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蕴是指文学图像以及文学语言当中所蕴含的思维和哲理以及精神等一系列内容。由于文学形象具有指向性与包孕性,使得文学意蕴内部形成多层次的丰富意蕴组合系统,即审美意蕴层、历史意蕴层、哲学意蕴层。上述三者在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相互渗透,并不断丰富着作品的文学意蕴。刘晓平所作《一路风景》将亲身行吟的感悟化身为文学形态,用文学语言将作品内容从审美意蕴层外化,依托历史现实的展现进而升华到哲学意蕴层,此种艺术处理无疑将读者拉进《一路风景》的世界,并步步引导读者认识、再思考作品内容以挖掘文学深层内涵。
诗化散文的审美意蕴。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蕴层是作品所内含对审美形象的情感倾向和情感评价。这种情感倾向与评价利用文学语言的文学性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或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刺激读者产生美的体验。《一路风景》作为一本散文集,其文学语言是诗意的流露,是艺术化的产物。《人生是一部书》《大漠烟尘中的琥珀》《红树林,绿云般的红树林》这些仅是《一路风景》中内容的篇题,从这些标题中不难看出有诗的象征特色:将人生比作书,琥珀象征敦煌景色等等,这是一种将抽象化的本体加以形象性的说明,可以看出经过这样转化后的文学语言其美学意蕴大大加深。此外,作品中的描述更是“美不胜收”。以《红树林,绿云般的红树林》为例:“绿色的树枝就像向苍天求救的手,紧紧拥抱着阳光也抵御着风雨的摧残。”这是刘晓平笔下的红树林,让我们看到红树林顽强生命力的体现,这是生命之大美,是令读者震撼的美,而这种美在刘晓平的笔下用有力不拖沓的语言呈现,毋容置疑,是富有感染力的展现。
行吟再现社会历史。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历史意蕴是指文学作品对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些社会生活现象、风貌及其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的暗示。刘晓平的《一路风景》是以其亲身所感亦或尊重历史记述而成,此作品扎根社会现实的土壤,围绕真人真事层层展开。如《一路风景原是遥远的故土》中,他将叙事背景引接真实乡村,围绕“精准扶贫”展开故事,用极富风土气息的的语言,刻画出为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的刘老师、勤劳朴实的农妇慧玲嫂以及千百个奋斗不已的红军后人形象,这些形象不是完全书面化的呈现,因为现实生活的衬托而富有生机。此外,刘晓平尊重历史。《贬谪人生》中以“柳宗元的一生”为线索展开,对待这位被贬谪的大家,以一种不偏不倚的口吻来记述他由贬谪途中的困顿转变到接受并直至洒脱的境界,让我们从其笔下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柳宗元——不再是其他党派眼中的存在,而是寄情山水之间的潇洒人生。
平凡人事的生活哲思。文艺理论家英伽登认为: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文学语言、文学图像实际地展现出他所把握的既客观又精神的东西。这既客观又精神的东西实际就是作品中真理性的存在,在文学作品中,只有它的哲学意蕴在具备审美感染力的同时又具有客观真理。许多文学作品不难做到审美意蕴兼具社会历史,但要上升至哲学层面就比较困难,因此这类文学作品也难以上升到一种文学高度。刘晓平在《一路风景》中虽摘取大多平凡人事,但处处“别有洞天”。《美的哲理》一篇中以寓言“珍珠鸟与老蚌比美”揭示“大美无言”的美学理念;《人生本是一个过程》中“地里的种子在它自己腐朽的外壳中萌芽,如果你要新生只能通过彻底否定腐朽的自我”这句话暗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等等。作品内的感性形象往往承载着刘晓平理性的慎思,而这种慎思令作品充盈着哲理。
所谓文学意蕴是无限的表达,是能超过文学图像和文学语言边界的。刘晓平的《一路风景》从诗化散文入手,依托社会现实突出人生哲理。他将审美、历史现实与哲学意味有机整合,这样的融合不断丰富作品的文学意蕴,令作品形成深远的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