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文学评论/新闻

王宏甲报告文学《中国天眼 南仁东传》:

心灵激越与精神洗礼

□田珍颖

《中国天眼 南仁东传》中所有的思想火花,综合起来都是作家王宏甲对科学家南仁东的解读,是他对南仁东方方面面解剖而得到的结论。阅读的过程,也使我们完成了对自己精神的洗涤和深刻的教育。

在报告文学界,很多评论家和编辑都是王宏甲的老读者,我们都是读着王宏甲的作品慢慢变老的。在《中国天眼 南仁东传》中,他不是采用传统传记的写法,而是别开生面地用演讲风格和演讲逻辑的方式,完成这样一部针对非常之人的传记作品。在我看来,王宏甲在三个维度上完成了这一部演讲式的长篇报告文学,第一是历史的演讲,第二是现实的演讲,第三是作家在场的演讲。

历史的演讲让全书有了纵深感,开篇把我们引入了古天文学,让我们看到人类历史上天文多么重要,农耕文明、工业文明都是在天文学引导下完成的,我们进入了第三次革命性的天文学时代,这是一个人类文明史的延续。南仁东先生所从事的就是这样一个从远古走来,越走越高、越走越壮阔的事业。非常之人,肯定做非常之事,作者用天文学的普及让我们理解了南仁东的重要,理解了“中国天眼”的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写到了航海史,写到许多与天文有关的内容,这些科普实际上拉开了南仁东活动的一个纵深背景。除了对历史持续性的描写之外,书中还写到了有关历史人物的演讲,比如孔子、哥白尼、伽利略等。作者为何把这样一个背景面安排得这么广阔?就像雕塑家吴为山说的,这些人的精神是相通的,他们的灵魂深处都烙印着人类最优秀的品质和品格。南仁东的成长正是在人类精华的滋养下完成的,这些人物是伴随南仁东成长的,所以南仁东和他们心心相通、灵魂一致。这些历史人物的陈述,使得南仁东活动的背景变得壮阔起来,让他一开始就站在人类高端文明的平台上。

现实的演讲是全书的主题,这个过程全面展示了主人公南仁东的一生。但是作者所面临的材料是不完整的,南仁东本身没有留下关于自己的资料,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把这样复杂的、有不同经历、在每个阶段都卓然出众的人物完整地谈下来。因此,作者看到的材料都是零碎的、孤立的,它们几乎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联系。这样的材料,作家怎么处理?令我意外的是,王宏甲没有用小说的技巧,他老老实实地用最平实的语言,一字一句地给我们写出了一部真实的《中国天眼 南仁东传》。

这里出现了两个境界。一个境界是作者对南仁东境界的推崇和信任。他相信只要他如实地表现这样一个非常人物,作品就会让人震撼,不需要过分的技巧来渲染。这是南仁东的境界,也鼓励了王宏甲这么去写。第二个境界就是王宏甲自己的创作境界。研读这本书,一定要研究王宏甲是怎样把自己的创作境界和南仁东的思想境界融合在一起的,正是有了这样的融合,所以他有自信用平实的文字来表达一个不平凡的人。王宏甲用大时叙、小回环安排了所有的材料,大时叙就是南仁东人生的三次转折,作者依此写了出来,最后完成了对人物崇高精神的塑造。

第一个转折是在15岁,少年南仁东在老师的启迪下得到科学的滋养,培养了他将来为理想而奋斗的能力。第二个人生转折是走向社会,尤其在工厂的10年里,他完成了这一代知识分子所要走的惟一成功的道路,那就是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第三个转折是从天文学接近“中国天眼”,这是南仁东完成自己生命升华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他一生中攀登的最高峰。在这个阶段,作家写了许多故事,这些故事并不连贯,但是每一个故事都像一个片段的画面,只要读一次就过目难忘。比如南仁东到医院看病受阻,他没有钱,不能请专家会诊,也没有时间应付所有的医疗程序……这时候南仁东的回答是两个字,回去!这两个字里也许是委屈,也许是愤怒,但是让我们读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自尊。他不怕疾病,他相信自己的生命能够坚持到天眼完成的那一天,所以选择“回去”。我们还记得南仁东在做了重大手术之后休养时,在舒适的环境里,他对学生大声说,“像坐大牢一样”。我们记得天眼选址的过程中,当大雨来临时,南仁东说“没有时间了”,继续往下走,大雨倾盆而下、雷电交加,他被冲走了。作者的叙述到这儿戛然而止,马上跳到采访对象,采访对象说现在想起来那是多么后怕。这份恐惧、这份后怕可能带来的损失,自在不言中。

王宏甲没有多用一个字,他在该停的时候就停住了,为什么?他相信南仁东的精神在这个时候一定会感动得我们热泪盈眶。深夜南仁东和张承民的谈话,那一段是南仁东的灵魂最升华的标志,是南仁东精神境界最高的表现,是我们最能全面认识南仁东的一个章节。他坐在办公室冰凉的地上,来遏制身上疖子的疼痛,他甚至痛哭失声,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心里也有最柔软的地方,他的谈话中多次谈到对待生和死,谈到没有退路,谈到我们必须冲上前,这都是南仁东生命的标志,是他对生命的选择。

阅读中我们还看到了南仁东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他在痛哭失声的时候想的是他的学生,想的是一百多个专家怎么安排,所以他没有退路。他谈到死不是一种悲观,他说我宁可死,但是用没有死的时间去完成天眼的巨大工程。这样一个科学家,处在那样的绝境中,他说我们民族一定要在科技上冲出去。南仁东的“冲出去”,在书里各处都有。我们看到的就是他要怎样冲出去,怎样冲上前,怎样冲到“中国天眼”的终点。

这一段是全书最经典最华彩的部分,作者用最朴素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没有一字繁冗,这正是王宏甲境界的表现,所以能够把这些奉献给我们。比如我们知道南仁东经常吃小饼干,节俭、方便,他最难受的时候是用热水就苏打饼干,他在五千人的工地轰轰烈烈进行工程的过程中,一个工人拿自己没有洗的碗接水给他,他拿起来一饮而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南仁东的心里,人民是什么?是至高无上!所以,在最后的盛典上,南仁东感谢的是所有人,唯独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应该的。

作者抓住这样三个转折点,以严谨的结构完成了对南仁东的塑造。他确实像吴为山所做的塑像一样,满身泥土味,穿着工作服,这就是经历了那个年代锻炼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国科学家,他的形象和他的灵魂。

最后,是关于作者在场的演讲。这本书里,作者一直在场,无论是采访还是叙述,他经常用口头语言和读者对话,但他不是没有章法的。这种对话带来的简短、哲理性的思想火花,全书中各处都有,这些火花综合提高了这本书的哲理性。王宏甲是一个思想性的作家,他所有的作品都充满了思辨的力量,这本书也不例外。我在读的过程中把闪着思想火花的演讲摘录出来,比如他论述人生赢在转折点上,列举伽利略、马克思、毛泽东,竭力说服我们相信人生不在于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而在于能否在转折点上胜出。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也如此。还有论“志”,他认为“志”是凝结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力量,如果没有“志”,即使才华过人也会一事无成。他认为南仁东的成功就是他一直有“志”,坚韧不拔的“志”,从年轻时代就一直保持的“志”,这段论述非常精彩。此外,作者还论述了自力更生以及它对于民族复兴的意义等等。

所有的思想火花,综合起来都是作家王宏甲对科学家南仁东的解读,是他对南仁东方方面面解剖得到的结论。当这样一些带有哲理性的演讲在整个书中出现的时候,我们的思路经常被打开。我们不得不在作家的引导下去思考很多问题。这些内容结合融汇在一起,使王宏甲完成了对《中国天眼 南仁东传》的写作。阅读的过程,也使我们完成了对自己精神的洗涤和深刻的教育。

2019-05-22 □田珍颖 王宏甲报告文学《中国天眼 南仁东传》: 1 1 文艺报 content49628.html 1 心灵激越与精神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