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勇于思考的多产作家

——评《我们曾经这样走过——欧阳逸冰戏剧评论及剧作选》

□钟艺兵

欧阳逸冰是我国当代成就卓著的儿童戏剧作家,同时又是戏剧评论家和动画艺术家。新时期以来,他已有21部戏剧作品先后上演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国话前身之一)、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辽宁儿童艺术剧院等12家剧院团。其中,《会粘知了的老师》《闪烁吧,繁星》《和月亮交谈的六个晚上》《我的童年在黑土地》《长城有个黑小子》《红蜻蜓》《这里将是别墅》《享受艰难》以及话剧《周君恩来》《我认识的鬼子兵》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

我认识逸冰同志的剧作,远比认识他本人早。1998年至2003年,《享受艰难》先后由上海的中福会儿艺和中国儿艺公演。其中,仅中国儿艺一家就上演了161场。那时,我很少看儿童剧。可是“享受艰难”这四个字,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一个多么新鲜而又可贵的命题。这位编剧真是与众不同。一打听才知道,此人就是中国儿艺的新任院长。至今,我虽然没有看过这个戏的演出,但我仔细阅读过这个戏的剧本。我认为,这在逸冰同志的儿童剧中,是一个代表作。后来,我看的儿童剧多了,经常参加研讨会,才有缘认识了逸冰同志,并逐渐成为熟识的朋友。回想起来,这些年与他的交往主要是在研讨会上。每当开会,有他出席,总会带来一片活跃的气氛。他是公认的“演说家”,从来都是即兴发言而又条理清晰,绘声绘色,褒贬得当,新意频出。

逸冰同志不止写儿童剧、话剧,60集电视剧《东周列国》(3人合写)、26集电视剧《爸爸妈妈是老外》、大型动画片《小卓玛》(独自编剧)、《小鲤鱼历险记》(总编剧)以及歌剧《护花神》、音乐剧《香格里拉》等剧作,均是出自他的笔下。至于艺术评论文章,凡是话剧、儿童剧、戏曲、歌剧、音乐剧、舞剧、舞蹈、滑稽戏以及导、表演艺术,他均有所涉猎。总之,逸冰同志是一位关注现实,瞩目未来,勇于思考,不断创新的多产作家。

此前,逸冰同志曾出过两本书。一本是1994年由现代出版社出版的《欧阳逸冰剧作选》,收入7部剧本及两篇论文;另一本是2012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欧阳逸冰艺术评论集:戏剧与动画》,收入文艺评论48篇。这次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我们曾经这样走过——欧阳逸冰戏剧评论及剧作选》,共收入戏剧评论70余篇,剧本5部。这是他艺术创作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关于这本书,我只说几点突出的印象。在《我们曾经这样走过——谈话剧〈红旗渠〉》一文中,逸冰同志面对这部赞美产生于“三面红旗”时期的红旗渠水利工程的剧作,并没有因为时代背景而将其贬损,恰恰相反,却勇敢地赞扬了它“凝聚的是人民的愿望和人民的拼死的奋斗”。理由很简单:此渠未建之前,当地老百姓一生只洗三回脸:出生、结婚、死亡。这是何等悲苦而又无奈的生存环境。因此,才有了这一伟大工程,55万人自带工具和干粮,拉着大车,推着小车上工地;用时10年,削平山头1250个,架设渡槽152座,凿通隧道211条,挖砌土石1515万方,建成渠长70.6公里,重伤256人,牺牲189人。真可谓为子孙万代造福,惊天地,泣鬼神!尽管是60年前的往事,尽管还有不同的评价和争论,但是剧作家有自己的判断,就敢于将它入戏。为此,逸冰同志认为这部话剧“思辨审慎,雕凿犀利”,并得出了一个结论:“杰出的剧作家、艺术家必须具有思想家的目光。”在剧评《向中国戏曲美学的一次致敬之举——看话剧〈徽商传奇〉》中,逸冰同志评的是话剧,重点阐释的却是这部话剧向中国戏曲学习的经验。这不是一句空话,他对这戏评得很细,很有见地,认为,“‘船’成了全剧意境之‘象’。”在表现男女主角的爱情时,既是话剧的表演,又是戏曲生、旦演员的表演,并运用歌队民谣伴唱:“两片磨儿天生就,分不出彼此薄与厚……”这种借鉴戏曲手法的强化与烘托,是应该予以肯定的。还有一篇《李宝群现实主义戏剧创作中的三个台阶》,是逸冰同志长期跟踪研究李宝群话剧创作实践的成果。他将话剧《父亲》《矸子山的男人女人》《长夜》比喻为李宝群创作的“三个跃升台阶”。在一一剖析三个戏的共同优长和个别遗憾之后,明确地认为“《长夜》是李宝群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制高点”。这种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学术切磋,是相当动人的。

该书收入了5个剧本,其中,儿童剧《那山有片粉色的云》让我们看到了黔西北山区一群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贫穷、闭塞、孤独、失爱,终年见不到父母,加之不法者乘虚而入,设置陷阱……剧作的追求很明显,是要把一片片“粉色的云”——人间大爱,引向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读这个剧本,我格外地激动,因为它让我想起三年前,我曾踏上过那片寂寞的土地,在已经谢了花的“三百里杜鹃”树丛里,也曾见过那些忽闪着大眼睛的放羊的孩子……

为什么逸冰同志能够写出这么多反映当前现实生活的优秀儿童剧?我认为他有很多优势。一是他心中有大爱。他之所以痴迷于儿童戏剧创作,是因为他爱儿童,在他们身上,发现了许多人类情感中最纯洁最美好的东西;他已77岁,依然自费深入到贵州山地,爬坡下谷,访问一个个散居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家长倾心交谈。二是他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熟知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思维方式,写来得心应手。三是他在剧院担任编剧25年,其中,最后5年担任中国儿艺院长,深谙儿童戏剧创作的规律、儿童剧导表演艺术的特征、剧目生产的流程,以及种种可能出现的偏差。四是勤奋,读书多,勤于思考,研究问题不怕吃苦,乐于寻找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方式。五是他在创作与评论间“两面作战”,懂得创作的底里,评论别人的作品便不会粗暴,也较少隔靴搔痒;而评论他人的作品多了,眼界开阔了,更有益于自己的创作。

值得关注的是,逸冰同志近些年来,侧重于戏剧评论,其辨析、思维、表达、视角、引证……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赞赏。我们期待他在戏剧评论领域有更多的建树。但是,就我个人而言,仍盼望他能继续发挥优势,多写一些儿童剧。

2019-12-23 □钟艺兵 ——评《我们曾经这样走过——欧阳逸冰戏剧评论及剧作选》 1 1 文艺报 content52775.html 1 勇于思考的多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