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尚恩) 11月28日下午至29日上午,全国诗歌座谈会安排了分组讨论;29日下午,举行了大会交流发言。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鲁敏出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主持大会交流发言并作会议总结。
在分组讨论中,与会代表围绕“新时代诗歌”的主题和5个分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大家认为,在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诗人要用手中的笔生动抒写人民群众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生动实践。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诗歌佳作涌现。当代诗人要深刻把握新时代的现实,获得对现实的总体认知,写出更多具有时代气象的优秀诗篇和伟大史诗。在新时代,要加强诗歌理论评论,强化诗歌编辑工作,通过多种途径让真正优秀的诗作得以传播、译介。无论是新诗写作者还是传统诗词写作者,无论是诗人还是诗歌评论家、翻译家,都要相互团结,齐心协力推动中国诗歌从“高原”迈向“高峰”。
在大会交流中,晓雪、叶延滨、李文朝、吕进、李云、胡弦、刘笑伟、李树喜、缪克构、童作焉、叶玉琳等11位诗人、评论家,结合各自的创作和评论实践,先后分享了对新时代诗歌的看法。
晓雪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少数民族诗歌创作队伍日益壮大。几代少数民族诗人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开阔眼界,不断提高技巧。他们把艺术生命的根深深地扎在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民生活的深厚土壤中,表达出对故乡、民族和祖国的深沉的爱,体现出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民族气派。在民族性和时代性、民族性和人类性的结合方面,很多诗人做了很好的探索实践,但需要有更多的诗人贡献出更好的诗歌文本。
“努力回应时代的呼唤,写出无愧于时代的诗篇,是诗人的天职与担当。”叶延滨说,诗人要回应时代的呼唤,必须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坚守中国诗歌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不忘中国诗歌与中华民族同呼吸、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鼓与呼的使命。要努力开拓诗歌题材的社会深度,努力锤炼诗歌语言的艺术精度。百年新诗史证明,有追求有担当的中国诗人们创造了诗歌的奇迹。而继续攀登中国诗歌高峰的希望,寄托于那些真正关注时代、潜心写作的诗人们。
在李文朝看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再到新时代,中华诗词创作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在促进诗词精品涌现、加强诗词理论研究以及加强诗词作品资料收集保存等方面,我们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华诗词在紧跟时代步伐、注入时代精神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我们既要旗帜鲜明地提倡多样化,也必须理直气壮地弘扬主旋律,以促进中华诗词的全面振兴与繁荣。
“新诗要寻求更快发展,就得形成至少多数人公认的文体规范。”吕进谈到,文体规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就“写什么”而言,优秀诗人几乎都不只是自己心灵的保姆,总是“心事浩茫”,总是寻求宽阔的格局,最终以自己独特的嗓音唱出与众人相通的人生体验。就“怎么写”而言,写诗必须使用“诗家语”。日常的语言必须经过“清洗”和“质变”才可能成为诗家语。诗家语应该精练、别致,情思含量高。
“作为诗人,我们的创作要有道德感。”李云认为,诗与时代密不可分,杰出的诗人总是时代的见证者和表现者。一个诗人不能总是满足于营造空中楼阁,不能一味沉浸于海市蜃楼,而要以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绘出时代的精神图像、生活的肌理和人心的纹路。诗人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筋骨、有力度的诗歌。作为诗歌编辑,我们要有责任感,编出的作品要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读者大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中国诗歌发展。
社会在飞速发展,诗歌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胡弦说,诗与画、诗与乐、诗与电影的结合,诗歌走进地铁、美术馆等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些都有利于诗歌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自媒体平台的涌现,让诗歌更便捷地抵达读者面前。这减弱了对好诗人、好作品遮蔽的几率,但也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过大的信息量给阅读带来困难,在浏览中耗掉很多时间,读到好诗要大浪淘沙;作者在适应这种新型平台的读者群时,创作上会不自觉地向浅阅读靠拢。
刘笑伟谈到,进入新时代,军旅诗要产生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黄钟大吕之作,也要诞生能够见证和抒写这个时代的杰出诗人。新时代的军旅诗人要认清新时代军旅诗的历史方位,找到并突破新时代军旅诗歌创作的瓶颈。在创作中,要走出小我、拥抱时代,要增强自信、尊重传统,追求格调高雅、基调明亮。新时代,呼唤军旅诗人的总体性写作,呼唤军旅诗的经典化进程。军旅诗应该有国家情怀、正大气象和铁血品格,在艺术上彰显新气象。
“现在的诗词创作量很大,但读者真正需要的,只是精品力作。”李树喜认为,当下一些诗人、词人的创作太随意,没有对题材和语言进行锤炼。打开网络媒体,很多的“口水之作”涌来,反而把真正优秀的作品淹没了。这就需要编辑做好沙里淘金的工作,精选出真正的佳作,并加以研讨、推荐。他表示,“现在很多青年诗词写作者写得非常好,我们要加大扶持力度,让年轻人更快地成长起来。”
在新媒体语境下,诗歌创作、发表、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缪克构认为,这种狂欢化的语境,对那些缺乏自觉意识和生命体悟的写作者来说是致命的,他们会迅速卷入短期的诗歌热潮当中,迷失自我,丧失个性,无法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只是制造了大量无效的诗歌文本。因此,越是在喧闹的环境中,诗人越要坚守自己的初心,沉下心来打磨作品。诗歌平台也要辨识优劣,把真正的好诗奉献给读者,奉献给时代。
“新时代诗歌需要体现出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90后”诗人童作焉谈到,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胡乱想象,真正用行动去体会风土民情而不是沉浸于个人内心世界。
“一切优秀的诗歌,必定是对那个时代真善美的发现、歌颂与呈现。”叶玉琳说,新时代诗歌要拥抱新时代,抒写真善美。只有让诗歌这棵大树回归到真善美的原野上来,才能拥有新时代明媚的阳光、收获饱满的果实。作为诗人,有义务有责任拥抱新时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对时代重大问题作出诗人的回答,向读者持续不断地传递我们时代的真善美,传递我们时代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从而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
吉狄马加在会议总结中说,在这次会议中,大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推动新时代中国诗歌发展的指导思想。大家就“诗歌与人民”、“诗歌与时代”、“诗歌与现实”、“诗歌与传统”、“诗歌与媒介”等命题进行深入讨论,并为繁荣发展新时代诗歌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新时代带来了新的历史语境、新的现实经验,也对诗人和诗歌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广大诗人自觉地超越旧有观念和美学惰性,重新构造我们的思维习惯与感觉结构,不断寻找寄托诗意的新对象、表达世界的新方式、消化当下经验的新的美学器官,努力以诗的形式记录和提纯时代生活,将新时代的经验和感受真正纳入到诗歌的审美记忆谱系之中。希望广大诗人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贡献出更多基调明亮、能量充足、人民喜爱,能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诗歌佳作,开创新时代诗歌的崭新局面。
在完成各项议程后,全国诗歌座谈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