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艺谭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安徽卷》编纂理念

■王 夔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安徽卷》记载了流行于安徽境内的4大类24个曲种:第一类是鼓曲唱书类,包括安徽大鼓、安徽琴书、安徽坠子、安徽渔鼓等4个曲种;第二类是小曲花鼓类,包括凤阳花鼓、淮北花鼓等11个曲种;第三类是摊簧高腔类,包括岳西高腔、芜湖摊簧等7个曲种;第四类是香火锣鼓类,包括五岳锣鼓词、端公调2个曲种。再加上以说为主的相声、安徽评书等2个曲种,以及《中国曲艺志·安徽卷》和安徽省各地区文史资料、方志上记载的其他曲种,安徽曲种的总数在30种以上。

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安徽卷》具体编纂工作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实事求是、正本清源。在对安徽省现存曲种进行调查和梳理时,我们发现受时代条件的限制,此前对某些曲种的分类和界定并不科学,难免有遗珠之憾。对此,我们均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予以纠正或增补,以确保编纂工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如以往曲艺界将安徽境内的大鼓统称为“安徽大鼓”,但实际上安徽大鼓又可分为北口、南口和花口等不同派别,其渊源各有不同,在演唱语言、发声方法和代表曲目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别。将安徽境内的大鼓统称为“安徽大鼓”不仅不能彰显各派别的艺术个性,也明显缺乏科学依据。因此,我们在编纂时就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为安徽境内的大鼓分别立目。

二是保留原貌、力求精良。我们选择篇目的依据是选出各曲种最具代表性和最优秀的作品,在文本上则尽可能保留原貌,除非有明显错讹,一般情况下不作轻易改动。此外,还会将一些有价值的曲本图片以及经典曲目的音频、视频,上传到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基础资料数据库,以保证最大程度地保存各曲种代表作品的原始信息。如源自明代青阳腔、流行于安庆地区的岳西高腔,除有“代言体”的戏曲演出形式外,也有“围鼓坐唱”的曲艺形式。现存明清时期的岳西高腔抄本中,大多保留有“箍点”。所谓“箍点”,又称“圈点”,是一种用于提示演唱、演奏的特定符号。通常由艺人以朱笔标注于曲文右侧,以提示起板、闪板、平板、散板或引腔、上腔、下腔、尾腔等相关板腔信息。因此,除收录岳西高腔曲目文本之外,也选择部分明清岳西高腔抄本予以扫描,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查阅相关图片,从而对这一古老谱式有直观的了解。这样的尝试体现了我们力求精良的编纂和整理理念。

三是注重研究,深化成果。系统整理民间说唱的文本,常能发现一些新的材料,从而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反过来,学术研究的推进,又能更好地保证民间说唱文学整理和编纂工作的学术质量。《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安徽卷》在介绍“安徽渔鼓”时,曾记载1980年代安徽省六安市文化局在寿县报恩寺头陀周乔修处发现一种抄录于1923年的《叹骷髅》抄本,但对于其是否为明代道情《庄子叹骷髅》遗响,则未置可否,认为“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实际上,清初丁耀亢《续金瓶梅》第四十八回“莲净度梅玉出家,瘸子听骷髅入道”中全文引录了“庄子叹骷髅”说唱道情,两相比对,可知明清道情《叹骷髅》与六安《叹骷髅》抄本差异较大,二者关系较远。但却与刊刻于明万历三十九年的戏曲选集《摘锦奇音》中所收录的《周庄子叹骷骸》差别不大。这样的发现为我们认识戏曲和曲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之互动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安徽卷》拟分成两卷分别出版,一卷拟收大部头的说唱作品,称《大书卷》,一卷拟收安徽各曲种的代表作品,称《综合卷》。目前,《大书卷》的搜集整理工作已接近尾声,《综合卷》的编纂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其中,有的曲种如凤阳花鼓、岳西高腔等已基本完成编纂工作,有的曲种如琴书、评书等也取得较大进展,相信在各地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高质量地完成《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安徽卷》的编纂和出版工作。

2019-06-28 ■王 夔 1 1 文艺报 content50272.html 1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安徽卷》编纂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