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艺术评论

影评人推出十大优秀国产片

专家热议2019中国电影

□本报记者 许 莹

在中国电影揭开2020年新的篇章之际,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的“2019中国电影回顾座谈会”在京举行。电影《流浪地球》《少年的你》《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和我的祖国》《地久天长》《中国机长》《南方车站的聚会》《撞死了一只羊》《攀登者》《红花绿叶》入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2019十大国产影片。座谈会上,专家们对2019年中国电影整体表现做了深入分析和多方位回顾,肯定了中国电影所取得的成绩,也不回避行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谈到,中国电影正在从产业的黄金十年走向创作的黄金十年,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但也应该看到,电影观影人次的增长没有“跑赢”票房的增长,票房的增长没有“跑赢”银幕的增长,单银幕效益下降态势依旧在延续,三线以下城市电影院经营困难的情况十分突出,一些项目的投融资出现断档,中国电影正在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结构性调整阶段。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章柏青特别提到了唱响主旋律影片与青春片的变化。唱响主旋律影片在电影美学层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改变了过去观众对同类电影的刻板印象。青春片更是走出青春回忆的狭小囹圄,一改过去青春片浅薄化的表达。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认为,中国电影如何表现甚至照亮传统文化的意义重大。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恰恰得益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它带来以下四方面启示:首先是在创作观念上,我们应当对传统有正确的认知,传统不仅仅属于过去,更属于当下和未来;其次是在表现方式上,应实现电影语言的创新表达,更多贴近年轻一代观众;再次是在产业层面,应有效唤起文化传统和文化理想,而非让金钱市场决定电影发展的根本方向;最后在国际视野方面,中国电影主体性的确认离不开对传统文化重视的加强。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谈到,现实主义要更多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就迎合了年轻观众心底的呼声。情感需求的满足同样适用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宏大主题的表达,《我和我的祖国》超30亿票房得益于全民记忆迎头相撞的理念。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谈到,当下主流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出现了跨越二元对立、打造共同体的审美倾向,他们既喜欢非现实主义的科幻片《流浪地球》,又喜欢现实主义的《少年的你》。对《我和我的祖国》,他们既融入民族集体爱国主义的宏大叙事,又共情于宏大叙事下的个人情感表达;对《哪吒之魔童降世》,他们既喜欢主人公不信命、不由天的现代个性,又被该片父慈子孝的传统文化伦理所感动。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从2019年整个中国电影的创作看到了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积极迹象,这种迹象首先体现在创作者心态更加沉稳,勇于花时间和精力沉下心来打造高质量的作品;其次体现在一年四个季度票房分布的均衡,基本每一档期都有闪光作品出现;最后体现在各个类型片的全面突破。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认为,以《流浪地球》《中国机长》《攀登者》等为代表的中国式大片的集中爆发,与时代、社会相呼应。青年电影人更是出手不凡,《哪吒之魔童降世》与《流浪地球》两部电影皆出自“80后”导演之手,《少年的你》中,“90后”演员周冬雨与“00后”演员易烊千玺更是剥去流量明星的标签,凭借优异的演技得到了观众的喜爱。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重点谈到2019年中国电影本土创作的成熟,其内聚力得到了有力提升。这种提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本土创作者的内聚力,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为代表,摄制组在多个环节集合老中青三代,使该片成为成熟创作者内聚力的象征性符号;二是表现为对本土文化思考的日益理性和成熟,尤其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积淀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理性的判断和思考。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特别说到青春片在这一年中表现亮眼。《少年的你》打破了以往青春片惯有的怀旧思维方式,而对原生家庭以及社会存在做深度思考。此外,2019年中国电影人补上了过往科幻大片制作的短板,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代表的动画片更走出低幼化的囹圄,这是今年的新变化和新气象。

《中国电影报》总编辑皇甫宜川用“艺术勇气”和“艺术能力”两个关键词对2019年中国电影进行概括梳理。一方面中国电影人对现实的关注体现了艺术勇气,另一方面他们对电影艺术规律的尊重彰显了艺术能力。主题折射现实,英雄来自大众,叙述回归类型等特点在今年十分突出。此外,中小成本艺术片创作者愈发自信,《地久天长》《红花绿叶》等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片气质。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发现,2019年大型电影国企和民企的制片能力没有衰减,都有现象级的作品推出。过去资本引导艺术,如今艺术引导资本,关注电影文化建设和优秀作品的资本更加稳健强劲。赵卫防预测,2020年回归现实的创作手法还将继续延续。此外,主流大片如何在保持现有美学品格的基础上继续发力创新,也将是电影批评工作者对2020年电影创作所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认为,2019年实现了主流大片与主流观众的双主流握手,这一良好现象的出现首先得益于我国的体制优势,2019年的主流大片集全国电影人之力,在电影界真正实现了将体制优势转化成效能;其次得益于主流价值观与影片类型元素、观众情感共鸣、现代电影工业体系的有机融合。此外,以《古田军号》《周恩来回延安》等为代表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艺术化呈现也有所提升。高小立还谈到,2019年青年导演频频发力,其目光和艺术想象都得到了极大扩展。2019年没有出现口碑与票房倒挂的现象,电影观众审美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

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对2019年电影界发生的“开门”和“破圈”现象进行论述。他谈到,2019年中国电影行业中,有很多制作公司、团队在技术方面都在“开门”,比如华夏的高帧电影放映系统。还有一个词语是“破圈”,今年很多影片之所以能成为爆款,不是影片的艺术质量有多高,相反是突破了电影的小圈子,在社会的大圈子里得到更多的共情。

CCTV6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总编辑宋子文注意到,现在的电影观众不追求大导演大明星,而是更加关注影片的质量。观众没有表现出对观影的冷淡,而是表现出选择的冷静。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胡建礼认为,纵观商业类型片全貌,今年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此外好莱坞大片对国内观众的吸引力持续下降,我国电影业坚持文化自信的成果日益得到彰显。胡建礼谈到,2019年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表现还不尽如人意,此外文艺片国外参展获奖也远不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收获丰硕,接下来中国电影还应在以上两方面进行突围。

2020-01-17 □本报记者 许 莹 影评人推出十大优秀国产片 1 1 文艺报 content53093.html 1 专家热议2019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