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专题

第二届“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

共度作家节日 共享文学成果

11月10日至11月15日,在浩瀚奔腾的扬子江畔,第二届“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精彩上演。本届扬子江作家周由中国作家协会和江苏省委宣传部支持、指导,江苏省作家协会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共同主办。

据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汪兴国介绍,“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是江苏省作家协会自2017年开始举办的大型文学活动。作家周的主题是:文学创造梦想,秉承的宗旨是:坚持人民性、时代性、文学性,努力扩展文学与社会各阶层的接触面,展示江苏形象,促进文学交流,推动文学惠民,不断提升江苏文学、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

在为期6天的时间里,来自国内外的70多位知名作家、出版人、文学机构负责人以及近百名江苏中青年作家,在南京、无锡、扬州、苏州等地的学校、图书馆、书店举行主题论坛、新书分享、对谈交流、诗歌朗诵等20余场活动。

开幕典礼:名家荟萃,星光熠熠

枫红杏黄,丹桂飘香。11月10日上午,第二届“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在南京盛大开幕。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出席了开幕典礼。

邱华栋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第二届扬子江作家周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说,文学是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连接着天涯海角的作家们。世界文学包含了深广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在相异的传统背景下通过交流和对话形成的真诚共识。此次作家周,必将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创作领域的作家朋友们,分享创作经验,增进情感沟通,筑牢中外文学交流的新平台;也将进一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家朋友们,通过感知现实中国的新变化而形成对中国现实的新认知,传递出更加生动的文学感受,以更大的格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汪兴国在开幕典礼上感谢海内外作家朋友对扬子江作家周的热情支持。他说,江苏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一大批优秀作家和文学品牌。江苏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有赖于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双向发力,也有赖于文学走出去与文学请进来的良性互动。希望通过扬子江作家周,让广大文学爱好者和普通市民更便利地亲近文学、感知文学的无穷魅力。

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和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分别代表中外作家致辞。范小青说,文学要走得更好、更远,需要我们具有足够的积累、足够的耐力、足够的激情、足够的广博与深邃。相信在之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撞击出心灵的火花,互相沐浴思想的光泽,互相审视灵魂深处的渴望与诉求,互相淬取,得到升华。阿多尼斯说,很高兴参加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期待中国在发生史无前例的经济和社会巨变的同时,也发生着可与之相称的艺术和文学的伟大变化。作家徐则臣代表青年作家发言,他回忆了青年时期在南京的求学、写作经历,认为正是在人生重要的时期,南京给予了自己及时的启发、引领、鼓励和扶持。

此次扬子江作家周名家荟萃、星光熠熠。阿多尼斯、多米尼克·西戈、西蒙·范·布伊等国际知名作家,(以下作家按姓氏笔画排序)艾伟、叶舟、田耳、李修文、张大春、阿来、陈应松、欧阳江河、罗伟章、周晓枫、胡学文、徐则臣、黄咏梅、臧棣、潘向黎等知名省外作家,以及王大进、叶弥、叶兆言、毕飞宇、朱辉、朱文颖、孙频、张羊羊、范小青、罗望子、赵本夫、胡弦、徐风、黄孝阳、韩青辰、黑陶、储福金、鲁敏、戴来等知名省内作家齐聚江苏,为广大读者带来了一场场高品位的文学活动。

主题论坛:稳定与变化,创造和反思

11月10日下午,第二届“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主题论坛在南京召开。本届论坛以“文学:稳定与变化”为主题,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法国作家多米尼克·西戈、英国作家西蒙·范·布伊,中国作家张大春、阿来、毕飞宇、李修文等分别作主题发言。

论坛主题的灵感来自阿多尼斯的著作《稳定与变化》。阿多尼斯认为,传统思想中的稳定妨碍了前进,需要发现、审视文化中被边缘化的“变化”因素,对于这些因素需要重估其价值,需要自省、反思的勇气。阿多尼斯赞赏文学对于传统超稳定文化结构的冲击和改变。

张大春谈到中国文学的稳定与变化时,引用了顾炎武的观点。“文学会产生变化,一切都是由于‘势’的缘故。汉赋不得不变为诗,诗不得不变为词,词不得不变为曲。”如果所有作者只是跟随文体内部的规则,那么文体就不会被丰富起来,就不会有李白、苏轼,甚至不会有从赋到诗、从诗到词、从词到曲的整体发展。

多米尼克·西戈善于用现代小说技巧将采访得来的真实素材扭曲变形,以达到一种全新的审美效果。多米尼克·西戈认为,语言是作家的立足点,26个字母是稳定不变的,而由于作家无穷的创造力,语言的变化也具有了无穷的可能性。

阿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探源,认为“礼”“道”“法”在中国古代变动不居的社会中,构成了不变的恒常。到了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学依凭的价值遭到批判,但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传统却得到了保留。阿来进一步审视当代文学发展面貌,从短暂的自我封闭到具有反思精神的解构性文化倾向成为一时之风尚,再到当下解构风潮已近尾声,而消费主义文学借助互联网等新型媒介出现,构成了文学所面临的新的处境。他认为,在当下中国,不用担心过于稳定的不变,反而要警惕过度的“求新求变”。

毕飞宇同样强调稳定的价值对于文学的重要性。他认为,表面上看,一个作家的书写是漶漫无边的,而事实上,一个作家终其一生只写了一个内容:他对生活的态度。他以莫言、余华、郑板桥为例,分析了《红高粱》《活着》和郑板桥笔下的竹子蕴含的生活态度。谈到改变,他提及近来重新阅读高晓声的感受,认为高晓声用他的改变坚守了一个作家的尊严。

西蒙将“稳定与变化”的主题扩展至整个人类世界的稳定与变化。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导致自然法与道德法的冲突,如果要稳定和变化兼得,必须在两种法之间进行调和。“文学是我们最大的希望,也许是惟一的希望。”西蒙认为文学的力量来源于文学拥有的想象力。“日常语言依赖于说话者和听者就言语传达之意所拥有的重合体验,文学则为这种共同经历赋予想象力,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李修文在发言中提出疑问:为何我们的写作似乎总是无法与我们置身的时代、遭逢的人事和际遇互相印证?他回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回到鲁迅先生的小说世界,赞赏文本中的总体性视野和现实关怀感。“如此真切地将人之为人的处境送达到我们的眼前,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学先锋”。李修文认为,当代文学需要一种历久弥新的先锋精神,这种精神敢于将自身的感受作为感知今日生活的最敏感神经,也敢于将自身体验当作一种文体本身来建立。

研讨、分享、对谈:不断向文学深处探寻

第二届“文学多样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高峰论坛——

10月31日上午,南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文学之都”,这一历史性契机为南京城市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新的前景。11月11日,在第二届“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期间,由江苏省作协和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文学多样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在南京六朝博物馆举行,中外作家代表、文学之都代表,以及国际汉学家、翻译家代表等参加,探讨文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启示南京完善文学之都的发展规划。

陈应松《森林沉默》研讨会——

11月13日下午,《钟山》杂志社、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在南京举办陈应松《森林沉默》作品研讨会。江苏省作协书记处书记、《钟山》主编贾梦玮,丁帆、王彬彬、贺仲明、张光芒、何平等批评家参与研讨。研讨会由《钟山》副主编何同彬主持。《森林沉默》是陈应松最新的神农架长篇小说,刊登在2019年第3期的《钟山》杂志。与会专家从作品的立意、文本、构架、叙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森林沉默》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神农架的地理和文化,是一部可以生发多元思考的生态哲理小说,作品以变形夸张的描写手法向前推进,其叙事方式有后现代先锋派的影子。

鲁敏携新书讲述虚构者的非虚构之路——

11月9日下午,作家鲁敏携《时间望着我》《路人甲或小说家》《虚构家族》三部新作来到南京奇点书集与读者见面。《时间望着我》是一部凝结个体经验和智性拷问的自选随笔合集;《路人甲或小说家》是鲁敏20年写作生涯中,近30篇创作随笔、文学访谈与演讲稿的首次集结;《虚构家族》则收录了鲁敏多年间的文学阅读笔记及她为“同道中人”开列的一份杂食书单。活动现场,鲁敏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阅读感受和创作思考,深刻剖析了一个虚构者的非虚构之路。

阿来《攀登者》新书分享会——

11月11日晚,“心有高山,就往上攀”——阿来《攀登者》新书分享会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举行。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在分享会上描述了登山运动员登顶珠峰的艰辛历程,讲述了他们在数次登顶期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希望通过出版《攀登者》,让大家不仅可以从电影中,也可以从文字中了解登山队员的坚韧与不易。

“从《敦煌本纪》说起”专场活动——

11月11日晚,“长歌高踏,跃马边疆——从《敦煌本纪》说起”专场活动在南京先锋书店举行,作家李修文、评论家何平对话《敦煌本纪》作者叶舟,与读者分享了作品的文本故事、创作历程及其之于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在李修文看来,《敦煌本纪》“既严丝合缝又有一种混沌庄重的力量”。评论家何平赞赏了《敦煌本纪》的气质,认为“无论文学创作还是中国文化的格局,都需要这种飞沙走石的少年气象”。

陈应松分享“我的神龙架往事”——

11月14日晚,“我的神农架往事——陈应松作品分享会”在万象书坊举行。分享会由作家李黎主持,作家黄孝阳作为嘉宾参与对谈。陈应松以其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篇小说《松鸦为什么鸣叫》和其自认为最好的作品——长篇小说《还魂记》为例,讲述了作品背后的神农架故事,并分享了由故事到小说作品的转化过程。

阿多尼斯携最新诗作《桂花》来宁——

阿多尼斯携新作《桂花》来到南京,并先后在南京先锋书店和先锋诗歌书店举办诗歌朗诵会和诗歌音乐会。《桂花》是阿多尼斯多次访华后创作的首部中国题材长诗,作品由50首相对独立的诗篇构成,其创作灵感源自阿多尼斯去年九、十月间的中国之行。整部作品不拘一格,叙述、沉思与想象熔于一炉,语言瑰丽而奇峻,意象丰满而密集,堪称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佳作。

西蒙·范·布伊新书分享签售会——

11月14日晚,西蒙·范·布伊新书分享签售会在凤凰云书坊举行。西蒙·范·布伊曾凭短篇小说集《爱,始于冬季》入围当年度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新作《偶然天才故事集》入围英国边山短篇小说奖。在签售会上,西蒙·范·布伊与南京读者分享了他对“短篇小说”这种文体的理解,并畅谈短篇小说的写作艺术。

“小说家徐则臣的文学地图”——

11月9日下午,“在故乡,北上,或者到世界去——小说家徐则臣的文学地图”专场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徐则臣和批评家何平就相关话题展开对谈。“故乡,北上,到世界去”刻画了作家地理意义上的行走轨迹,也标明了其文学地图,其创作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堪称紧密。在《北上》这部作品中,徐则臣借古老河流展示了近代百年以来的民族历史,使之成为审视中华民族发展图谱、悠远文脉的一扇窗口。

茅奖作品《北上》分享会——

11月10日下午,徐则臣做客南京大众书局,与批评家王晴飞对谈。徐则臣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历程,讲述自己试图在时空交错的坐标里探寻一条大河,并通过这条河流的故事,努力追溯几代中国人的情感与命运。

胡学文、黄咏梅围绕“从俗世中来,

到灵魂中去”开展对谈——

11月12日晚,胡学文、黄咏梅来到南京万象书坊,参加“从俗世中来,到灵魂中去”的文学沙龙活动,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黄孝阳主持。两位作家交流了关于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与虚构等问题的看法,并就文学创作技巧及文学创作中的性别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多米尼克·西戈和西蒙·范·布伊

开展文学对谈——

11月13日下午,法国作家多米尼克·西戈和英国作家西蒙·范·布伊来到江苏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进行文学对谈。多米尼克讲述了作为战地记者的工作体验,分享自己创作非虚构作品的初衷,她希望用语言深入洞察人与世界的关系,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故事,以期与分裂、战争等相抗衡。西蒙·范·布伊说,对写作的选择源于自己的梦想,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对写作的看法。两位作家均看重文学所具有的独特力量,主张在文学创作与生活经验的密切互动中,不断丰富对世界、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张大春、陈应松、阿来走进高校

作专题文学讲座——

11月9日上午,台湾作家张大春做客扬州大学,作题为“崭新的旧学——从书法结构到小说结构”的专题报告。从书法写作的章法布局到小说创作的结构分布,张大春生动诠释了一位传统文人的现代生活。一次次书法练习,回馈他的不仅是书法上的精进,也对他在小说创作上的结构安排和亮点分布有所启发。

11月12日下午,陈应松来到苏州大学,以《文学的祛魅与增魅》为题作专题讲座。陈应松从他的出生地——神秘的荆楚大地讲起,结合其自身的创作历程,带领大家走进其精神领地——神农架,生动地讲述了何为文学之魅以及如何寻找并重建山川与河流的神性。

11月12日下午,阿来走进南京大学文学院,以《文学的生命与未来》为题作专题讲座。阿来以美国自然文学为例,指出当代文学不应拘泥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应该继续追求中国传统文学中物我相融的文学境界;他还反思了当前文学命名中存在的盲目技术崇拜现象,并就当前灾难文学、战争文学写作中存在的局限和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认识。

潘向黎、欧阳江河在公共图书馆

作文学讲座——

11月10日下午,潘向黎走进南京图书馆,以《今天我们怎么读古诗》为题作专题讲座。潘向黎认为,古诗词是日常生活的解毒剂,是功利型人生的反面。读古诗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随遇而安型、顺藤摸瓜型。对生活中遇到的古诗,要追根溯源,回归文本,读懂弄通,天长日久,对古诗的领悟力和理解力自然得到提升。

11月13日下午,欧阳江河在苏州市独墅湖图书馆作题为《诗歌写作中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的转化》的专题讲座。欧阳江河通过多个诗人笔下的动物形象,生动地阐释了写作中私人性与公共性的转化关系。讲座最后,欧阳江河朗诵了其诗作《梦见老虎》和《博尔赫斯的老虎》,并与现场读者交流互动。

作家们为读书班学员授课——

11月9日下午,李修文为宜兴陶都文学院第五届研修班学员作《文学中国之于今天》专题讲座。李修文分析了西方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脉络和内在气质。他认为,作为写作者,要不断向深处探寻,让自身成为最敏感的神经,写出真正属于当代中国人的优秀作品。

11月9日下午,田耳以《怎样开始讲故事》为题,为江苏青年作家读书班学员授课。田耳结合具体文本,紧紧围绕如何写好故事中的“起、承、转、合”,为广大学员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指导。

11月9日下午,艾伟为江苏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作题为《文学的内在逻辑》的专题讲座。艾伟阐释了小说应如何收集、储存、拓展人类的生存经验。他认为文学自有其内在的运行逻辑与判断标准,在善良与残忍、情感与理性的交锋中,揭露出人性最核心的秘密。

11月11日上午,邱华栋为江苏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授课。邱华栋围绕“小说的创新性”展开讲解,以《我的名字叫红》《跳房子》等作品为例,分析应如何将游戏性、小说结构和小说承载的社会批判内容相结合。他还从游戏视角介绍了小说类型和写作手法,揭示了隐藏在意义和游戏性之间的一座隐秘的桥梁。

11月11日上午,臧棣以“当代诗的转向”为主题,为江苏青年作家读书班学员授课。臧棣认为,就当代诗歌的语境而言,写作意识涉及语言的风格意识、文体意识、结构意识、场景意识等层面,写作者应在这些层面确定自己的风格和发展方向。

11月11日下午,周晓枫、田耳来到江苏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对学员进行创作指导。两位作家分别就部分学员的小说进行点评,给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学员就小说与生活的关系、小说的情绪酝酿等问题提出疑问,两位作家一一给予解答。

11月11日下午,罗伟章在江苏青年作家读书班授课,与读书班学员就“小说的尺度”探讨交流。他认为,写作需要葆有恒久的热爱与耐心,坚持写作才会有所收获;小说的尺度出于自己的内心,遵从本心是写作者沟通灵魂、与自我对话的根基。

11月12日上午,胡学文以《文学与地域》为主题,为江苏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授课。胡学文以卡夫卡、托尔斯泰等为例,阐述作家风格与成长环境、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关系,引出地域对文学风格塑造的重要影响。

11月12日上午,欧阳江河为江苏青年作家读书班学员作题为《当代写作的“现场”问题》的主旨授课。他着眼于国际化的文学视角,从文学的形态、差异等方面深入讲解,并深入阐释了写作“现场”问题。

11月12日下午,叶舟以《从敦煌到南京——一种文学地理上的发现》为题,为江苏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授课。他以河西走廊一带的文学地理为依托,以中西方经典故事为切入口,分析了作家与地理的文学关系。

11月12日下午,黄咏梅以《小确幸时代的写作》为主题,为江苏青年作家读书班学员授课。她提出写作不能满足于一个故事的呈现,而要致力于发掘故事背后的意义。她分析了作家和现实的关系,还就写作技巧作了具体的讲解。

11月13日上午,阿来以《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为题,为江苏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授课。阿来以惠特曼与狄金森的作品为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西方文学对肉身和灵魂的书写;进而又以《木兰辞》等为例,阐述中国传统文学的书写特点。

11月13日上午,陈应松以《写哪儿?写多少?》为题为江苏青年作家读书班学员授课。陈应松认为,作家应跳脱出熟悉和同质的生活,追寻精神的远方,努力实现自身的辨识度。

11月13日下午,潘向黎以《如何与经典相处——以〈红楼梦〉为例》为题,为江苏青年作家读书班学员授课。她分享了自己阅读《红楼梦》的经验:每次阅读都带来不同的感受,犹如从不同的小径参观一座花园,总会在细微之处看到曾经忽视的风景。

11月14日下午,毕飞宇为江苏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和青年作家读书班学员授课。他以《小说的高处与低处》为题,探讨公共意义上的小说的高度、深度与广度。他以《红楼梦》《阿Q正传》和《局外人》为例,归纳出小说中的历史哲学、思辨哲学和自然哲学三种。

结语

文学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改变着、塑造着一个城市。此次作家周的举办适逢南京入选“文学之都”,更富有特别的意义。作为江苏省倾力打造的“扬子江”系列文学品牌之一,扬子江作家周既立足于在全球视野下为中外作家的思想交锋搭建平台,也致力于以丰富多元的活动扩展文学与社会各阶层接触面,培育良好的文学氛围。作家周的举办必将为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周韫 俞丽云)

2019-12-06 第二届“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 1 1 文艺报 content52527.html 1 共度作家节日 共享文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