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少儿文艺

纯真的年代 纯真的童心

——评安若水《煤城里奔跑的童年》 □赵妙晴

安若水的长篇小说《煤城里奔跑的童年》,最大的魅力是纯真,不仅有纯真的年代、纯真的人际关系,还有作家的一颗纯真的童心。

小说语言非常清新纯朴,文字极其干净,尽管写得很细腻,却没有赘述、复杂的语法和句式,就像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少女,带着花朵的气味,伶牙俐齿地讲述着一个童话般的梦境。小说的人物刻画也非常高明,读者不知不觉地就被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引领,人物的形象也逐渐活灵活现。至于人物性格、特点之类的刻画,更是信手拈来、落笔到位。

很多儿童文学作家,常常没能做到让人物天衣无缝地嵌入故事中,总是有着明显的“创作痕迹”。在《煤城里奔跑的童年》中,人物的出现基本能做到顺理成章,不需要刻意的铺垫和说明,故事背景中已为人物的出现埋好了伏笔。作者可以用较少的笔墨,洒脱地把人物刻画得恰到好处。由此,整个小说几乎没有“创作痕迹”,叙述者像一个高超的催眠师,让人不知不觉中沉入她所营造的梦境。

故事从1972年秋天“我”作为一个适龄儿童入学的事情说起,开篇没有过多的陈述和铺垫,展现出一个六七岁孩子对于上学的憧憬:背着小书包、拿着小板凳、走在上学路上,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这是我们人人都有的经验,我们看着小主人公,就像看着自己童年的旧照片,忍俊不禁地会心一笑。

在《引子》里,作者简单交代了故事场景,是她童年时代生活的煤矿棚户区,满载童年回忆的棚户区如今要拆迁了,“过去的生活场景将不复存在”。安若水用极具镜头感的几个短短段落,既勾勒出一幅“有故事”的棚户区残景,又为后面整本书的情绪定下了一个明亮、忧伤又幸福的调子。只要深入阅读作者的文字,就会被情绪所感染,而随着她淡淡的声调,继续走向回忆深处。流畅的阅读体验除了得益于文字本身的凝练,还在于作者恰当地把握了叙事的情绪和节奏。

1972年,在一些条件不够好的小学校,低年级的学生需要从家里带小板凳去学校自用,那个时代出生的好多人,想必都有这样的记忆。所以上学用的小板凳,几乎就是孩子“身份”的象征。住在煤矿棚户区狭窄的屋子里、在家里五个孩子中排行最末的小姑娘安格,在入学的前夜非常宝贝自己的小板凳,既没有办法和二姐争屋里的地方,又觉得院子里“放哪儿都舍不得,觉得哪里都不干净”,最后只好把擦得干干净净的板凳倒扣在咸菜坛子上。

简简单单的两三百字把一个多子女家庭孩子的处境与心思刻画得细腻而周密,我们的童年不是也曾有过相似的心思吗?安格的小板凳虽然只能倒扣在咸菜坛子上,但读者一点都不会为她难过,因为她的家庭虽然不够富裕,居室很狭窄,但是父母和兄弟姐妹们都乐观上进、相亲相爱。当我们讲述一个人的处境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的判断告诉读者,但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判断强加于读者,她只是在慢慢地讲那过去的事情,把判断的权利和想象的空间都留给了读者。

《煤城里奔跑的童年》这本书,写得朴素、节俭、入味,读起来令人不知不觉地沉溺其中、意犹未尽。看到书中出现的上学的小板凳、下乡支农、学雷锋做好事求表扬信、积肥交任务、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儿童团、曾经时尚的纱巾、男孩子的冰猴儿陀螺、女孩子用发卡卷刘海等历史细节,仿佛重新回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空场域中。读者可以随着作者的文字穿越到40年前那个明净、温暖、幸福而又带着些许清苦的年代。那些似曾相识的笑脸、小把戏、泪水和背影,像一个荡漾着的甜美的梦,令人沉浸其中,不想醒来。

此外,小说的结构非常严谨。时间限制在1972年至1976年间一群孩子念小学的阶段,故事主要场景就是煤矿棚户区,主要人物是5个性格和成长环境似而不同的小孩子,他们有各自的人生来由而相聚在棚户区:安格是个怀有梦想但生活在煤矿区的女孩,她总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因此非常爱读书。叶波则是从大城市青岛“流落”到偏僻的营城煤矿,由此,身上带着外面世界的气息,这种气息深深地吸引着安格。小霞有个患绝症的哥哥,全家为能延长哥哥的生命而节衣缩食。雨生有个脾气不好的后妈和几个爱打架的“后弟”,但却是有担当的男孩子。大鹏则处于父母动乱的家庭环境中,但也能专心致志于自己的手工爱好。三女两男5个孩子,来自5个家庭。 安若水在不着痕迹的叙述中,刻画出每个角色的性格走向。一个人的童年与家庭的联系是最紧密的,基本上来说,家庭是什么样,儿童的性格趋向就是什么样。所以作者可以从容地娓娓道来,书中没有多余的抒情和冗繁的评判,只有越挖越深的回忆。

儿童文学作者需要有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那一颗心中,永远饱含春风春雨。《煤城里奔跑的童年》既有非常专业的文学性,又有无比纯真的趣味性,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那纯真的年代,更能触摸那纯真的童心。

2020-03-13 ——评安若水《煤城里奔跑的童年》 □赵妙晴 1 1 文艺报 content53792.html 1 纯真的年代 纯真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