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少儿文艺

再见,悲伤

□徐 鲁

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遇到一些负面的、沉重的和悲伤的时刻。如何让孩子直面诸如此类的伤痛、破碎、沉重和冷冽,这是“生命教育”所不能回避的课题。我们既要引导孩子们去看到生命的诞生、奔跑、鲜活、明亮和温暖的那一面,同时,也不能绕开生命中的脆弱、困境、忧伤、甚至死亡的那一面。

外国的图画书中,像瑞典图画书作家爱娃·艾瑞克松的《爷爷变成了幽灵》,西班牙图画书作家卡门·凡佐儿的《强强的月亮》,德国图画书作家尤塔·鲍尔的《爷爷的天使》,德国作家艾蜜丽·弗利德与插画家杰基·格莱希创作的《爷爷有没有穿西装》等,都是讲述小孩子该如何面对亲人死亡的故事的。在这些图画书故事里,一个冰冷和沉重的问题,大多被图画书作家们智慧地讲述得十分平常、温暖、明亮,最终,小主人公们都能够勇敢地接受亲人永远离去了的事实,乐观地放下对亲人的牵挂和悲伤,开始用一颗平常心来铭记他们、怀念他们。

“魔法象图画书王国”2018年出版的一本重要的原创图画书,是曹文轩创作故事、日本著名插画家和歌山静子绘画的《守夜》。这也是一本讲述亲人离去故事的图画书。曹文轩主要的儿童文学成就也许并非在图画书领域,但是近年来他与国际上许多杰出的插画家合作,陆续出版了《羽毛》《柠檬蝶》《烟》《夏天》《鸟和冰山的故事》等获得了众多好评、产生了国际影响力的图画书,被誉为“中国种子世界花”。有的专家评价曹文轩的图画书题材多元、叙事手法多样,具有苦难美学特征、跨国合作、图画书与小说的“互文”等特点。

《守夜》可以说是把这几个特点都集中在了这一本书上:题材独特,是涉及“死亡”的;讲述奶奶一生的艰辛和悲苦和两个孩子从小失去父母的生活故事,可谓“具有苦难美学特征”;绘画者是日本插画家,是为“跨国合作”;这个故事的文本,比一般的图画书故事的文字要多得多,显然是一篇细节丰盈、结构完整的儿童短篇小说,也就是图画书与小说的“互文”。

《守夜》讲的是兄妹两个孩子大鸭和小鸭,从小失去了爸爸,妈妈也离开了他们,再也没有回来。他们小时候一直和自己的奶奶相依为命。可是,奶奶毕竟很老很老了。故事一开头就直接告诉了我们:“奶奶丢下大鸭和小鸭两个娃儿,死了。”是的,世界上最疼爱他们的那个人,从此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再也看不见了,两个孩子当然是十分悲伤的,甚至还有些害怕。因为,作为奶奶惟一活着的亲人,他们要遵守一个古老的习俗,为死去的奶奶“守夜”。

奶奶静静地躺在那里,好像睡着了一样。蜡烛一滴一滴地淌着烛泪,橘黄色的烛光照耀着奶奶的脸,奶奶脸上好像闪动着光彩,因为有大鸭和小鸭小兄妹俩为她守夜,她感到心满意足。小兄妹俩一动不动地坐在奶奶身边,望着奶奶安详的脸,在长长的静夜里一一回想着和奶奶一起度过的许多难忘的时刻……

这时候,无论是作家的文字,还是插画家的色彩,都是那么温情,那么温暖,那么依依不舍。祖孙两代的怡怡亲情,就像最温暖的春风吹过深夜里的小村,吹过小兄妹俩的心头。

奶奶永远是最疼爱他们的那个人。即使已经很老很老了,奶奶仍然起早贪黑,挑水,种菜,每天给大鸭和小鸭做出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可是,所有的老人都会老的。有一天,还会永远离开这个世界的。奶奶也是这样。到了奶奶实在走不动、做不动的时候,奶奶就静静地躺下了,再也起不来了。奶奶走了,永远地走了。

在故事最后,我们看到,大鸭和小鸭想起奶奶曾经说过的话:人死了,就会去到一个“好地方”,那里长着许多花。那么,奶奶也是一样,奶奶累了,要“享福”去了。

想到这里,大鸭和小鸭不再那么悲伤了。兄妹俩遵照另一种古老的习俗,找来五颜六色的彩色纸,剪成一盘碎纸片,就像彩色的花瓣一样,轻轻地撒在奶奶身上。我们看到,图画中除了美丽的纸花瓣,还有暖暖的橘黄色的烛光,也在抚慰着、温暖着和照耀着奶奶。在这个被芦苇围绕的水乡小村里,在这个寂静的深夜里,“他们静静地睡着了,奶奶好像也睡着了。蜡烛流完最后一滴烛泪,火苗跳动了一下,无声无息地熄灭了……”

再见,奶奶!再见,悲伤!小兄妹俩勇敢地面对着黑暗、孤独和死亡的悲伤与恐惧,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

图画书带给我们的感动,是温暖而丰盈的。在小兄妹俩为奶奶“守夜”的同时,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作家和插画家也在用他们温暖的文字和画笔,抚慰着和守护着安详的、逝去的生命,也温暖着、守护着孩子们幼小的心。那无处不在的、温暖的橘黄色光芒,是爱的光芒,是对生命的悲悯、感恩、敬畏、包容与知足的光芒。

“陪伴虽有期限,爱却会永恒。”这句话是《守夜》的“导读手册”里的一篇柳漾、周英、石诗瑶“三人漫谈”的标题,概括得十分精准和恰当。

是的,每一个人,即便是孩子,也都会经历最亲爱的亲人的离去,直面与最亲近的人永别的某些悲伤的时刻。爱一位亲人,不仅要爱他陪伴在自己身边的那些日子,还要勇敢地去接受和面对亲人的远去和永远的离开。

安徒生童话里有一篇《小枞树》,他用一棵小枞树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更重要的是对“现在”的珍惜和珍爱,是拥有把握和参与“现在”的生活的力量和信心。只有认清和弄懂了这个道理,人们才会真正地去善待生命和成长,去实现和完成生命与成长的价值。

2019-07-10 □徐 鲁 1 1 文艺报 content50445.html 1 再见,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