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天许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既遥远又陌生;有些人甚至认为诞生于17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但却从不认为更早问世的儒、释、道过时,反而津津乐道乃至顶礼膜拜。这也是当今社会信仰错乱、思想混乱的表征之一。
那么,今天要不要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怎样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呢?首先就要回归马克思主义,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这已经成为中外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而在当今既活跃又混乱的中国文学艺术界,全面阐释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
迄今为止,阐释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主要有三种方式,这就是:“照着说”、“接着说”、“展开说”。
“照着说”,就是原原本本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不增不减,更不过度发挥。如今大学讲堂上,许多教授和专家们便坚持如此解说,本书中也有部分这样的论文。“照着说”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不能忽视,也不要以为我们已经穷尽可以“马放南山”了。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博大精深,时读时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完全、透彻地把握了其中的深意和精髓。尤其在面对一些恶意诽谤、肆意歪曲的情况下,“照本宣科”更是大有必要。
“接着说”,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理论的发展,接着进行探索。在《从生产实践角度论艺术主体》一文中,我提出:“从马克思辍笔的地方开始”,因为马克思以及恩格斯、列宁,其研究和探索的重点主要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而并不是在美学、文艺理论方面;而且这170多年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生产也都日新月异,因此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的目标、提供的坐标、阐说的原则等基础上,继续进行我们的跋涉。
“展开说”同样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础上,对一些重大问题展开进行分析。与“接着说”主要是顺着理论发展的逻辑线性深入不同的是,“展开说”更多的是拓展分析对象、扇形地审视有关问题。这一个多世纪以来,各种新现象、新事物、新业态层出不穷;文学艺术领域也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形态、样式以及叙事方式等;特别是文学艺术事业与社会各领域如经济、政治、法治乃至生态等的关系,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状况,因此亟需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研究范围,并以此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除了“照着说”必须不折不扣地遵照原意阐释外,“接着说”和“展开说”还要特别注意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和文艺实际。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我们仍然要坚持和弘扬。当然,无论怎么说,都还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路,不能偏离和背弃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的发展轨迹。
由是,我将本书定名为“沿着马列的足迹”。有意思的是,马克思当年在大英图书馆还真留下过足迹。自然,这里的“足迹”有更深的寓意。
翻检、整理我这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写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字,心里其实也是有些忐忑的:它们是否也有过时的呢?我诚惶诚恐地仔细重读、校订这些文字。现在我可以十分自豪地说:绝大部分并未过时,有的还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通观这些文字,讨论的问题还是比较广泛的,但从总体上说,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一是文艺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独特地位和特殊功效。
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与经济等的关系。
三是文艺的自律与他律问题。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反复论述过,后来者也不断加以阐释和发展。从而使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代文艺理论的重要原理。我不过是在前贤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独立思考,也得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其中一些论文如《人与现实:艺术表现的深度与广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现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现代中国文学》《文艺应关注经济关系及其中人的状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意义》《科学地把握文艺的若干重大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模式与苏联、西方模式之比较》等,发表或讲演后多家转载、常被引用、时有获奖,在文艺界、学术界和高校中产生过一定影响。这次结集出版,希冀也能给同道者继续探索提供一些启发。
当1982年2月我由湘南小城永兴来到北国冰城哈尔滨攻读硕士学位时,哲学界、经济学界、美学界和文艺界等正围绕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开热烈的讨论。尤其是在美学界和文艺界,这次全国大讨论,可以说开启了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的新里程。导师艾若先生便要求我认真阅读,并写出学习心得。马克思的这部著作,简直可以用“天书”来形容,我真的是硬着头皮反复阅读原著及相关辅导材料,也只是读懂了其中一些论点。于是用了两个多月才写出《人的本质与审美能力》。导师及相关老师大为欣赏,便推荐给了当年5月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也受到好评,收入到年会的论文集中。次年在昆明的第三届年会上,我便因此顺利地成为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早期的会员之一。
这样就大大激发了我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情。随着学习研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到仅仅只阅读马恩列斯关于文艺的论述是不够的,必须联系他们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等,来系统解读。一旦打开视野,许多问题便豁然开朗并迎刃而解。所以本书中的一些论文,会常常涉猎文艺之外但却对文艺有深刻影响的领域,这应该也可以使文艺界人士开阔思路吧?
分配到北京后,我陆续投身于杂志、报纸、出版乃至音像等如今称之为“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之中,感同身受地体验了这一行业的转型和发展。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现实需要,我着意去重点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这方面的论述,主要是文艺与商品、文艺与产业、文艺与经济运行等的关系,得出了一些颇有自己独到看法的结论。如今回头来看这些论文,真的觉得还是很有启发和针砭意义的。
30多年来,我写过不少有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章,可惜由于不断搬家,很多文章已无从寻到了。是为一憾,待来日再收集和增补吧。
时代在发展,理论也应随时代进步而进步。我当不懈努力,通过深入而广泛的持续研究,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与同道者一起,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化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