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新作品

红红火火过大年

□王 彬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祭灶。

祭灶就是祭祀灶王爷,送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灶王爷是一家之主,一家人的饮食善恶由其主管与监督。在灶王爷的画像中,左右站立两个童子,一位捧罐曰“恶罐”,一位捧瓶曰“善瓶”。恶行纳入恶罐,善行纳入善瓶,二十三这天灶王爷向玉帝汇报时,这家人如果恶行多于善行,则将善行倒入恶罐,以全恶奏之,反之亦然。此外还有“日历司”与“监司”各一名,前者记载这家人用粮多寡,有无奢靡浪费,后者则监督这家人财富来源是否正当。在灶王爷的香案前面还放有一个聚宝盆,左面画一条犬,右面画一只鸡。由于鸡犬可以啄食散落的粮食,可以为主人消灾,因此在灶王爷的画像上少不了这样两种动物。这样的画像称“金灶”,是对灶王爷复杂级别的描绘,还有一种简单粗糙的“烧灶”,不过画一个灶王爷坐像,多者加上灶王爷夫人,所谓灶王奶奶而已。前者称单座,后者称双座,贴在灶台东面或者北侧墙上。

由于上述原因,居家者对灶王爷不敢轻忽怠慢,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词》中有这样四句:“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祭灶只允许男人参加,女人是要回避的,有烂熟猪头、鲜美之鱼、可口美食还有令人陶醉的香醇老酒,灶王爷醉饱之后朝天言事自然要为主人说好话。当然,穷文人也会有另外做法,早年坎坷的吕蒙正在《祭灶诗》中写道: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只有清汤一碗和小诗一篇,世道混乱而文章寒贱,换不来丰厚的食品,怪不得我,您就如实汇报给玉帝吧!当然,也有相反的做法,《松风阁诗钞》收录了这样一首诗:“焚灶马,送紫官,辛甘臭辣君末言,但言小人尘生釜,突无烟,上乞天公怜,锡纯嘏,燔熊豢豹充庖厨,黑豆年年饲君马。”紫官,是封建时代最高等级的文官,灶王爷在神仙系列中卑微如尘,这里却称其为紫官,则显系腴辞。釜是烧饭的锅,突是烟囱,锅里积满尘土,烟囱不冒烟,可见居家贫穷。诗人恳求灶君把他家的窘况禀报玉帝,予以垂怜也就是“锡纯嘏”,在今后的釜中不仅炖熊掌还要炖豹子肉。如果是这样,我则每年用黑豆饲养你的马。马是吃草的,黑豆对马而言是精饲料,不是厚待灶王爷而是许诺他的马,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在旧京,祭灶在入更以后,相当现在的晚7时到9时之间。祭灶之前要把炉火烧旺,摆上关东糖(麦芽糖)、糖瓜(中空的瓜形麦芽糖)与南糖,此外还要摆上一碗清水与一碟黑豆,这自然是奉献给灶王爷坐骑的。当然,如果居家富庶可以摆上更多祭品。祭祀时要点燃俗称“小双包”的小红蜡烛(用羊油制造,专用祭祀),把黄钱、千张与纸叠的金银锞子压在烛台下面,由男性家长主持,如果家中无男子,或迎邻里代焉。这就是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旧习,但是执行起来并不那么严格,只是男性先拜,女性随后而已。在蜡烛待尽之时,将灶王像揭下与千张等物置于钱粮盆(一种用生铁铸造的大盆)内而一同焚化,同时燃放鞭炮。祭灶之后将关东糖剁碎,把一小块投入炉子里,算是粘住灶王爷的嘴,请他上天言好事去吧!剩下的则由家人主要是小朋友分食,也就是“散福”。陆游有一首诗的题目是《祭灶与邻曲散福》,吟哦祭灶之后,把邻居请来一起分食祭祀之后的福品,“瓦盆酌满不羞贫”,相对只有糖瓜之类,陆游的祭品要丰富许多,虽然酒器简陋,却至少有酒可喝。明年是否还有酒可喝呢?“刍豆才陈爆竹飞,家家庭院弄辉辉;灶王一望攒眉去,又比昨秋糖更稀。”不但无酒,甚至关东糖的甜味也比去年淡薄,这就难免让灶王爷皱眉了。

祭灶之后,年的节奏加快,进入倒计时了,人们开始置办年货,而这时四郊的农民也挑着干燥的芝麻秸与青色的松柏枝进城叫卖,以供“踩岁”。在除夕正午之前,家人要将松柏枝挂在窗边和门框上,在庭院里铺上芝麻秸,从屋门到甬路,再到大门洞,人们走在芝麻秸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从除夕到正月初一把芝麻踩碎了,碎与岁谐音称为踩岁,踩住不放,取“守岁”之意。又谓“岁”与“祟”谐音,取祛除邪祟之意。还有一种阐释,除夕是祖先回家的时间,也是神佛下界的日子,因此要打开街门,撒芝麻秸是为了防止宵小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红楼梦》有一章描述贾府祭祀祖先的场景,为了迎接祖先回家,这一天贾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廷、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把中路上所有正门统统打开,逝去的亲人只能在夜色浓重时回家,因此在甬路两侧要点燃朱红色的“大高照灯”,如同“两条金龙一般”。在明代,无论是禁中府邸还是市井小民,除夕之夜都要把松柏枝加上干柴,用刘侗的表述是“燎院中,曰烧松盆,熰岁也。”松柏在冬季也是绿色的,含有大量水分,因此要加上干柴,但是又不能让它猛烈燃烧,而是放在火盆里使其缓慢烧灼,也就是“熰”,从而冒出氤氲纡徐的烟雾。“帝城团鼓迎年急,邻院松盆熰岁明”,便是其时景象的写真。松柏是辟邪之物,燃烧时会释放一种特殊香味,这个仪式在许多地方依旧保持,并且同样谓之“熰岁”。而且不仅是汉地,藏族地区也是如此,只是称呼不同。藏历的大年初一,藏民早起首事便是将松柏枝焚起,冒出烟雾祭祀天地诸神,之后再续添松枝、柏枝、酒浆等物,这个仪式称为“煨桑”。

除夕之夜,祭祀祖先是隆重的仪式,寄托对先人的绵绵怀念,而在此前是安福,所谓安福就是祭祀神佛。安福之后是祭祖,神先鬼后,祭祖之后便是家宴了。在北京,家宴的主食以水饺为主打,而寓京的南省人士则以“一品锅”当家。一品锅属于火锅类,相传由明代高官毕锵的“一品诰命夫人”余氏所创。制作“一品锅”时先在锅底铺上干笋、萝卜丝、干豆角之类,称“垫锅”,之后在第二层铺上腊肉(切成片),第三层铺上白豆腐或者油豆腐,第四层铺上鱼丸或者肉圆,第五层盖上粉丝杂以菜蔬,最后用汤勺把高汤从高向底,层层不停浇灌,渗透各层后,以文火煨熟即可。除夕的家宴也称团圆饭,合家围坐一桌,其乐融融。这时所有灯烛,室内与室外的都要点燃,而在京郊,仓房、牛棚、猪圈也要点上,以取红红火火过大年之意。

家宴之后是“守岁”,明人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写道:“宛俗除夕,聚坐达旦,有古惜阴之意”。宛是宛平县,明清时代,以鼓楼为界,西侧是宛平县,东侧是大兴县。守岁有多种含义,长者守岁是辞旧,有珍惜流年之意,而年轻人守岁则是祝祷父母大寿。

守岁之后是接神。接神一般在子时(24时)之后。这时已是新春第一天,大年初一凌晨元旦了。接神时,家人不齐应该等待,待人齐后接神。这是就一般人家而言,倘若是王公府邸则应该在寅正(凌晨4时)之后。民间接神,简单的做法是在“百份”前面供奉三碗饺子,饺子是素馅,每碗5个。什么是“百份”呢?简言之,就是绘有主要神佛的画像。接佛的本质是接福,接受神佛赐与家人的祝福。接神时由辈分最高者主持,根据《宪书》在元旦时各神佛所在的方位,诸如喜神、福神、禄神、财神,等等,依次举香叩首,之后将“百份”杂以芝麻秸、松柏枝等放在钱粮盆里焚化,这时鞭炮齐鸣煞是热闹。接佛时有一个重要的神千万不要忘记,那就是灶王爷,所谓请回来,就是把一张新的灶王像贴在灶台上方的墙上。从腊月二十三到新年初一,整整8天,灶王爷在万里之遥的星空之外不闻不问,让人们可以尽情吃喝,现在一家之主回来了,吃什么,喝什么,应该有所收敛了。而这时已是“新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老人家要给小朋友压岁钱,而小朋友则给老人家叩首,互致问候,说些让自己也让他人高兴的吉祥话,这就是“贺春”俗称拜年,在喜气洋洋的团拜与融融暖意的祝福声中迎接新禧。

2020-01-20 □王 彬 1 1 文艺报 content53130.html 1 红红火火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