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沿海经济最发达最开放的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我毫不怀疑这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也不怀疑这个地区在不远的将来会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个区域能否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幸福港湾,也许就是本届政府应该规划在内的一个长远的文化战略目标。世界先进文学应该在这里抛锚停泊;中国的创新文学应该从这里起航,走向世界。
“国际化水平领先”如果只是停留在商业领域和技术领域内,那一定是残缺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如果是硬件的话,那么精神层面的提升才是真正软实力的体现。只有在文化和文学上占领高地,才是最有利的创新和竞争。所以,规划中提及的“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的定位才是高配的战略目标的另一翼,只有经济与文化的同步发展,才能让世界更加尊敬这个地区的实力与内涵。
小时候在课本里读到苏东坡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始终想不通的是,如此美景、美食的南国怎么会变成了古代的发配之地了呢?改革开放让这里的一切都蓬勃生长起来了,让这个充满了中国生机和力量的土地繁盛到了极致,当代散文大家秦牧笔下的“花城”也只是艺海贝壳折射出来的一束光晕而已。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香港,是近百年来世界级金融贸易中心,也是世界重要的港口城市,但是,有人将其称为“文化沙漠”,认为香港只有经济,没有文化。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我以为,从香港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既是中国商业文学与通俗文学的集散地,同时也是现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的城市文学发达港,前者有以金庸、古龙、梁羽生、梁凤仪为代表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对内地的文学冲击力是非常可观的;后者有亦舒、刘以鬯、李碧华、董桥、张小娴、黄易等作家作品同样对内地文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今,这样不同而多元的文学交融在一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一定会催生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所有这些,都是外部的条件,文学和文化的繁荣才是内核发展的要素,我们只有将其内涵不断增值和叠加,才能使粤港澳大湾区真正变成世界瞩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幸福港湾!
最后,我想用唐代大诗人、广东韶关人氏、官至丞相张九龄的千古名句作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湾区的明月升起之时,则是世界仰望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