯都照在我的演员身上,当他们获得成功时,就是身为编剧的我的成功。”

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表示,无论我们今天对梅花表演奖还是对曹禺剧本奖的奖励,都是为了引领今天的艺术家们在不断求索的同时,更多一份对理想的坚定与对事业的敬畏,只有不断地追求与创造,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并传扬中华戏剧艺术的神与魂。

2019-05-13 □本报记者 路斐斐 1 1 文艺报 content49518.html 1 继承传扬中华戏剧艺术的神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