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20年间赢得数亿读者追捧,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读者的欢迎,中国大众文艺的影响力借此在世界各地迅速晕染,网络文学成为好莱坞电影的有力竞争者。人们越来越重视网络文学,对之提出了很多期望,如希望网络文学更多表现现实题材,这当然是应该也能够做到的。人们也应该认识到,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文学,应该保持自身的创作秉性,其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众多网络文学作品之所以获得读者自发欢迎,是因为通常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快感补偿效应。心理学先驱威廉·詹姆斯说,“事实上,对于任何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获得、保持、恢复快乐是他们做所有事情的内在动机。” 积极心理学先锋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认为,人们的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之比,应该达到三比一,这样人们才会更健康,更有创造性,更有幸福感,社会成员普遍感到快乐,社会才更有活力。网络文学以满足读者情感需求,提供各种丰富的、特异性的积极情绪体验为其基本效能,在此基础上表达社会责任感,这是网络文学发挥魅力与社会影响力的前提。
我们应该把网络文学的情感体验和快感补偿效应问题,放在整个世界大众文艺发展的宏观视野中考察。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心理学从关注心理疾病研究,转向更为关注普通人的积极心理的达成,人们对人类生命机制认知的新成果,影响了世界大众文艺创作,大众电影、电视剧和小说创作从关注“人的问题”和“社会问题”,转向更加强调情感体验效应的新异性与独特性,给人以积极心理的达成体验,这是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英剧、韩剧的发展趋势,也是其魅惑众生的底蕴,整体上,与人类更加崇尚在快乐情绪中进行科技文化创新的趋势同步。中国网络文学正是凭借自身情感体验的新异性和独特性,凭借中国青年作家们的创造力,凭借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走向了世界舞台,而文艺理论界对此趋势的回应尚显不足。
那么,网络文学如何用自身的情感体验效应,来表现现实题材、社会美德呢?志鸟村的《大医凌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主角凌然作为一名医学院实习生,在自身努力、同事帮助以及好运(金手指)支撑下,疯魔般投入自我训练,心无旁骛,日夜不休,掌握每一点外科手术技能,在实践中受到成功激励,迅速成为一名受人尊敬、同行钦佩的“大医”。作品的主体构成就是一场接着一场手术,主角不是在手术,就是在去往手术室的路上,每天回家,家里也是开诊所的,也有众多患者在等着他的各种治疗神技。人帅、钱多、追捧的美女多,然而主角以解决患者苦痛、获得患者感激为自我激励的良方,一心一意建立自己的医术优势。作品看似快感模式单一,更新也不多,实则通过连贯而强烈的情感体验效应不断吸引读者:主角专注于“修炼”、发展、发挥自己的医术技能,凭借自身优势和美德取得成功,因而认同、代入主角的读者,感到深度满足,这也是读者想要的,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希望能够建立自己的优势和美德,以此作为人生的依仗。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告诉我们,人们通过持续的努力,把自身的天赋发展为可靠的优势,并服务于社会,通过亲社会的行为来实现自我,完善我们的美德,这种满足比之于感官的快乐体验更具社会意义,更能获得自我肯定,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大医”凌然的每一场手术都与职业技能的进步有关,他在手术中是全神贯注的,他让自己的技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挥,既感受具体手术的挑战性,又感到胜任工作的愉快,每每当他把病人从生死关头救回,便得到振奋人心的生命礼赞。心理学家理查德·瑞安和爱德华·德西说,如果人们是为了追求权力和财富的成功,才努力工作,那么其动机属于外在动机,并不能给人深度的自我肯定和快乐,如果是热爱这项工作,人们根据兴趣进行探索、掌握新信息、新技能、尝试新体验的一种动机,就是一种内在动机,会给人以创造性快乐和自我肯定的满足感。凌然的手术技能,与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独特的创造性相结合,成为一种职业优势,与救死扶伤的美德同时成长,并带来社会激励效应,这就使得凌然具有强烈的主观幸福感,自我肯定的积极情绪充盈身心每一处。
读者跟随凌然去做手术,去感受惊心动魄的拼搏过程,每一次手术都有环境、病情、技能的不同,每次都能得到不同的新技能激励,也就具有体验的特异性,我们处于持续的期待和兴奋情绪中,我们与凌然一起经历了心理学家希施赞特米哈衣所说的“沉浸体验”(flow),我们全心全意投入这些具有生命荣光的行动,我们当时可能并不知道这是愉悦或幸福感的体验,因为我们处于忘我状态,那不是在观看故事剧情,而是在体验生命历程。
那些热爱并享受创作的作者,如同凌然做手术,也经常能够得到沉浸体验,得到快乐所激发的生命力的加持,创作得更好更持久。网络小说作者若能够建立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技能为社会服务,就能感到满足和幸福,若不能在创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就会感到焦虑。作者志鸟村为了写作本书,事先花了几个月时间泡在医院手术室,观摩医生的言行,观摩手术过程,充分掌握医学资料,写作过程中,让自己的生命充分舒展,紧贴着主角的每一个举动,才会有那么真切的手术过程的呈现,才会根据主角的技能进步的细微之处,根据具体病情、具体社会情境、助手和旁观者的反应,把不计其数的手术过程写得那么具有特异性和真切感,感受这些手术的读者,也因之具有这样的微观生命视野,使艺术神经与每一个生命律动相互联通。
这正是现实题材写作所应该追求的效果。这是对医生职业行为的正面强攻,硬拿硬上,胜任愉快,对于职业壁垒、对于行业写作的枯燥与艰难,作者夷然不惧,胸有成竹。现实题材写作,难在让读者对于“现实生活”牵肠挂肚,大众文学创作最重要的艺术技巧是用能够引起恰当情绪反应的、一连串符合情理的“情绪事件”,构成一个充满生命体验效能的故事。作品若与读者情感体验效应无关,则用于自夸的厚重或飘逸,不过是楼前土堆与柳絮,就在眼前,却无关紧要。
《大医凌然》这种发挥优势的过程,调动了我们对生命潜能和自我修炼的体悟,也调动了我们的社会性情感,人物凌然激发了广阔的“共情”体验,帮助我们强化理解他人的意图和能力。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共情(empathy)的阐释,我们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接纳他人,表达他人所需要情感的能力,是爱与理解的基础,是社会成员建立社会联结、构建文明社会的基础能力,我们的情感教育、我们的文学创作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共情能力。
医生这个职业更需要共情能力,那是责任感驱动下进行充分训练的结果,共情能力强的医生能够敏锐、迅速地察觉病患的心态,在精神上温暖病患,然而又能不被情绪左右,能够给出高度专业权威的治疗方案和真心真情的治疗,令病患感到安心。这是一种社会期待,人们渴望自己的生与死都被温柔以待,而医院就是那个给予人们最深关爱的地方。
医生题材是难以越过医患矛盾而专写现世安好、花红柳绿的,《大医凌然》也呈现了社会的矛盾纠葛、人性的复杂与危险,呈现了一个大型医院不断爆发紧急状态的日常景象,凌然所处的“急诊科”更是社会痛点的爆发前线。社会经验丰富的医生,常常在患者生死不明的关键时刻,做出趋利避害的举动,然而“大医”凌然常常迎难而上,甘冒风险,用高超医术、仁爱之心、勇毅果敢的行为,把处于生死一线的患者救回来,给予我们许多情感高潮体验。凌然单纯,心地善良,受人追捧,却并不在意自己的明星地位,他不在乎世俗成功,却深受世俗众人喜欢,这样一个“帅医生”形象逐渐明亮起来,不知不觉地,男性读者与女性读者都对他产生了欢喜之心,与他的手术助手一样,愿意与他同行,信任他,想念他,就仿佛世间本就有一个“大医”凌然。
作家亦需要很强的共情能力,能够把自己的心放进人物的内部世界,理解、把握、表现各种复杂关系中人物的情感反应,写人物的心态变化能够丝丝入扣,让人物成为我们热爱的情感对象,让读者产生“让我跟你去吧”的念头。《大医凌然》有一种不知不觉、并未声张的治愈人心的力量,并未企图操纵人心,亦未企图讨好读者,却令人甘心追随,体现了作者对于读者的温情和体贴,体现了作者诚恳踏实的写作态度。这件事如此简单而美好,我们需要一个好医生,而作者就写了一个可亲可信的好医生。
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写作,如何表达对现实的思考,如何表达作者的价值观与伦理态度呢?《大医凌然》等小说作品告诉我们,这需要依靠艺术的力量,通过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特别是营造强烈的高潮体验,令读者确信人物行为是真实可信的,则主角的价值观亦是可信的,我们愿意在内心扮演像主角一样的角色,向他的情感和伦理态度靠近,这样,读者、主角与作者就形成了愿望——情感——伦理共同体,产生一致性社会行为。“大医”凌然带给我们的体验和感动,其实叠加了整个网络文学的体验效应。超长篇幅的网络小说的写作、连载、阅读,是一个长达一年乃至数年的情感体验过程,这种角色扮演行为就会不断重复、不断强化。
凌然在作品中治好了许多患者,而他的故事也治愈了很多读者心中的心疾。《大医凌然》创造了一个“记忆”,读者与凌然一起做过很多美好的事情,分享他的生命荣光和社会赞誉,也因此认同、接纳、融合了凌然所代表的道德情感,把人道主义精神、利他主义社会伦理内化为我们内心的准则。
我们越是期待文学承担社会使命,就越是应该强调读者的情感体验效应,就越是应该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是言诚可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