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人性的刀锋和语言的舞蹈

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毕飞宇入校仪式暨创作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 自1991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开始,毕飞宇的文学道路已走过了近30年的时光。在毕飞宇笔下,人性的刀锋与语言的舞蹈共同编织出一个奇妙的文学世界。12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毕飞宇入校仪式暨创作三十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莫言,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涂清云,以及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会。涂清云与莫言共同为毕飞宇颁发了驻校作家聘书。入校仪式由莫言主持,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主持。

李敬泽在会上说,毕飞宇是一个具有完美主义追求的作家。在小说创作上,他拥有着令人炫目的才华。当然,他的创作并没有局限于小说,散文、自传、课堂讲稿等,同样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多年来,毕飞宇在文学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南京大学到北京师范大学,毕飞宇在“好为人师”的同时,其实内心深处一直把自己当学生。“此去少年不回头”,在文学的世界中,毕飞宇一直保持着可贵的“少年气”。

吴义勤谈到,毕飞宇是一个有才华、有耐心、有态度、有“范儿”的作家。从早期的《孤岛》到后来的《玉米》《玉秧》,再到《平原》《推拿》等,毕飞宇在小说中挖掘人性的秘密、刻画生动的人物、锤炼精致的语言,显示出独特的美学风格。与此同时,毕飞宇是一位极具理论自觉的作家。他的《小说课》走向了不同层次的读者,成为一部别具特色的理论著作。

在以“人性的刀锋和语言的舞蹈”为主题的研讨会上,丁帆、白烨、施战军、格非、王干、徐坤、李洱、东西、艾伟、汪政、贾梦玮、臧永清、金宁、郜元宝、陈福民、张光芒、何平等作家、批评家围绕毕飞宇30年来的创作展开深入讨论。大家谈到,毕飞宇的小说融汇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拥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作家的初心,不妥协、不迎合,用活色生香的语言描摹了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生命的种种境遇、人性的丰富与复杂,赋予了日常生活以精彩多姿的种种样态,将反思的触角伸向历史和现实的多个侧面。与此同时,毕飞宇也是一位具有独特视角和感受力的理论家。他的《小说课》的出版让大家看到了他那颗珍贵的、热切的传播文学的赤诚之心。

在会上,毕飞宇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教育的看法,也反驳了“文学不需要教育”这样的观点。他说:“我已经55岁,写小说差不多已经30年。我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我受到的文学教育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文学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它不是培养几个作家那样简单,它关乎人的质量,关乎民族的质量,关乎人类的质量。文学所关注的是生活与生命,一个人只要他有最基本的向好的愿望,他就不该忽视文学,不该忽视文学的教育,哪怕你最终所选择的职业和文学一点也不搭边。”他谈到,北京师范大学搭建平台,让作家与学生一起生活、一起讨论,把文学还原给日常生活,这是一道生动的人文景观。

2019-12-18 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毕飞宇入校仪式暨创作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1 1 文艺报 content52691.html 1 人性的刀锋和语言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