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行超) 10月24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付秀莹长篇小说《他乡》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评论家贺绍俊、韩敬群、刘琼、张莉、李云雷、刘大先、杨庆祥、岳雯、丛治辰、徐刚、饶翔等,围绕《他乡》的文学特质与艺术探索进行了深入探讨。研讨会由《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主持。
邱华栋认为,小说虽然题目叫“他乡”,但时刻写着“此在”的状态。成长小说是人类永远的母题,也是文学里非常大的一个母题,而《他乡》正是这样一类女性成长小说。他定义这部小说是一部自我认知之书。“付秀莹触及人存在的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我们人类的困境,我们自身不断地想挣脱。通过这部小说,付秀莹实现了创作上的超越,以及对生活认知的巨大超越。”
近年来,“芳村”一直是付秀莹文学版图中的精神根据地,长篇《陌上》更是这一文学景观的集中呈现。然而,日常生活中,与作家耳鬓厮磨、日夜相对的其实不是“芳村”,而是《他乡》所着力描写的城市。大家认为,小说《他乡》以巨大的叙事耐心、细腻的文学笔触、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体贴入微,入心入骨,勾勒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地形图,写出了社会转型期新的中国经验。从《陌上》到《他乡》,付秀莹在不断扩展自己的空间。关于付秀莹写作上的重要变化,她从人情转向人心、从乡村转向城市、从故乡转向他乡、从他者转向自我,通过《他乡》这个小说,付秀莹无形中创造了另外一个词“她乡”,“她乡”跟“他乡”是相冲突的,其实她也在寻找“她乡”。
会上,付秀莹对《他乡》的主人公翟小梨做了阐释:“我本意想塑造这样一个女性形象,我们不能对她枉下断语说她是好的还是差的,她是复杂的,也是丰富的,她是难以判断的,有时候我们爱她,有时候又恨她。这种纠结不清的情感,才促使我写出翟小梨这个人物。”付秀莹认为,小说家有时候内心是充满困惑的,因为有困惑,所以才写作,才塑造人物,让这些人物代替小说家本人在这个城市不断地奔跑、遭遇、历险,可能最后两手空空,也可能收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