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以来,作为文学工作者,难以放下发现与书写的责任。2月20日到24日,中国作家网的9位记者决定从身边写起,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采访尽可能多的行业、地域,看看这些普通人在非常时期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将微小的个人汇入全民战疫的磅礴力量之中。 ——编 者
回家,还是不回家?是个问题
1995年出生的小孟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闻学在读生,2020年6月即将取得硕士学位。按照原计划,此时她应在北京某家媒体开始毕业实习,但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挡了她回国的脚步。
每日浏览新闻获取资讯,和9000多公里外的父母视频提醒他们做好防护,购买口罩和感冒药寄回国内……这些天来她分分秒秒心系国内。和小孟一样心情焦灼的留学生不在少数,大家总想着能一起做些什么。
“长辈们一开始坚持要过年聚会,觉得我在国外还不让他们吃年夜饭真是胡闹”,“没办法,必须要和他们反复沟通,告诉他们聚集的危险。”在小孟劝说下,家族取消了近20年来从未中断过的聚餐。爸妈也渐渐从之前的满不在乎变成出门前乖乖戴上口罩。
她最终决定回国完成毕业实习,在疫情中和家人站在一起。记者问她害怕吗,小孟说,只要做好科学防护就没什么值得害怕的,“就像澳洲燃烧了很长时间的大火终于熄灭,面对这场疫情,我们最终也会取得胜利”。
与留学生小孟不同,在上海上班的山西人小张因为疫情一直待在家里。他是某家通信公司的采购员,平时工作比较忙,除了采购,还兼职仓库管理员。1月18日,小张开车到湖北咸宁崇阳县白霓镇,陪几天前回去的爱人和女儿过年。1月24日上午10时,咸宁市采取交通管制,市区所有公交线路、客运班线等暂停运营,小张所在的白霓镇也实施了“封锁”。除夕夜当晚,他和远在山西老家的父母视频通话“云过年”。
1月27日是正月初三,在小张老家,正是出门的日子,他本打算开车回上海上班,“但没想到会拖这么久。”——直到2月19日,小张还在家。“刚开始会有一些焦虑和压抑,渐渐就好了。”他开始在网上远程办公,打电话联系厂商,制作采购单。因为采购种类多、数量大,又无法亲临现场,再加上特殊时期部分厂商不营业,要打很多电话反复确认。合同不能签,因为公章在单位;远程不能做账,只能先买先发货,后面再补流程单。小张说,这种情况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事情有它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办公之余,他有更多的时间陪爱人和女儿,还能看看书充充电。
25岁的琪琪近期最大的心愿就是“好好在家待几天”。琪琪是唐山市路南区某街道办事处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参加工作3年多,日常负责民政方面的事务。春节期间,为了引导辖区居民做好居家隔离、排查、登记等,她大年初二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她负责的是个老社区,出口多,为了便于管理,只留一个供居民出入,由8名工作人员轮流值班,两人一组,四班倒。记者采访琪琪时是下午两点多,她正在睡觉,稍后,她要去值下午4点到晚12点的班。下班后休息一天,再值0点到早8点的班,从初二开始持续至今。
分发并检查社区居民出入证、给进出人员查体温、用喇叭广播宣传劝导是疫情期间琪琪的日常工作。办事处管理比较严格,对出入次数有控制,每两天每户只能一人出去一次;如果居民家里有急事或特殊情况,要先跟社区报备,按照规定时间返回,并保持电话联系;如果有人感冒或者发烧,就打120带病人到医院检查,排除后可以回家休养。琪琪说,现在不入户,发烧病人和工作人员通过微信联系,每天视频测体温报数据;外地回京人员如果有证明,则在社区报备后自行居家隔离14天。她值班的社区大家都比较配合,但也有社区有居民不理解,发生过闹事和闯卡的情况。
值班的地方在小区门口临时设的一个小集装箱里,里面有床和电暖气。琪琪骑车上班,从家到值班点要20多分钟,每次值夜班妈妈都坚持要接送她。她上班带一个备用口罩,“一次性口罩戴一会儿里面就全是水了”。值班时在集装箱里吃饭,主要是方便面;值0点到8点班时可以稍微眯一会儿,“但基本睡不着”;上厕所去居委会,离得近。
这段工作经历令琪琪“印象深刻”,她不知道值班还要继续多久,但希望“赶紧恢复正常吧,好好在家待几天”。
“医生”的统一称谓下,是各自不同的艰辛
与出现在媒体镜头中身穿防护服、戴护目镜和N95防护口罩的医务人员形象不同,即使身处诊室和病房,李园园还是一身日常工作穿着,白大褂加普通医用防护口罩,她是一名“非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在口罩、防护服紧缺的当下,她所在的内蒙古人民医院对医用物资管控极其严格,所有医护每日实名制按需领取。
对此,李园园解释,“虽然诊疗环境有一定风险,但这个时候把急缺物资留给一线是发自内心的愿望,我们在后方,头脑和心理上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警惕,行动上重视起来,就有信心做好防护,保护患者和自身安全。”大年初二,她接到复工通知,几乎同时,医院对疫情作出迅速判断和响应,成立发热门诊志愿队并组织队伍随内蒙古自治区卫健委首批医疗队出征湖北。消息很快在工作群中得到积极响应,身边同事纷纷报名,李园园也不例外,在第一时间报了名。
考虑临床经验等因素,第一批奔赴湖北和值守发热门诊的医疗队均由重症医学科和呼吸科的医护人员组成,李园园所在科室是内分泌科,平时接诊的多是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暂时未被安排前往抗疫一线,但“主动请缨,随时待命”是她和身边同事遭遇疫情的第一反应。事实上,疫情发生以来,除日常看诊以外,全员接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感染控制及防护用品使用要点”培训已成为留守后方医护们的每日必修,一旦需要,每个人都做好了“上前线”的准备。
为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更安全地投入抗击疫情,医院电梯按键都粘贴覆盖了保鲜膜,便于更换整理,科室病房除了每天上下午紫外线消毒及病人走后的全面消杀,为了减少门诊就诊人数,减少老年患者的交叉感染可能,还临时采取了“必要时给病人开满一个月药量”的处置措施。当然,随之而来的是需要反复跟病人解释、告知注意事项,确保用药安全,一项项非常时期的非常安排增加了不少医护与病患沟通的工作,一处处院内环境细节的变化更提醒着医护们时刻保持清醒,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有时要根据每日门诊量临时调整排班,李园园赶去医院时孩子就交给家人照顾。忙碌一天后回到家,她和女儿聊天:“现在外面有厉害的病毒,妈妈和医院的小伙伴们正跟病毒战斗。”女儿很认真地回应她:“妈妈你要早点打败它,让医院里回不了家的妈妈早点回家,抱抱自己的孩子。”
2019年12月31日,阿伦从网上看到武汉出现第一例肺炎患者的消息,1月中旬得知疫情严重,“当时的反应是购买防护服、口罩等做好防护,在保证正常维修设备的前提下,注意自身安全。”与医护不同的是,阿伦虽然在医院工作,却不直接面对病人,他是一名医疗设备工程师,日常工作领域是维修各大医院放疗设备的医用直线加速器。协和医院、北医三院、肿瘤医院等是他经常出入的地方。
疫情发生后,阿伦和同事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进行检测与维修,行动难免困难,但这并未影响工作质量,大家反而更加用心和专注,“对很多重症病人来说,设备的正常运转意味着生命的延续。接受治疗一天,就是怀有希望的一天。”疫情期间维修频繁,人员短缺,他不是没有心理压力,在平谷的家不能回去,还需要自行隔离,“没去前线,但能够感受到医护的艰辛,大家都足不出户,他们却离开家站在防疫一线,向他们致敬。”
“我总想着,我这么年轻,自身免疫力强,就算真的感染了,应该也不会是重危症患者。”1996年出生的玉媛是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疫情期间,除了坚守门诊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她还需要在休息时间下乡随访外地返乡人群,给他们测体温。中心以4至5人为一组,分管所属街道辖区内的行政村。玉媛所在的团队管辖6个村子,面访到晚上九、十点钟是常有的事,偶尔也会轮值夜班。很多时候,她要深夜(值夜班的时候是早上)回到家才能吃上一口热饭。
和父母不接触,饭菜都是母亲做好放在门口的柜子上,等她走开玉媛再去取。有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工作起来安心多了。随访对象里有一个叔叔在交通集团工作,从成都拜年回来要隔离14天。玉媛给他测体温的时候,他说:“我的同事们都在一线,真的很想早点解除隔离,加入到他们当中。”每当这种时候,年轻的玉媛总觉得又多了一份战胜疫情的勇气和信心。
在家也得找点事做
疫情发生的农历新年,成都哈哈曲艺社负责人田海龙头一次不得不“宅”在家里。腊月二十四、二十五还在马不停蹄地带领团队应邀参加地方春晚演出,直到腊月二十八,大多数人早已返程归家,他们的班社才完成过去一年的“封箱”演出(指农历新年前的最后一次演出)。腊月二十九返家歇下,没料到自此再没出过门,这在他“逢节必忙”的记忆里是前所未有的。经年累月带领团队的他虽然早已习惯未雨绸缪,可突如其来的危急状况还是令他措手不及。
原定于正月初五举行的“开箱”演出(农历新年过后的第一次演出)无疑要推迟了,迟到什么日子,谁也不确定。新闻里反复播着全国范围内取消聚集性活动的消息,作为“当家人”,他头脑里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办?”曲艺小剧场收入主要源自票房,而疫情带来的影响不是短期就能结束的,很可能影响未来两到三个月,甚至持续更久,这对于他们来说影响巨大。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后,他稳下心神,着手联络协调接下来的事项,从“通知演出取消”到“处理退票”,一件件地做。
“现在所有人都身处疫情中,有切身感受和很强的共鸣,这是难得的创作机会。”在他看来,无论歌颂、评议,或说大事、或说小事,创作中有共鸣是难得的,于是向团队的伙伴们倡议“拿起笔来创作”。“闭关”至今,在他带动下,这伙年轻人先后写了十六七篇作品,其中以相声居多,也不乏金钱板(四川等地的一个曲艺曲种)等地方特色鲜明的作品。他们通过在家中录音,把作品制成音频发出来,“隔空”为听众送去抚慰和笑声。越是艰难的时刻,人们越能明白安定、平和与快乐的珍贵。
生活回到正轨尚需时日,除了鼓励创作以外,田海龙一方面着手为演员们寻求渡过难关的出路,另一方面考虑着以可能的形式复工。2月14日,哈哈曲艺社在“荔枝”做了一期演出直播,七八万人观看,在线观看人数峰值六千余人,收到打赏七八千元,虽然收入与日常演出存在差距,但在疫情好转之前不失为一种自救的办法。
由于曲艺演出讲究现场观感和互动,直播通常很难成为根植剧场的曲艺等艺术门类的主要演出形式。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考验中,田海龙和他的团队拿起手中的笔书写所见所闻所感、开启线上平台直播、录制有声书形式的相声……这些点滴的尝试和努力也为他们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战疫”经验。
在杭州市规划局工作的小野年前回到了四川资阳老家,当时疫情已经相当严重。整个假期他都在家里窝着,一边关注疫情变化,一边思考着年后复工的问题。随着疫情越发严峻,他推迟了回杭州的日期,在家过完元宵节。回到杭州,他按照单位的安排在家边隔离边办公。
“城市规划的专业性很强,其实挺适合居家办公。”谈起这段生活,他说,“居家办公对我们影响不大,惟一的问题是需要现场沟通,每周如果能见面沟通一两次就更好了,当然现在还不可能。”除了完成工作,他在家还看了一些之前因为工作忙没时间看的书和电影。自己的平安和充实建立在疫区工作者们的无私奉献之上,这让他心里既愧疚又感激。
对卡罗来说,疫情期间真的是无事可做——因为他是理发师。春节前夕是他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数十位顾客,有时甚至忙到后半夜,没有时间吃饭喝水。本想着过节可以歇一歇,没想到这一歇迄今依然没有复工的消息。他调侃,如果理发店一直不开业,恐怕会涌现出很多“杀马特”发型的人来。
2月初,卡罗曾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疫情期间美容美发店停止营业的抖音截图,下面写着“感觉要失业的样子!慌了!”原本年后回京的发展计划被彻底打乱,现在,他只希望能早点复工,毕竟还面临着生存的压力。
二月二,龙抬头。往年很多人都选择在这一天理发,图个吉利,而如今大家只能各自在家,等待复工那一天的到来。
有平静,有忧愁,更多的是期待
黎小禾应该是假期后最早一批复工的人。按照国务院要求统一延长3天假期后,大年初十她回到了工作岗位。黎小禾在某银行上班,“这么早复工,开始大家心里多少有点不安,但是单位在考勤制度和消毒防护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大家也就渐渐进入了状态”。
为了防止集聚,各个部门采取轮值制度,每天安排一个人在办公室处理紧急事务,其余成员居家办公。“办公楼里比较空,办业务的人少,大家基本是一人一个房间在工作。即使排队领餐,相互间也很有默契地间隔一两米。” 黎小禾说,食堂依旧提供早午餐,但不提供食用场地,而是打包发放。
黎小禾的工作内容包括金融风险监测等,“金融行业发布了许多举措,与其他行业一起共克时艰,如宽限受疫情影响企业的还款日期,给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医疗用品生产企业提供贷款等。还有一些跨国交易需要特事特办的,比如说在国外购买口罩等医疗用品,银行也提供了相应的优待举措。” 她对记者说。
由于人们大多待在家里,减少出行的同时也减少了消费,这对购物、餐饮、旅游、娱乐等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寒冬”,不少小型私人企业甚至中型连锁品牌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现金流断裂等现实问题。在一家国有大型购物中心管理岗位就职的郑先生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后两个月来,商场营业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近50%,“保守估计还会有降幅”。
疫情发生后,郑先生所在的购物中心从最初的照常上班转为实行轮值制,各楼层各部门分发消毒液、口罩、清洁工具,保证为百姓提供服务的同时,加强企业防疫管理。由于各厂商及导购人员多来自京外省市,返京时间登记、隔离情况汇总、突发事项上报等成为疫情期间的首要工作。郑先生每隔两天去单位值班,平时在家也没断了各种大小会议,“因工作需要建了几个微信群云办公,根据变化灵活调整规定,掌握企业销售与人员流动情况”。
由于网络传播的便捷,杨十一丝毫没有因为疫情减缓工作,他反倒要琢磨在教学上怎么广开门路吸引学生。作为北京一所高中的语文老师,从2月17日开始,他在网上给自己班的学生上课。他今年带高二,比高三情况好一些,但还是影响了原本的学习进度。根据北京市教委规定,远程教学期间不讲新课内容,主要以复习巩固和讲评寒假作业为主。原本这个学期要讲高二下学期的新内容,现在教学进度相当于推迟了半个月。不过杨十一还是很乐观,“巩固有巩固的好处,学生可以学得更扎实。”
远程教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确保在线率和学生集中程度,杨十一的学校使用的教学系统可以在后台查看在线情况和视频观看进度数据,孩子们挺自觉,杨十一觉得他们整体的状态还不错。远程教学的上课时长、课程节次都比常规相对减少,时长是平时课堂(40分钟)的一半。“主要担心看视频久了疲倦,影响学习效果。”杨十一说,“但根据作业情况的反馈,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接受度还不错,听不懂的地方可以回放,不明白的问题在线答疑。”
杨十一觉得远程授课互动的方式其实比传统面授更丰富,“平时在课堂,和学生互动涉及面小,一次只能点一个学生,而网络直播时全班同学可以同一时间参与讨论,还有不少平时比较害羞不爱发言的同学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里来。”
除了语文教学,杨十一还担任了班主任,他几乎每天在线,随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开学第一课会讲和每周的班会,他都给学生们讲到了这次疫情。虽然各行各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中国作家网记者王杨、杜佳、邓洁舲、虞婧、陈泽宇、李菁、李英俊、刘鹏波、周茉集体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