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电视剧《特赦1959》: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求新与突破

由赵琪编剧、董亚春执导,中央电视台、上象娱乐等出品,以讲述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功德林监狱成功改造国民党高级战犯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特赦1959》播出后广受关注。作为一部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佳作,该剧秉持历史与艺术统一的创作态度,实现了对重大历史内容和时代思想的深入探索,多维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博大的胸怀、坚定的信心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为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了诸多启示。8月19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中国电视艺委会主办,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协办的电视剧《特赦1959》研评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就该剧题材呈现的独特的叙事视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创新题材呈现独特视角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谈到,在准确把握历史内容的前提下进行题材创新,是当下革命历史题材剧创作的一大难题。1949年至1959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功德林监狱对国民党高级战犯进行了学习改造,《特赦1959》选取这段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又复杂的历史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克服了诸多困难,完成了一部叙事独特的电视剧作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表示,《特赦1959》全景展现了国民党战犯改造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该题材的唯一性和稀缺性填补了此类革命历史题材剧的空白,创作者坚定不移的创作态度体现出了敢于触碰难题的胆识胆魄。

同时,《特赦1959》在实现题材创新的基础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胸怀。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认为,该剧是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主义创作的新标杆,作品体现了共产党对人道主义的弘扬。《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表示,该剧通过独特的选材,深入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民主的大胸怀、大格局和大理想,是一部能令观众与之同频共振的佳作。

独特视角突显历史内涵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主任尹鸿说,《特赦1959》的独特视角,为思想博弈的表现和历史内涵的揭示提供了巨大空间。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陈芳表示,作品选用独特的叙事视角,透视历史大背景,通过展现他们由坚持反动立场到内心真正接受共产党的情感变化的过程,充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熠熠生辉的人道主义情怀。与会专家表示,该剧的独特视角既聚焦功德林的有限空间,也展现祖国建设的新貌,特别是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反映,从战犯们对志愿军出兵朝鲜由唱衰、旁观转而支持的立场转变,更深刻反映出新中国建设发展对人的影响,把中国人民站起来表现得更震撼,更有说服力。与会专家表示,该剧以战犯视角呈现出解放军主动请缨参加抗美援朝的英勇精神、抗美援朝不断传来的捷报等,通过战犯的表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原因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动力。

鲜活人物彰显艺术高度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说,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基本原则是不能违背历史真实,但也离不开想象和虚构,对人物塑造有较高的要求。该剧塑造了王英光、贺春年、胡大树、梁冬芳等源于历史和生活的虚构人物,他们呈现出的美形成了对历史真实的丰富与补充,构成了生动的艺术感染力。文艺评论家汪守德认为,该剧巧妙利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既对观众耳熟能详的真实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又塑造了许多虚构角色。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表示,该剧创作者很好把握了创作的度,有效规避了人物形象的脸谱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也谈到,剧中人物性格十分鲜明,人物思想和情感的转变自然,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彰显了艺术高度。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梅茹做总结发言,她说,《特赦1959》选取战犯改造作为核心内容,不仅拓宽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领域,更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充分体现了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

毋庸置疑,《特赦1959》在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同时,完成了一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求新与突破,为同类题材树立了标杆。未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应秉承历史与艺术高度统一的创作理念,打造出更多呼唤历史记忆,弘扬时代精神,烛照当下社会的经典之作。

来自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共上海市委的相关领导出席会议,中国电视艺委会副秘书长易凯主持会议。

(吕漪萌)

2019-08-30 电视剧《特赦1959》: 1 1 文艺报 content51217.html 1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求新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