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文学评论

七十年治淮,群众是真英雄

——评报告文学《一条大河波浪宽》

□李朝全

由潘小平、李云、余同友、许含章联袂完成的长篇报告文学《一条大河波浪宽:1949—2019中国治淮全纪实》,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作品。这部作品的写作难度大,有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资料需要梳理,有无数的人需要采访。报告文学作家要用脚丈量大地,好的报告文学都是行走大地走出来的,四位作家采访了800多人次,历经3年,行程近三万里,艰辛备尝。而且,要把新中国70年的治淮历史梳理清楚,创作难度非同寻常。

这本书的写作角度令人称道。作品立意明确,就是要写一部史志性的报告文学。全书基本上按照时间的脉络,从1950年淮河发大水、李秀英家遭水难开始写起,一直到最后结篇于2019年,将70年的时间划分成若干段落。作者敏锐且敏感地抓住了每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和成就,并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人物和故事。譬如,1951年到1957年间,导沭整沂工程以及修苏北灌溉总渠都值得书写。作者写道:“长城是人修的,总渠是人挑的”,对当年的修渠治淮精神概括得很到位。在1958年到1965年间,对于修佛子岭大坝遭遇了急躁冒进、大跃进浮夸风的伤害,作家们也如实记录。1958年到1972年,作品主要聚焦淠史杭灌区的修建,作者形容其为“人工天河”工程,因为它的总长度达到了5万公里。“文革”十年间,主要工程有洪泽湖大堤改建。1977年到1990年间,则有板桥水库的复建。1991年到2001年间,启动了19项骨干工程。2011到2018年的主要工程是修建王家坝水库。2019年,最终落笔到引江济淮,这是正在开挖的非常重要的一项工程,使得梦想能够照进现实。

引江济淮工程,开端在合肥西郊的小庙段。在写小庙段引江济淮时,作家特别注意到了1800多年前曹操曾经在这里修过一段不成功的人工运河“曹操河”,这也是淮河千年治理历史上较早的案例。这些历史典故的引用使得这部作品陡然有了一种历史纵深感:历朝历代都想把淮河治理好,新中国成立70年淮河也曾遭遇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危机。在如何治好淮河的水污染方面,数十年间涌现出了一批环保的斗士和卫士。《一条大河波浪宽》对此也做了充分的书写和反映。

作品力图真实地展现历史。淮河通过70年的治理,从开始的“人和水争地”,到后来是“人退水进”,一直到今天走进新时代以后的“人水和谐”。作者描写这个变化过程就旨在表现这样一种治淮的梦想,这也是我们治淮的终极目标——让淮河有利于老百姓,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利国利民,造福后人。因此,这显然是一部带有史志、史录价值的报告文学。

同时,这也是一部全景式的报告文学。它涉及浩瀚漫长的历史时段,哪怕是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也已有70年,要是从远古治淮开始计算,从大禹治水到曹操修人工运河,一直到今天则是几千年的历史。它所涉及的地域广、人口多,涉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单单淮河流经的区域就有5个省,流域面积几十万平方公里,惠及人口几千万,同时还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大问题。这部报告文学不仅仅涉及水利治理,同时也包括了科技、人文、经济、民生等方方面面,因此它是全景式全方位的报告文学。

这部作品写作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也值得称道。它具有鲜明的历史纵深感,比如开篇就写1950年淮河发大水,正好赶上我国内忧外患,朝鲜的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我们国家既要抵御外敌,又要治淮治水,搞好国内建设。作家选取的线索性人物非常巧妙,李秀英的丈夫就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她从受难的老百姓变成了治淮英雄。这个人物亲眼见证了整个治淮70年的历程,见证了淮河从水害变成水利这样漫长的过程。

作品的思想深度还体现在其抓住了民生的痛点。淮河是一条难治之河,带给百姓的伤害太多。作者运用详实、可信的数据说明治淮的成就,作品的主题亦即治淮的目的,就是要落到利国利民,落到生态文明建设,落到治淮理念、治淮梦想,落到让淮河安澜这样的目标上,具备思想的深度和立意的高度。

此外,这部报告文学作品特别注重人物形象塑造。作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治淮过程中涌现出的百姓英雄的刻画。这些体现群众智慧和民间智慧的老百姓,他们可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许不是专业人士,但是他们在实践中的发明创造却让人印象深刻。譬如,书中写到的祝怀顺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农民,他通过对各小组人工的重新统筹安排,消除了闲工,大大提高了效率。作品以鲜活的事例证明老百姓真了不起,群众是真英雄,他们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

2019-06-03 □李朝全 ——评报告文学《一条大河波浪宽》 1 1 文艺报 content49816.html 1 七十年治淮,群众是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