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新的长篇历史题材小说《王的背影》首发《小说月报·原创版》2018年第11、12期,其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与宏大格局,刚建硬朗的叙事风格,对于读惯当下题材、日常琐碎的读者来说,不啻为一股强劲、清冽的风,令人倍感震撼与新鲜。
小说分为相对独立的三大部分,三部分的主人公分别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舒尔哈齐的二子阿敏、舒尔哈齐的幼子瑙岱,小说以这三个王权争斗中失意者的视角,从侧面来写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汗王统一女真各部,为清朝统一打下基业的征战过程。舒尔哈齐作为努尔哈赤的亲胞弟,从小就和哥哥作为人质住在李成梁的王府,过着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后来又与努尔哈赤一起出生入死,攻城拔寨,统一女真各部。然而,即使是患难兄弟,最终在江山稳固和民族大义面前,也要有所取舍,有所牺牲,小说描写努尔哈赤在处死弟弟前,陪他喝了三天三夜的酒,那场景令人唏嘘感慨。小说第二部分的主人公阿敏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有勇有谋,战无败绩,也有英雄的心怀,虽为舒尔哈齐之子,却能跻身四大贝勒之列,足见努尔哈赤对他的信任。只是,出身和命运早早就把他安排在权力之外,纵有万般不甘,也只能选择牺牲自我,就像文中萨满传说中的阿格达一样,阿敏天生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和苍凉气质。小说第三部分主人公瑙岱,作为“王的骑士”,他只想守卫在汗王身边,不喜欢权力和战争,不想做马踏尸山的贝勒,只想做天地间的精灵,特别是后来失明后作为随军的大萨满,他身上的神秘色彩和悲悯心怀,其实也是父兄身上那种英雄精神的升华。
舒尔哈齐、阿敏、瑙岱都是王权斗争中的失败者和被淘汰出局的人,但小说没有着意突出权力的争锋和亲族间的残忍,而是怀着开阔的心胸和格局,去写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不屈、坚韧以及一种英雄的襟怀。小说中有一个非常有意味的场景,少年瑙岱在野狼谷猎杀了一头野猪,那头野猪被杀后“……顽强地站起,瞅都没瞅瑙岱一眼,瞄着猪群消失的地方,踉踉跄跄往前走,一路上喷洒着鲜血……它的腿终于迈不动了,停下来,跪下去,用力地昂起头,目光中没有仇恨,只有远方”。一头野猪尚能平静地面对生死,反观舒尔哈齐父子,在命运与亲情面前,从来都是隐忍而顾全大局,至死,他们的眼中都没有仇恨……“没有仇恨,只有远方”,这是小说通篇的叙事基调,也是爱新觉罗家族负隅前行的内在驱动力。
最后回到小说的创作立意和落脚点,作品最终反映的是大势所趋下的民族融合以及文化上的交融。特别是小说第三部分,皇太极的抚汉、汉化政策,以及没落皇族瑙岱不遗余力修缮宁远城,以容纳八方子民、汉蒙旗融为一体,彼此难分,等等,这些情节都表现了作者积极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这部小说在结构上就像三个大中篇,既有联系,在情节上互相补充,又相对独立,便于展开对每部分人物性格、心路历程、命运走势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在语言上,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小说读起来非常有气势,可谓瑰丽多彩,充满奇幻。同时,这部长篇还涉及大量历史社会背景、民族风俗、神话传说等等,确凿的历史事件与合理的文学演绎高度融合,像一部综合的百科全书,反映了前清历史时段的整体风貌。
满族作家周建新对历史对自己的民族有一种独特的思考和认知,此次以一种独立而全新的姿态,眺望了历史中那个家族的背影,同时也引领我们走进那热血驰逐的时空,触摸人性在历史中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