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推出的《拿摩一等》是一部值得一看、一说的文艺电影。但是,由于投放档期与影院的问题,该片没有被更多的电影观众看到,也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但笔者相信,在当代电影史上,该片会有一席之地。
《拿摩一等》创作缘起要追溯于导演阿年身边发生的故事。阿年一位朋友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百般无奈中,只能选择回到老家。阿年从中敏锐地察觉到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的生活窘境与心理困惑,因此就起意拍摄该片。该片的创作动因完全来自现实问题的触动,这种创作追求值得肯定。
该片讲述了肖声与真真两位爱侣在即将进入婚姻殿堂时,因为城市生活的压力而产生焦虑,在回归小镇生活后开始反思人生与婚姻爱情的故事。影片一开始就笼罩着一股令人感到压抑的气氛。这对年轻人决定结婚后,就开始拍婚纱照、挑婚纱,买房,买戒指,启动一系列结婚必经的程序。但是这对青年男女都是刚到上海打拼的外省人,要在上海买一套住房谈何容易。这时候,肖声又突遭老板辞退,买房的希望更加渺茫,他与真真商议买房暂缓,但真真不能理解。这时候的真真看重物质方面的富足,想要一套自己的房子,想要定制的婚纱,想要设计师设计的家具。肖声不堪重负,于是决定回老家新市散心。回到小镇上后,熟悉的环境、熟悉的朋友、关心自己的亲人,都让肖声暂缓一口气,但是,他依然找不到生活的重心,不敢面对家人,也不敢面对自己。命运的转折,是从他阴差阳错地帮出去旅游的母亲打理婚庆公司、临时客串起婚礼主持人的时候开始。筹办婚礼与做主持人,让他有机会接触一对又一对即将走入婚姻的恋人,了解他们的爱情故事,了解他们的心路历程,也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人生况味。
《拿摩一等》来自英语“Number One”的译音,在德清方言中有“潮、时尚、最好”的意思。片名暗寓:不论在哪里,都有最好的生活。
在肖声滞留在德清县新市这个水乡小镇期间,真真先后两次到来劝他回上海。第一次,她放弃了自己先前想要的一切——婚纱、家具、房子,一心想得到婚姻。这一次她失败了。第二次,她依然恳求肖声回去,但在小镇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周围的人和事让她觉得,虽然这个安谧的小镇没有她曾经渴望的大城市的一切,但人们同样可以幸福地生活,这种饮茶散步,看云卷云舒,看柚子悄然掉落的生活,亦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就是在这娓娓道来中,影片让观众领悟到:有些人激情四溢、热爱冒险,喜欢投入时代激流中去寻找自己的梦想;有些人性情恬淡,喜欢寄情一隅,不为俗世所扰,安心地做自己喜欢做、也更能发挥自己作用的事情,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两种生活没有高下之分。
更难得的是,这对本来感情已濒于破裂的青年正是在这个没有喧嚣的水乡小镇找到了婚姻的真谛:彼此之所以选择结婚,是因为爱情本身,而不是其他的附加物。这些恋人,既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也有发小、父母,特别是外公外婆。外公和外婆的婚姻生活就像一面镜子,让他们看到一段生死到老的婚姻是什么模样。外公执著于修好旧咖啡机,并一直惦记着去给外婆买新婚纱,就是他们爱的象征。
关于这两种生活方式,《拿摩一等》并没有简单地进行扬抑、褒贬,但该片在当代人对生活方式选择的迷茫中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另一种模样,并启迪人们:无论是工作、婚姻、居住地,还是所有的生活理念与方式,都应以适合自己作为选择的标准,那才是真正的“拿摩一等”。
《拿摩一等》是一部色彩唯美、富有诗意的影片。观众之所以有这样的审美体验,源于编导的精品意识及在电影语言、影像风格上的孜孜以求。该片注重画面与氛围的营造。剧组在素有“名山之胜,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美称的德清县新市镇、莫干山风景区取景,导演生于斯、长于斯,深谙当地的山川风物之美,因此,无论是小镇的民情风俗、市井气息还是山水之清丽,都令人赏心悦目,为电影赋予了温馨美好的气息。电影配乐也是一大亮点。音乐的旋律配合着故事发展而变化,时而忧郁、时而明朗、时而急促。在外公驾驶摩托车带外婆疾驰一段,切入的插曲恰到好处,触动观众心弦。影片采用的奇幻手法充满想象,让人回味。外公一直觉得年轻时没有给外婆一场婚礼,没让她穿上婚纱,是他一生的遗憾,于是他决定给外婆做一套婚纱、补办婚礼,但外婆还没来得及穿上婚纱就去世了。最后两人那场婚礼似真非真,如梦如幻,笑中含泪,令人感动。
从电影本体来说,文艺电影一般是指那些不以市场赢利为目的,而是关注社会、人性等人的深层思考,侧重文学性和艺术性,以电影艺术家独特的影像语言与风格拍摄的电影。商业电影则一般以追求最大票房为目标,用重复、模仿、复制的表现手法批量生产。从这个角度来看,《拿摩一等》是一部比较纯粹意义上的文艺电影。该片曾在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周上放映,并荣获“最受观众欢迎奖”。就中国的现状来说,文艺片的处境并不让人乐观,贾樟柯曾经坦陈:我接触过非常多的院线、影院的经理,其实他们很喜欢文艺片,但是大多数观众不接受,最后没有办法,只能是放那些容易接受的,这样一来,放文艺片的地方越来越少、观众也就随之越来越少,了解文艺片的机会自然也就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但笔者相信,通过电影的市场改革以及观众群体的逐渐培育,文艺电影一定会出现生机与转机,类似《拿摩一等》的电影也会拥有更多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