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连环画)和《寄小读者》《爱的教育》《历史人物故事》这些书,是我童年时代爱不释手的读物。这些书中描述的人物、故事,深深地刻印在我小小的脑袋里,对我性格的形成,起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这类文艺书,还有两本应用性、工具类的书,成了我童年时代的亲密朋友,一本是《日用杂志》,一本是《尺牍大全》。这两本书都是爷爷逼着我经常读、反复读的。
去年秋天,我带着几分怀旧的心情,踏着江南家乡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我童年时代住过的几间老房子。一进庭院,眼前立即清晰地浮现出小时候在天井里拍皮球、堆雪人的情景。跨进坐北朝南的那三间房,首先忆起的是爷爷让我在一盏煤油灯下记家庭日用账的往事。那时我十一二岁,读小学五六年级。爷爷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赋闲在家。每天薄暮时分,吃罢晚饭,妈妈刚洗好碗筷,爷爷就催促我:“快把今天的账记上!”我打开那印着红格子、分上下两栏的旧式账簿,上栏记载收入项目,下栏记支出项目,都是用毛笔竖写。妈妈坐在我身边,一边想,一边报账。我在账簿上逐项记下:“青菜五分”“毛豆八分”“豇豆一角二分”“鲫鱼三角五分”“肥皂两角四分”“开水两分”,等等。有时碰到我一时写不上来的生字难字,如“荸荠”“藕”“三瓣头(野菜名)”“鳝鱼”“簸箕”等,爷爷就让我查《日用杂志》。这本《日用杂志》编得好极了,蔬菜、水果、鱼虾、服装、日杂用品……分门别类,还配有插图,查找起来很方便,不消半分钟,就可一一找到答案。天天、月月与这本书做伴,几年下来,我把收集在内的各种食物、日用品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增长了不少生活知识,而这些都是小学课本里没学到的。
爷爷是个很古板、很严肃的人。他不仅让我天天记账,还要求每天核对收支是否相符。我拨动算盘珠,打了一遍又一遍,有时仍对不上。即使差几分钱,爷爷也得让妈妈再想想,再想想。妈妈左思右想,实在想不出来。这时奶奶走到我跟前,贴着我的耳朵悄悄地说,写上零用或零食花了多少吧,对爷爷打了个马虎眼。我从小受到省吃俭用、勤俭持家这种家风的熏染,几十年如一日,不管是手头拮据还是略有余裕,都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从没有大手大脚、挥霍浪费。
爷爷逼我认真读的另一本书《尺牍大全》,也就是《书信大全》。牍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简,用一尺长的木简写书信,所以叫尺牍。那时,我爸爸远离家乡,在外地就业。每逢接到爸爸的来信后,隔上一些日子,爷爷就催我写回信。开头我对书信的格式一点也不摸门,读了《尺牍大全》,才知道该怎么起头,怎么落款。于是,也照猫画虎地写起:“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结尾写上:“敬请福安!儿沛德叩上”。熟能生巧,常常动笔写信,逐步掌握了书信这种应用文体的特点,我对写信一点也不发怵了,而且有了兴趣和热情。从那以后,不管是在中学、大学读书,还是东跑西颠,在外工作,我一直勤于给亲人、朋友、同学写信,因而被弟妹、儿女戏称为“写信积极分子”。
《尺牍大全》不仅教会我写信,更重要是在思想、品德、修身治家上,给了我可说是刻骨铭心的影响。我记得,上小学五年级时,学校里开运动会,表演团体操,要求同学做统一的运动服。我回家向妈妈要钱,妈妈死活也不答应。她担心叠罗汉时我从高处摔下来。加上当时家里也不太宽裕,要花这笔额外的钱,她也怕爷爷那里通不过。那时我不理解妈妈的心情和难处,又哭又闹,奶奶、姑姑怎么劝我哄我也不行,甚至连晚饭也不吃了。后来还是妈妈悄悄地答应掏出她的私房钱来交制运动服的款,这场小风波才算平息下来。过了些日子,爷爷针对这件事耐心地教育了我。他翻开《尺牍大全》,与我一起读曾国藩给二儿子纪鸿的一封信,其中有一段写道:“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爷爷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要记住,由节俭变奢靡容易,由奢靡再变为节俭就难了,从小可要养成勤劳、节俭、朴素的作风啊!”从那时到现在,60年过去了。如今我的脑海里依然不时闪现出“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这句话。它成了我日常生活的准则,做人治家的座右铭。
(摘自《束沛德自选集·散文卷:缘分与担当》,束沛德著,作家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