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紧张的拍摄制作,中国第一部湘绣电影《国礼》目前已完成上映前的准备工作。回首电影制作过程中的点滴,电影出品人、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湖南湘绣城集团总经理曾应明颇为感慨:“我完成了30年前的一个心愿。推广宣传湘绣,矢志不渝。”
缘起——痛感湘绣历史被人误解
电影《国礼》讲述了一个传奇故事。1949年初夏,人民解放军以破竹之势迅速南下,国民党败局已定。毛主席决定访问苏联,并亲点用一幅湘绣《斯大林绣像》作为国礼。而此时的湖南还在国民党控制中,我方特派专员周乐安携带秘密电台和一份特殊使命潜入尚待解放的长沙城,与敌特展开一场特殊搏斗,既为湖南的和平解放扫清障碍,又为毛主席出访苏联筹备礼品。
这部电影有何看点?曾应明表示,首先是情怀。电影呈现了湘绣不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了湘绣艺术的魅力,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湘绣的辉煌,了解它的发展史。此外电影复原了不少景观,呈现了长沙的历史文化风情。再有实力派演员配置,唐国强、杜鹃等人生动诠释了角色本身。值得一提的事,该片没有定位成一个行业片,而是定位成红色谍战类型片,故事扣人心弦。
拍一部湘绣电影,是曾应明30年前就萌生的念头。“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一本辞典上看到说湘绣起源于顾绣,只有近百年的历史,这很让人痛心。湘绣有2000多年的历史,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可以证明。”在曾应明看来,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对湘绣的巨大误解,是因为对湘绣宣传推广不足,让人以讹传讹。反映苏绣的电影《梅花巾》、电视剧《凤穿牡丹》,极大地提高了苏绣的声誉,这让曾应明深受启发。
打磨——拍出心中的湘绣电影
如何讲好湘绣故事,这是横亘在曾应明心头挥之不去的难题。早在2006年,曾应明就列出了电影的故事大纲,并请有关编剧进行撰写。但前后收到两个版本的剧本,他都不大满意,主要原因在于情节太过戏剧化。如何找到一个好的切口,既能准确传达湘绣的文化价值,又能得到最广泛的认可,同时做到真切可信,这是曾应明一直苦苦思索的。最后由他讲述,其女儿曾理完成了该剧本的创作。
他们决定选取“国礼”作为切入口。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第一次出访苏联,送出的礼品中就有大量湘绣。1951年6月出版的《湘绣专辑》详细记载了1949年12月毛主席出访苏联,定制湘绣《斯大林绣像》和其他产品的过程。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在苏联、东欧形成一股浓浓的湘绣热潮,极大促进了日用湘绣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这无疑有‘国礼’的推动。”曾应明表示,目前电影《国礼》已通过相关部门审查,拿到了“龙标”,9月20日在全国上映,届时将在北京举行首映礼。
对话——与影视“跨界”融合促进湘绣发展
为了更好推广湘绣,曾应明和女儿一起创作了《芙蓉坊密码》《荷鹤图》等小说,下一步准备出另外两部小说。通过这四部小说,反映近代以来湘绣150余年的历史。同时,曾应明和女儿也在海外传播湘绣文化。比如在澳大利亚,已经通过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在那边进行投资,创建一个刺绣书法艺术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湘绣和使用湘绣。
如何增强湘绣的软实力,打造好湘绣这张国家级的名片,是曾应明一直思考的问题。要达到这一目标,他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影视传播渠道,除了拍电影,还要拍电视剧。让湘绣与影视更好“跨界”融合,将是促进湘绣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