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刊

“钟情”是艺术创作的共通原则

□王朝柱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我认为,这次讲话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我们文学家、艺术家能紧跟新时代的步伐,不断以创作和创新来迎接一个新的文艺创作大繁荣时期的到来,从而促进我们文艺事业的发展真正从“高原”走向“高峰”。作为这次会议的亲历者,我感触颇深。今年我已78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托付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更显得沉甸甸的。曾经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中的一名老兵,后来我退休了,变成了中国文艺创作队伍中的一名老兵,但在这条路上我永不退休,还会继续追求。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的后来者能接好这沉甸甸的接力棒继续往前走,走得比我们更远、更好。

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通过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各位与会代表的发言,我对多年来从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方面的创作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与体会。我认为,自有文字以来,广受欢迎的文艺作品基本可分两类,以中国的文艺经典为例,一类主要表现帝王将相,一类主要写才子佳人。写帝王将相实际上写的还是中国的历史,所以这类创作历来受到的限制也很多,要想写好,创作者首先当然要遵循艺术创作的自身规律,同时,还要能通过对历史的书写、对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塑造与挖掘,写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文化精神。

为中国革命近百年来的历史写一部大书,是我自踏上文学创作、影视剧剧本创作道路以来的一个宏愿。只有写好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才能更深刻地写出这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与心灵史。但写好这段历史有很多难点,首先就是要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矛盾。一般而言,历史距离现在越近、历史人物的知名度越高、历史事件越重大,艺术虚构的可能性就越小,作品的“文献性”价值就越高。但光有文献性还不是文艺作品,好的文艺作品还必须把史学家的史学思维转化成文学艺术家的艺术思维,在尊重历史的基础和前提下做好艺术的虚构和创新,以此创作出真正受人民喜爱和欢迎的精神文化财富。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我认为其中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但它们都出自于创作者不懈追求的创作实践中。

艺术创作的道路有千条万条,就我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追求而言,我觉得无论我脚下的路怎么走,创作的初心都永远不能变。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艺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我们文艺工作者更不能忘记我们的国家曾是多么地多灾多难,我们的民族又是多么地坚韧勇敢,而我们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是多么地悠久灿烂。所以中国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我们作家、剧作家更要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去反映好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既要继承好从关汉卿、曹雪芹,到鲁迅、郭沫若、巴金等一代代优秀作家、剧作家那里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的精髓,也要吸收从莎士比亚、雨果,到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这些近当代外国优秀文学艺术家的创作思想与艺术经验,在继承和吸收古今中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真正无愧于时代的创作,无愧于养育我们的老百姓和国家的作品来反映和回报这个新的伟大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文艺界的的确确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同时也生产了不少思想性不强、艺术水准不高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对中国革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错误认识的文艺作品,还有一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对我们文艺事业的发展有所损害的作品。面对这些现象,我回顾自己半生的创作历程,常想起三句话,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里的三句歌词:一是“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句话说的是我们的军队不能背离党的领导,我们中国的发展也不能背离中国共产党指出的道路,文艺创作更是如此,要永远向着太阳,写人民所想,爱人民所爱;二是“脚踏着祖国的大地”,祖国的大地就是文艺创作的根基,只有脚踩在祖国的大地上你才能深刻地感受我们这个国家;三是“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就是人民的期望,也是创作者的使命。我们要确保自己的创作能坚持好这样的三句话,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攀登文化艺术的高峰。

我一直坚信,好的文艺作品人民一定会喜欢看。文艺作品是精神产品,我们要争取走在时代的前面,创作出真正能让大家记得住的作品。这就需要创作者在作品中能有新的发现与启迪。比如,我当年写长征,我就试图通过我的发现与创作,从中国革命斗争的艰难与成长的艰难中写出长征精神的深刻;我写毛泽东,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无知的“阴谋论”,反对那些别有用心地诋毁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历程的错误思想。当我把这些历史的真实最终通过作品带给观众的时候,当老百姓万人空巷去观看我编剧的电视剧时,我就感到我的努力对这个时代至少是起了那么一点点作用的,我的努力是对得起艺术家的良心,对得起时代的。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我还深切地感受到,艺术家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独特的创作之路,而不能人云亦云。创作者一定要扎根于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规律来。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但共通的原则我认为就是对艺术创作的“钟情”。艺术家不管创作什么,心中一定要有一份感情,其中既有对艺术的钟情,也要有对国家和民族的钟情,有对祖国万里河山、锦绣前程的钟情与忠诚。就拿我来说,多年来除了创作,每年我都会专门拿出几个月的时间去行走,走遍祖国的边疆和祖国最美丽、最让人惊叹的地方,从新疆、大小兴安岭、三亚,再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的源头,在那里真正体会什么叫黄河之水天上来。你只有真正脚踏着祖国的大地,才能真正感受到我们这个国家的伟大,感受到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传承的血脉中奔腾着不朽的灵魂。

对一个编剧、作家来说,也只有真正去行万里路,才有可能真的读懂世间的万卷书。这些年来,除了中国,我还多次去过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去学习和感受别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以更好地走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以更好地去领悟和寻找一个文艺工作者攀登艺术高峰的那条独特之路,这注定是一条漫长的也是一条需要慢慢独行的道路,只要一息尚存,我就会一直努力地走下去、创作下去。

(本文由本报记者路斐斐根据采访录音整理而成)

2019-10-14 □王朝柱 1 1 文艺报 content51734.html 1 “钟情”是艺术创作的共通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