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一湾到底是大道》:一部中国乡村振兴的史诗

□张国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何“为时”,何“为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时代呼唤我们的文学尽快有反映这一伟大工程的力作。《一湾到底是大道》不只是一部特色鲜明的长篇报告文学,更是对中国乡村振兴、“三农”问题这一世界级难题的一次整体回望与思考。

这个作品的立意旨在为乡村振兴的光荣与梦想而放歌,无疑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题材之一。正如习近平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本作品主要通过浙江的一个在册户数400户、人口不过1080人、区域面积只有1.1平方公里的小村来体现。人们不免发问,湾底村能否承受这样的使命之重?作者给湾底村三个耀眼的场景:一个是穷则思变,农业起家;一个是创业万岁,工业发家;还有一个是人民第一,服务兴家。如此电闪雷鸣,都以浙江沿海这个村子为样本进行透视,其典型性已是毋庸置疑。同时,也使得作品与其他写美丽乡村的作品相比,更显得厚重、深入、深刻,它写出了人们的精神状态、精神成长、精神变化,这比我们眼睛看得到的村容村貌的变化更为重要,也无疑是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基石。

文学作品如何书写时代?根本上得靠塑造人物,书写人物的性格、形象和精神风貌。《一湾到底是大道》是一部热情讴歌时代模范、反映时代精神的力作,作品把吴祖楣这个时代模范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的内在诗意,也让模范人物走进读者的心里、留在读者的心里,产生永远的精神力量。作者将73岁的村支书吴祖楣打造成新时代中国的新型农民:他梳着朋克发型,手机铃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早餐只吃烤面包不喝稀粥,因为一喝稀粥就会想起过去的苦日子。每天早上沿着村道骑赛车,开始他的“678模式”:6点巡查村容、7点班子成员开会、8点工作全面展开,抽的是烟斗,还喜欢喝咖啡……进入新时代,中国报告文学以大量优秀作品带动文学自我反思,回到反映现实、表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正道上,出现了新突破、新现象、新局面和新格局。

从这个层面看,《一湾到底是大道》已经站到了时代文化思想的高地上,具有很强的创新意义。当然,要写好吴祖楣这个模范并不容易,因为每一个模范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现实生活中的模范人物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英雄,也没有什么传奇人生,更不是改变历史的大人物。吴祖楣仅是村支书,中国最底层的基层村干部。甚至可以说,他和当地百姓一样,起早贪黑、勤劳打拼。只是老百姓奔的是自己过上富足的日子,而吴祖楣奔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的日子。他每天这么忙碌,其实多数老百姓并不知道,也没多少感觉。他就像氧气一样,只有我们缺氧的时候,才切身知道氧气与生命的关系。吴祖楣是一个共产党人,内心有理想、有道德、有敬畏。可以说,作品中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丰富的细节,一个细节接着一个细节,人物就鲜活起来了。

没错,报告文学是时代的报春燕、晴雨表和风向标,我们如何处理好“报告”与“文学”,其中还有一个“度”的把握。《一湾到底是大道》既很“报告”,又很“文学”,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较好,具有接地气、扬正气、有底气,在当下现实题材创作中别具一格的报告文学力作。整个作品采用了诗情画意的笔法,作品语言讲究、干净,每个章节都有画龙点睛的诗句,读起来透着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并不只是表现在山水上,而是表现为人物间的关系上。

也许众口难调,我认为数据中有乾坤,拿到一本书时,喜欢看数据讲故事。其实,整个湾底村发展也离不开数据,作品可以适当引用。还有,书中说道,2003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考察湾底村时,殷切叮嘱当地干部: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与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共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如果把这事放到引言中,作为全书又一条主线,可能会使作品站位更高、格局更大。

但不管怎么说,在举国上下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出版中,《一湾到底是大道》是一本难得的重头作品。说它重头就在于它既立足于中国乡村振兴过往40年的辉煌历史呈现,又有湾底村鲜明的价值取向与理性判断;既对中国“三农”问题何去何从作了精心梳理,又将其置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叙说。也许,这就是《一湾到底是大道》的诗和远方。

2019-05-17 □张国云 1 1 文艺报 content49566.html 1 《一湾到底是大道》:一部中国乡村振兴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