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精心组织策划了“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遴选推介出86部电视剧作品,全国各级电视台自8月起选购播出,展播剧目叙事时间大致划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前、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三部分,重大革命历史、军旅、年代、谍战、职场、反腐等多元题材皆包含在内。这些剧集的集中展播,不仅是在国家重大时间节点的诚意献礼,也是优质电视剧的一次盛大检阅。临近年底,百日展播活动渐进尾声,这批展播剧整体表现如何?又有哪些亮点,为行业带来哪些创作启示?4位专家将从各自观剧体验出发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
范咏戈(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此次百日展播剧题材更加多样、主题更加鲜明、故事更加好看,呈现出将“礼品”做成“精品”的趋向,在主题性创作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些作品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0年的回顾,重新开掘、填补了若干题材空白。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掩不住的阳光》再现了方志敏被捕后的狱中斗争,这段历史过去没有被表现过,不仅史料珍贵,更是一笔共产党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外交风云》准确把握新中国重要外交节点,展现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如何让新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努力。剧中既有对高屋建瓴设计的呈现,又有“小球转大球”智慧的表达,是第一部表现新中国外交形象的电视剧。
不论是新中国的高光时刻,还是经历的种种挫折,这批展播剧能够着重突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做法值得肯定。《那些年,我们正年轻》讲述了祖国在艰难中起飞,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到深山隐姓埋名研制“两弹”的感人故事;《最美的青春》中年轻人开垦塞罕坝,他们为新中国历史留下一串串闪光脚印,并被国家与民族所铭记;改革开放题材电视剧《启航》着力塑造新型领导干部形象,故事、场景别开生面;《老酒馆》将视角聚焦于普通百姓的命运,闯关东中的底层百姓在旧中国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最后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澳门人家》通过一条老街、一个老铺子、一个梁姓家族在澳门回归前后的变化,升华了对“祖国”的理解。展播剧整体也有可待提升的空间,还应把故事讲得更加集中,更加注重情感叙事,努力把宣传的味道压到最低,注重以浪漫主义情怀照亮现实。
李跃森(《中国电视》主编):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日展播剧在题材上选取了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三大时期,历史阶段感鲜明,历史精神脉络清晰。这些作品立足现实、回溯历史、放眼未来,生动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民族解放的艰苦卓绝斗争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的深刻变化,用富有生气和质感的艺术形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特赦1959》《外交风云》《伟大的转折》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3部作品。
《特赦1959》采取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的方式,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新中国对战犯的思想改造过程,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自信和博大的胸怀。《外交风云》从独特的视角书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通过世界舞台上的风云激荡,表现了新中国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动因。《伟大的转折》选取遵义会议前后这样一个历史片段,由一批共产党人群像、一场生死攸关的抉择,写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这些作品的艺术实践有力地证明,对于影视作品来说,成功的关键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这就要求艺术家在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上多下功夫,尊重观众,尊重艺术规律。另一个是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实事求是地讲,从现阶段播出情况来看,这批展播剧中现实题材作品明显弱于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社会生活在发展变化,人民对于艺术作品如何反映现实也有新的期待、新的愿景。当代的现实主义应该是一种富有人文精神的现实主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传达人民心声。老百姓真正喜欢的,是那些与自己的生活和梦想密切相关的作品。展现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除了描绘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之外,也要深刻揭示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艰难曲折过程、面对苦难时向善向上的力量。
赵 彤(中国视协理论研究部主任):
以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为先行、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承继,献礼剧创作和播映的热潮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不仅在荧屏上,也在网络上。回顾2019年的献礼创作,检索自己对这批百日展播剧的理解,我认为如火如荼地展开、紧锣密鼓的筹划之中,更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创作精神。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4个主题中,以年代剧展开的故事,会面临着时代有叠合的问题,所以需要精准选题,避免题材撞车。2018年的“改革开放题材”献礼剧,故事大都从1978年讲起。今年《在远方》讲创业故事,叙事起点却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既然我们从新时期的改革开放阶段,迈入了新时代的继续改革阶段,那么改革叙事就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起点上讲起。长征叙事绵延而来,2019年的《伟大的转折》改变了以往多用“长征全途”为线的叙事方式,而着重讲了长征中的“贵州故事”。红军故事多有建树,2019年的《绝境铸剑》将以往主讲“用兵”的视域,转移到主讲“建军”的焦点上来。《特赦1959》讲站起来的新中国故事,在“功德林”内外,把战犯的思想改造故事与北京的城市建设故事糅合在一起。《国家孩子》在开掘民族团结的故事中,将“大上海”与“大草原”融为一体。而《都是一家人》把原本分塑的兄弟民族形象,聚合成集束的群像,又将他们从边疆地区转到经济特区来。
2019年百日展播剧有创新,也有启示。献礼剧是创作者需要用心、用情、用功的分内事,而非潦草应付的差事;献礼必然要讲政治,但献礼剧天然地要讲好故事;献礼剧当然要讲好行进的往事,但更需要讲好前进的时事。献礼剧创作如火如荼是好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创作献礼剧精品更是本事。
戴 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2019年电视剧市场是减量提质的一年,在创作上守正创新,纵横展现时代图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如《外交风云》等,在表现内容上填补了艺术空白,宏大与细腻并重,呈现出鲜明的史诗品格与艺术追求;领袖与先烈传记剧如《可爱的中国》等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就,人物塑造十分鲜活、感人肺腑。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内容上从小切口反映大时代,收获丰厚。其中,行业剧颇为亮眼,《在远方》《奔腾年代》展现了中国在世界居于领先的行业故事,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带有鲜明中国特色、凝聚中国精神的中国故事。年代剧以《老酒馆》为代表,在表现普通人的骨气、志气、民族节气等思想性上饶有新意,在叙事结构与人物群像塑造方面都有明显的突破与创新。革命历史题材剧以谍战剧为主,出现了《光荣时代》这类融合刑侦与谍战两种强情节元素的题材类型,更加具有戏剧张力。
回顾我所观看的部分百日展播剧,其中不少典型人物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外交风云》中的周恩来、黄镇大使,《可爱的中国》中的方志敏,《在远方》中的姚远、路晓鸥,《奔腾年代》中的常汉卿、金灿烂,《老酒馆》中的陈怀海、谷三妹,《光荣时代》中的郑朝阳、郑朝山等。这批展播剧的成功启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现阶段某些作品还不够“现实”,情节缺乏生活基础和必要铺垫,表现有隔膜和生硬之感,人物形象和语言有的还缺乏特殊年代的气质。创作者需要进一步开掘生活、提炼生活,更加深入生活的富矿,表现其熟悉的生活、心灵感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