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海峡出版发行集团、《人民文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现实题材长篇小说《海边春秋》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纪秀荣、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林彬、《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何镇邦、曾镇南、胡平、张陵、贺绍俊、白烨、徐坤、王干、张柠、吴子林、刘琼、胡友笋、岳雯、刘汀等20余位作家、评论家及福建省第二批赴平潭挂职干部领队、援岚代表陆永建参加研讨。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主持。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从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对该书进行了热烈讨论,充分肯定了《海边春秋》是一部书写新时代的现实主义力作,是一部应伟大时代之命创作、反映伟大时代精神、生动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表示,《海边春秋》是《人民文学》在“新时代纪事”栏目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从北京名校毕业回闽工作不久的文学博士刘书雷,被派往距离海峡对岸最近的开发热土岚岛挂职,进入了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现实熔炉,从好奇、热情、不懂、慌乱,再到倾听、观察、分析、判断,直至扎扎实实地与生活实地上的人心、实情和史事、蓝图相融。他遭遇了复杂而繁多、具体又紧要的疑难事项,也从实践中磨砺出了面对问题的辨别力、解决问题的穿透力。作品通过兰波国际项目与蓝港村整体搬迁的矛盾与破解展开叙事,并没有规避开发商与村民的本位主义、干部中存在的决策简单和作为不力等现象。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大的战略背景上,作品深深探入了岛上村民生活生动的细部:有着传统人格风骨的大依公、有着现代化知识和素养的“海上蓝影”新青年群体以及善于思考的本地干部、岛上人从“空”到“返”的奇景等等,这一切共同描绘出了新时代现实里“可能的生活”与人生成长的斑斓画卷,也让刘书雷由嫩书生到实干家的心性转变更加真实可信。新时代现实题材书写,是对作家能否保有新鲜的思想敏锐性、能否具备足够的创作完成度、能否秉持初心并在对时代生活的真切体验中生成无尽创造力的考验。因此也可以说,新时代,检验着我们作家的认知水准、行动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此看来,陈毅达完成的非常出色。
原鲁迅文学院教授何镇邦认为这是一部着重表现新时代、新人物,有时代气息的力作。《海边春秋》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作为新时代文学新人代表刘书雷的形象。刘书雷生于长于闽北农村,当他在北京名校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并在当代文学研究与文学评论领域崭露头角之时,为了深入基层,回到闽省文联担任作协副秘书长,旋即被派到省援岚办,并被援岚办派到因拆迁矛盾激化的蓝港村工作。他与岚岛实验区党工委下派到蓝港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张正海紧密配合,深入调研,依靠群众,争取领导,在不长的时间里扭转了蓝港村工作的被动局面。在岚岛实验区党工委和省援岚办的领导和支持下,他们顺应民意,改变了蓝港村的拆迁计划,与兰波国际重新协调开发银滩的计划,制定与落实了蓝港村的发展计划。令人瞩目的不仅仅是一个在书斋里成长的文学博士在改革的大潮中锻炼成长为改革大业的干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的政治品格。带着四瓶“福茅”去闯大依公的家门尽显其豪气,救助虾米一家的义举更能看出他心中的大爱,书写他同“海上蓝影”微信群中蓝港村外出年轻人交朋友这一笔更显时代色彩。应该说,刘书雷这个形象是新鲜的,具有时代色彩的,如能更深地揭示他的内心世界,写写他的情感波澜,那么,他的艺术形象将更立体、丰满。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认为,这部主旋律作品直接反映新时代新气象,重点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平潭综合试验区的建设。《海边春秋》的主人公设计得很有意思,刘书雷是个学中文的文科博士,在文联工作,平时写点东西,属于小公务员,不介入实际工作。但由于他在省级机关工作,上面要求援岚的干部必须是博士以上,就把他派去了,其实他本来没有报名,不是党员,连参加村委会有没有资格都成问题。这样一个文人,到基层能起什么作用呢?这种反差构成作品的一个悬念,容易抓住读者。他最后完成了扶贫攻坚克难,解决了大问题,反过来想又有根据,根据之一就是他的文人气质。他写过一篇散文,谈中国古代文人的胸怀和抱负,文联领导考虑派他去,和见到过他这篇文章有关。他有书生的正派,办事公道,能真心为百姓着想,所有这些都顺理成章地解决了作品的悬念。陈毅达在小说里加入了几种地域元素,组合在内容里,活跃了作品的氛围,它们包括石厝、摩尼光佛、“海上蓝影”等,引人注目,对故事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关于村里人抵制拆迁时为何那么齐心,书里也有合理的解释:渔村有个传统,海上刮起台风时,住在小厝里的村民就会带上生活用品搬到大石厝里的人家避风,家家户户都不会拒绝,只会热情接待,有困难互相帮,所以渔民们历来齐心。作者把这些有趣的元素夹杂在作品里,展示了另一种天地,使作品地方色彩浓郁,新鲜好读。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认为这部作品是近年来现实题材当中卓具新意的力作。在人们热切期盼反映改革开放生活的力作之时,陈毅达的长篇小说《海边春秋》适时问世。阅读这部作品,不仅火热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而且刚劲的时代新人迎面走来,这使这部作品在当下的现实题材书写中,以其别具一格的气韵和卓具新意的意涵而格外引人瞩目。岚岛作为综合试验区的开发建设,本身就是沿海地区深化改革开放的集中体现,而以援岚干部刘书雷、第一书记张正海为代表的一线干部,在原有的开发计划面临蓝港村搬迁受阻的巨大难题时,既从改革大局出发,又倾听群众心声,最终以不搬迁的升级改造方式的建议,说服了方方面面,使得岚岛的经济开发得以继续进行,又顺应了蓝港村村民的普遍意愿。这样的实事求是的做法,背后体现的是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的思路,可以说这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的最好践行。以岚岛的开放建设为舞台,作者由矛盾冲突的认识与解决,改革路向的寻索与抉择,塑造了一群满含时代气息的新人形象,其中尤以刘书雷最为典型。刘书雷在援岚过程中,一步步地走向改革前沿,也一步步地走向矛盾深处。善于动脑、勤于思索,使他始终保持了应有的理性;走近群众,倾听民意,使他深入了解民情、岛情。由此,他不仅在身份上实现了从机关务虚到基础务实的转换,而且在情感上实现了由听从指令到倾听民意的转变,这使这个本来并不起眼的“博士”干部,很快成长为岚岛开发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实干家。除去刘书雷之外,本地姑娘海妹、回乡青年赵晓阳等,在积极关注岚岛动向的过程中,顺应改革开放的趋势与需要,把个人的事业追求与家乡的改颜换貌结合起来,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当代青年的高远理想与实干精神。这也向人们充分表明:新时代涌现新人物,新人物引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不能没有灵魂》的讲话中,期望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陈毅达的长篇新作《海边春秋》,正是向着这样的方向积极进取,并取得显著成绩的最新成果。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岳雯认为,陈毅达的《海边春秋》以文学博士刘书雷支援岚岛建设为主要表现内容,充分传达了作者对于文学博士这一知识分子的善意。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一洗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于知识与知识分子的尊敬。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博士,特别是文学博士,往往是被嘲笑或讽刺的对象,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海边春秋》重新倡导知识与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小说中我们看到,刘书雷之所以能打破蓝港村整体搬迁的僵局,固然得益于他的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他不断打破固有的认知体系,建设新的认知框架,并付诸实践,而新的认知框架是解决危机的必然途径,而岚岛上上下下对于博士的接纳与欢迎,也是刘书雷得以有效地开展工作的重要契机。当然,对于一个博士来说,对于社会这本大书的学习是更为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海边春秋》是一部有关“发展”的小说。一个具备了学习能力的年轻人,投身到纷繁复杂的社会大潮中,增长见识、锻炼本领、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成长为一个具有社会经验,同时不失理想与抱负的“新人”,是这部小说的主题。而与之相伴随的,是一个古老的渐趋空心化的乡村,重新吸引年轻人回到其怀抱,从而焕发蓬勃生机与活力。两者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甚至互为隐喻。刘书雷进入蓝港村开展工作,正是村庄与青年共同发展的过程。小说在想象古老乡村在新时代发展的路径的同时,也为个人的成长创造了空间。
陆永建作为福建省第二批赴平潭挂职干部领队、平潭文联主席、援岚代表,对平潭地区的了解更加深刻。他认为,平潭综合实验区既是对台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海峡两岸“共同家园”“一岛两窗三区”和自贸区建设是国家战略,综合实验区在中国仅此一个,具有对台深度融合的特殊使命。所以,这里的干部挂职不等同于一般的基层锻炼,不是支援地方建设,而是高起点、高要求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陆永健有幸作为福建省第二批挂职干部领队,带领560名干部在平潭挂职3年。立足于平潭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使命,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活动,先后出版了12本书,留下了30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为陈毅达提供了很好的创作源泉。
在陆永健看来,刘书雷作为小说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其实是19名平潭挂职博士的一个综合体,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体现;而关于小说中描写的蓝港村,其原型就是平潭的北港村,在开发开放中涌现出许多新事物新气象,小说里出现的很多人物、事件都是鲜活的,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原型。平潭原来是个孤岛,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正是综合实验区的伟大战略赋予了它生机和活力,建设成一座时代新城。作者正是带着深刻而前瞻的眼光,发现平潭独特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纷繁的生活万象中提炼出崭新的时代精神,发出正能量,发出时代之声,才让小说具有如此动人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