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少数民族作家中,瑶族作家陈茂智无疑是值得关注的一位。他的小说奇美自然,蕴含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厚的历史积淀、诗性的人文关怀和执著的文化追寻。他新近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金窝窝,银窝窝》,是他长达5年时间,亲身参与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移民工作采得的果实。这是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视野宏大、事件繁复、人物鲜活、情感深沉,可谓我国少数民族与重大工程题材创作的重要收获。
《金窝窝,银窝窝》以风城花溪镇金棚村为重点,形象再现了大瑶山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在作者笔下,那里远离尘嚣,宛若仙境。有神秘的大瑶河:“只见泼墨似的绿树丛中,一条银亮的河流飘带一样展现,随着河流还有一道同样银亮的白雾也像一缕飘带舞动起来”;有宁静的老天河水库:“湖水碧蓝,蓝得深邃,几近于碧绿,四周青山环绕,林木苍翠”;有险峻的锁风峡:“一道狭长的山谷,两边都是山崖,临河的一边更是刀劈斧削,其险无比”。还有能透视人灵魂美丑的照魂崖、盛产美味鲤鱼的金鱼渡以及风水宝地天鹅洲、金银坡等。瑶族同胞世代聚居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演绎出一段又一段人间传奇。作品穿插介绍了冯大同的革命传奇、邱克礼的江湖传奇、邱行好的商业传奇、雪兰小姐的爱情传奇、冯春蕾的教育传奇等,让人目不暇接。在作者笔下,冯大同孤身涉险,深入瑶区组军抗日;邱克礼父子三人与日寇血战,最后带领部下向解放军投诚,成为湘南和平解放的功臣;冯天宝一身豪气,毕其一生寻找瑶族圣地“千家峒”……这些人物似乎都具有神性,个性鲜活,魅力四射。作品中一些着墨不多的小人物也令人难忘。木匠李坤虎手艺精湛,因此而获得雪兰小姐的爱情;紫云阿婆在70年的漫长岁月里,对闺中密友雪兰小姐情深意笃,其情义世间少有。结合故事叙述与人物塑造,作者还介绍了还盘王愿、纠郎端等瑶族习俗,瑶家十八酿、油爆蜂蛹等瑶寨美食以及鸽蛋金这种稀罕宝物等,以奇人异事、奇风异俗、奇珍异馔,建构起一个人间仙境。在充满都市化与商品化喧嚣的当下社会,这样的境界足可抚慰人的心灵,寄托人的乡愁。
作为土生土长的瑶族作家,陈茂智熟悉大瑶山里的每一栋木屋。他笔下的人间仙境既源自他熟悉的瑶家生活,同时也寄寓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对先辈的景仰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豪。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金窝窝,银窝窝》就是一曲清丽深情的瑶山情歌、家园恋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由于水库工程建设不断推进,作品所描绘的这片美丽乡土,连同这片土地上所孕育的无数传奇都即将被淹没,世代生活在那里的瑶族同胞都得举家迁徙。对此,作者和众多瑶族同胞一样,心里充满不忍、不舍与不愿。作品多方位表现了瑶族同胞的恋家之情。在他们心中,“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大瑶山是连神仙都想要的宝地,搬出去就会要了命、拿了魂。为避免搬迁,他们封闭寨子,不见外人,用无声的行动进行对抗。冯天宝老人哪里也不想去,就想守着埋葬他父亲、祖父的大瑶山,守在他的百年木屋里等死。在移民搬迁最后期限到来时,这个饱经风霜,内心已变得无比透明的老人仍然没能搬出去。被人发现时,他在大瑶河畔的金银坡上席地而坐,双手紧攥着那柄古老的长鼓和那封嘉庆年间千家峒的路引信,没有了呼吸。像冯天宝一样,瑶寨里众多居民,尤其是老人,像李坤虎、王子贵等,也无比留恋自己的家园。他们的留恋表明移民工作极其艰难,同时也表明瑶族同胞在踏入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时步履非常沉重。
留恋家园的瑶族同胞对于千家峒的追寻无比坚定,甚至可以说是不顾一切。作品多次引用这样一首瑶歌:“盘古开天置大地,树立乾坤万万年;瑶人要回千家峒,叶落归根要还原。”千家峒是瑶族先民曾经居住过的圣地,是瑶族民众心中最为隐秘、富足、和谐、美丽的桃花源。千百年来,瑶族同胞只认千家峒,也一直在追寻千家峒。作品开篇不久就借人物冯天宝之口,叙述了大瑶山九江十八寨瑶胞聚齐一起共同去寻找千家峒的壮观场景:“队伍路过花溪街的时候,已经前望不到头,后看不见尾了。那队伍长长的……千千万万的人,老少都有,男女都有”。杂货铺老板奉修成是个瘸子,他散尽钱财家产加入到队伍中。92岁的盘秀姑不愿留在家里,由三个孙子轮流背着上路,硬是半步也没落下。在作品中,冯天宝一家几辈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寻找千家峒。他的祖父冯实发曾带领一队人马寻找千家峒,可他至死也没能找到。大瑶山瑶民聚齐起来去寻找千家峒时,他父亲冯大同一开始并不在队伍中,但却被大家一致推选为头人。他父亲到来后却立马阻止同胞盲目前进,他一直有自己的奋斗目标,那就是为全体瑶民乃至全国民众寻找另一意义上的千家峒。冯天宝本人一辈子也没忘寻找千家峒。他说自己60岁以前一直不务正业,65岁以后一直还想不务正业,他所说的不务正业其实就是寻找千家峒。因为坚持寻找千家峒,他屡遭磨难,终身未娶;因为忘不了千家峒,临死前他手中还紧攥着去千家峒的路引信,双眼望着远方。除冯家几代人以外,作品还描写了赵宏禄、周云龙、周信儒等数位瑶族民众,他们都为寻找千家峒尽过自己的努力,付出过惨痛代价,甚至留下了终生无法愈合的伤痕。但是他们都初心不改,无怨无悔。
在陈茂智看来,瑶族同胞追寻千家峒直接原因是找活路,寻找更好的生存空间。所以,每当他们感到日子不好过,生存难以为继时,就会有人抛出去千家峒的路引信,点燃新一轮寻找激情。而更重要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寻找祖居,寻找灵魂的家园,寻找民族团聚与复兴的希望。对于瑶族同胞而言,回千家峒就是回家;不仅自己个人要回家,还要让普天下的瑶胞都回家,要让他们都回家过上想要的日子。因而,回千家峒是瑶族同胞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唤,是他们无法抵挡的诱惑,也是他们今生今世最伟大的事业。遗憾的是,虽历经努力,瑶族同胞始终还是没有找到真正的千家峒。传说中的地方不少,但都不是答案。柳州石碧洞不是,道县韭菜岭不是,永明桃川洞也不是。八都瑶垌似乎是,但被发现后却并没有大家想要的下文。寻找目标的虚幻性与寻找过程的艰苦性、寻找行为的持续性形成鲜明对照。不管历经多少风雨,也不管前面还有多少坎坷,甚至不知道目的地究竟在何方,瑶族同胞始终都没有动摇寻找的决心和信心。他们相信,只要不放弃,一个地方接着一个地方去找,总有一天会找到千家峒。在这一辈传一辈的寻找中蕴含着瑶民族的精神根脉与文化信仰,体现了瑶民族坚韧的民族性格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作品通过叙说不变的千家峒情结,唱响了一曲瑶民族苦难历史与伟大精神的颂歌,体现了作者对民族身份明确的文化认同与强烈的文化自信。
小说主要有三条线索。第一条线索即浅层线索,表现水库移民工作的步步推进。作品从新任镇长孟儒林在冯天宝家醉酒,移民工作出现起色写起,到花溪镇如期完成移民任务结束,全景式呈现移民过程中种种利益纠葛与文化冲突,为那些因水库移民而忘我工作与甘愿自我牺牲的人唱响了一曲热情的赞歌。在作者笔下,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首先得益于工程项目与地方领导的精心规划、组织。他们创新移民安置方式,按照旅游风情小镇建设移民区,尽力让移民群众迁得放心、住得安心,日子过得舒心。其次得益于基层干部全身心付出。孟儒林和他的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将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他们视瑶族同胞为兄弟,通过卖羊、收蜂蜜,办理低保、登记户口等一件件小事,拉近与移民对象的心理距离。他们在工作中多次“违规”饮酒,但也因此体现了他们对瑶族同胞的平等与真诚,找到了工作突破口。他们曾涉嫌参与封建迷信,跪拜瑶族死者与神灵,但也因此体现了对瑶族文化习俗的敬重,解开了构成当前突出矛盾的死结。再次,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更得益于瑶族同胞的配合与支持。瑶族同胞讲感情、有诚信、服从大局,生产生活中一些看似十分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在他们那里往往能轻轻松松得到化解。他们中不少人此前因林场修路和水库储水已有过拆迁经历,做出过巨大牺牲。当他们又一次面临拆迁的时候,心中确实有很多不情愿,但是,只要实际困难基本得到解决,他们都能忍痛踏上移民之路。
作品第二条线索是最能吸引人的线索,表现冯天宝一家三代人的婚恋生活。第一代人养父冯天宝,在寻找千家峒途中得到莲花姑娘,但却没能将她带回银棚寨,为此,他悔恨不已,终生未婚。第二代人养女冯春蕾,年轻时她不顾冯李两家的血仇,也不顾养父坚决反对,非要和李金龙在一起并且身怀有孕,但却遭到李金龙背叛。两人在各自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婚姻之后,一直相望相守,没有成婚。第三代人孙女冯樱桃,在孟儒林经历了街头偶遇、无奈错过、木楼重逢、瑶乡热恋、风城定情、两地相思后,最终成就美满的姻缘。冯天宝、冯春蕾两代人婚恋不顺,生活孤苦,可视为千百年来瑶族同胞苦难生活的象征;冯樱桃甜美的爱情则寄寓着作者对移民同胞未来生活最美好的祝福。
第三条线索是深层线索,表现瑶族的悠久历史与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者叙述关于瑶族起源发展的美丽传说,回顾瑶族不断迁徙漂泊的苦难历程,描写瑶文化所面临的历史挑战,抒写社会与文化突变时期瑶族同胞的心灵史。在此基础上,作者努力跳出大瑶山,跳出眼前的水利工程,引导读者从现代人的乡愁及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出发,思考瑶族同胞个体的生存选择与瑶文化的未来发展,作品传导出一种深刻的悲悯与隐忧。
作品中三条线索由浅到深,分合有序,交替发展,个体经验与民族记忆融聚在一起,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事件与当前现实融聚在一起,生活空间、理想家园与灵魂故土融聚在一起,主旋律与乡土节奏、民族情调融聚在一起,时空深邃,层次丰富,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好的小说往往具有复调性质,《金窝窝,银窝窝》就是这样一部好小说,它在多个层面发出不同声音,给读者提供多种解读、评判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