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文学作品,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了。对这30多年文学创作进行回顾总结,我感到有种惶恐的感觉。因为我内心在思考,有这个必要吗?我不过就是一个平凡的创作者,写过一些作品,成就并不大。和一同出道的许多作家相比,同他们后来的发展和成就相比,我觉得自己比较惭愧,我实在乏善可陈。我唯一觉得骄傲的是,我参与了新时代文学的全过程,并见证了中国文学至新时期文学以来节节开花令人欣喜的进程。作为一位文学战士,我也在冲锋号吹响之时跃出了战壕。
一个个体文学创作者的创作必定是深深落在时代局限和个性局限上,这种创作文学与审美深刻的问题,是个人的问题,也是所有创作者群体的问题。文学每一寸劲,都有赖于对问题的认识与克服。
我近年创作比较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我重新阅读中外文学经典的时候所生发出的困惑。当我们无法超越经典的时候,写作的意义在哪里?在生活无限复杂丰富而且无比深刻变化的时代,为什么文学总体来说是掉队的呢?文学的分量和生活的分量比起来为什么总显得那么单薄?为什么情到深处在我们大部分作品中成了奢侈的期待?为什么冲击心扉和冲刷头脑的文学力量那么难以横空出世?这些为什么成了我的困惑,我相信这也是许多作家的困惑。
我们的创作是丰富的,体验是巨大的,文学每天在满负荷生产,但我们要的不是体量而是质量。我们不只是要创造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文学史,创造文学史的高峰和在时间中衍生的经典。在这样要求的警示下,我觉得我个人的创作一文不值。一个作家没有创作出在不朽的时间中不朽的作品,他就是不及格的作家。
文学曾经是喧嚣的,至今仍在喧嚣。但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当大潮退去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努力。这提示我们,当所有的喧嚣过后,我们也许会看到,当一个作家把一生的经验、彻骨的感受、泪和笑、喜与痛注到他的每一个文字里面,这才是被时间注目闪闪发亮的作品,也是能真正进入文学史的作品。
我希望我的余生中有这样一部作品,这样在我的名字前冠以作家这个称谓的时候我才不会惭愧。所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