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特刊

她们——是母亲,是女儿,更是战士

迎风吐蕊 朵朵花开

□曾 散

采访支援方舱医院护士田芳芳(左)、谢宇雯(右)

采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护师李佳辰(右)

夜幕四合,武汉长江二桥上的霓虹灯渐次点亮,闪闪烁烁,明明暗暗,即使璀璨,却少了观众,显得冷冷清清,仿佛哪座山冈沟壑的野花,兀自绽放,顾影自怜。武汉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喧嚣都停滞了,被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病毒重重地踩下了刹车,匆忙急促而又危机四伏。

父母送女上战场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旋即打响,4万多白衣战士从四面八方星夜驰援,会师武汉。李佳辰就是那四万分之一,从北京逆行而来。我见到她的时候,她刚结束前一天的战斗任务,在驻地休整。穿上防护服,她就是冲锋陷阵的白衣战士,勇斗病魔,脱下铠甲战袍,她又变成了文静的邻家妹子。

在李佳辰的眼里,母亲是她的榜样,这次她带着母亲的祝福与牵挂而来。“得知你要去武汉前线的消息,一时间有些恍惚。思绪拉扯回17年前,我去非典前线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那时你刚刚9岁,也许你还不懂非典是什么、前线是什么。为了能给妈妈加油鼓劲儿,你用稚嫩的小手给妈妈弹奏了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那时的妈妈,身上肩负着医务人员的责任与使命,虽然义无反顾奔向前,但心里最牵挂、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年幼的你。”这是一位曾经的逆行者,一位母亲写给出征女儿的拳拳话语。

李佳辰说,2003年抗击非典的时候,自己还小,不能确切地理解什么是前线、什么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但在她心里,妈妈是个拯救生命的英雄。就像动画片里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超人。那时的她,不懂得奋斗在一线的辛苦和危险,只是骄傲地感到,她有一个超人妈妈。

从2月9日晚上9点开始,李佳辰也变身超人,驻守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带着妈妈的叮嘱,奋战在重症病房,她一个人要照顾五六名患者,输液、打针,负责他们的生活起居,帮助他们舒缓心理,每一样工作都尽心尽力,她经常会想到妈妈在信中提醒的“如何给病人传递温暖”。

对于重症患者来说,改善通气很重要,李佳辰要认真盯住每一位所负责的患者,除了帮他们减轻呼吸机带来的不适,还要及时拍背、吸痰。尽管每天都直面风险,可她觉得护佑生命就是她的职责所在。

病房里很多事都让李佳辰感动。有次上班,一个上着呼吸机的阿姨喃喃地好像在重复说着一句话,李佳辰以为阿姨哪里不舒服,就把她的面罩稍微扣开一点,让她一字一字慢慢说:“你们是救我命的,谢谢你!”阿姨重复的这句话,让李佳辰瞬间泪目。

她所在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疗队接诊的65名重症患者中,而今大部分康复出院。作为护理团队的一员,李佳辰说自己只是做了小小的贡献,但抗疫一线的历练却让她收获了大大的成长。

这是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一次生与死的较量,让26岁的李佳辰对生命有了更多一层理解,也让她真正体会到了白衣战士的使命与责任。

比李佳辰早10天,李宗育带着父亲的牵挂和叮嘱踏上了逆行之路。1月27日18:30,李宗育随队从南京南站出发,经停徐州,转乘坐卧铺,于28日早晨6:50抵达武昌站。

1992年出生的李宗育,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师。“我未婚,父母未老,无牵挂,有经验能胜任,我选择我无悔!”这是她请战的理由,简单而坚决。

李宗育的果敢源于家庭的耳濡目染。她父亲是一位退伍军人,军人的许多优良传统也在女儿身上传递,比如奉献,比如担当。临行前,父亲即兴赋诗一首《送吾儿赴武汉战役》。“风萧萧兮易水寒,不计安危赴国难,恨无子嗣承祖志,幸有爱女学木兰。”李宗育的父亲也深知,武汉人民更需要像女儿这样的白衣天使去守护健康。

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走进病房的李宗育,感觉自己俨然成为了像父亲一样的军人,只是在不同的战场。她的战场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重症二区,新冠肺炎病毒是她的敌人,她要竭尽所能,和战友、和患者并肩战斗。

2月17日晚,李宗育第一次上夜班,她跟战友一起为患者翻身、拍背、交流病情……交班结束,病房恢复了夜晚的寂静,但她的内心却起起伏伏,始终静不下来,时刻处于警醒状态。

那天晚上她看护的是一位72岁的爷爷,老人基础疾病多,病情危重。血透结束后,李宗育准备撤掉仪器,老人颤颤巍巍地举起手,指着旁边的板凳,示意她坐下休息。李宗育知道老人嘴里说不出话,但老人的眼神里满是慈爱。李宗育向老人点点头,缓缓坐下,轻轻拍着老人的肩膀,安慰他入睡。李宗育说,虽然很累,但内心却被老人的关怀填满。

那天下班已经是凌晨1点,李宗育接到父亲从南京打来的电话。父亲担心女儿走夜路害怕,特意看着时间等女儿下班。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哪个做父母的放心让女儿奔赴最危险的地方。但李佳辰、李宗育身为白衣战士,她们觉得救死扶伤是职责所在。她们表达过一个同样的观点,都觉得在武汉的这段时间,自己突然长大了。

最美的年华

春天是草木蓬勃生长的季节,年轻的生命也在这个春天里栉风沐雨、拔节成长。和李佳辰、李宗育年龄相仿,朱海秀同样正处在人生的最美年华,她却瞒着父母,来到战场。

朱海秀的黑眼圈让我印象最深刻,面对央视的镜头,她不敢跟父母道一声平安,怕控制不住自己情绪。“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没法做事。” 我见到她的时候,特意要查看她的黑眼圈是否消退,她哈哈大笑。“早就好了,那时刚来没多久,患者多,医护人员缺人手,上班的时候累,倒班导致经常睡不着,所以眼睛才像大熊猫了。”

朱海秀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ICU护士,1月24日除夕夜,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她作为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23名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北上武汉。

有着“90后”说走就走的洒脱,背地里也有着父母亲情的牵绊。她来自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欢笑中长大。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才会特别留心父母的感受,不想让家人担心。平时,朱海秀是恋家的孩子,每周要跟家里视频两三次。出征后,为了不暴露自己到了武汉,她几次狠心拒接家人视频,只说自己在工作。直到有天,母亲发来视频,说梦见她到了武汉,她突然没忍住,泪如雨下。向母亲“坦白”的时候,她看到父亲坐在后面抹眼泪,那是她第一次看见父亲哭。

这位惹哭了父亲,又惹哭了无数网友的朱海秀,在汉口医院隔离病房里却成了“笑声担当”。“发饭啦,发饭啦。爷爷,吃饭啦!叔叔、阿姨吃饭啦!”朱海秀值早班的时候,她总会特意用家乡河南话,在病区里欢快地招呼着。湖北比邻河南,语言上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候她也会学武汉话,那清脆的声音,总能让患者心情舒缓不少。

21床的患者朱海秀喊他为张叔,同许多疫区病人一样,容易焦虑、敏感、没有安全感。他有糖尿病,餐前要打胰岛素,总是执著地提醒每一个经过的护士,但又拒绝测血糖、体温,被催多了还会发脾气。每当张叔不听话的时候,就该朱海秀上场了。

她的绝招是装凶:“你要乖乖配合才能好得快,要是你不听话,我就跟你吵架,天天跟你吵。”朱海秀总是这样“吓唬”张叔。看到小姑娘一板一眼的样子,张叔就会淡定下来,连摆着手说不要跟她吵架,然后配合医嘱。

我问她年纪轻轻来到武汉,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她说,讲实话,其实我也怕啊!还没看过祖国的大好山河,还未实现带父母旅行的诺言,还未履行与朋友的约定。但作为党员,就该往前冲;作为医护人员,救护病人是我的职责。

在全国逆行湖北的4万多医疗队员中,很多人像朱海秀一样,瞒着父母,瞒着家人请战,甚至已经来到湖北,家里人仍然还蒙在鼓里。她们不害怕上前线,但她们怕残酷战斗所衍生的恐惧蔓延至亲人心中,她们独自承担,她们默默坚强。

李朵华申请援鄂也未跟父母商量,她跟很多援鄂人员的情况大同小异。武汉的疫情暴发之后,她密切关注形势的发展。2月5日那天,正上着班,医院发出通知选派援鄂人员,她毫不犹豫就报了名。李朵华是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护士,随湖南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来到湖北黄冈,小分队进驻麻城市人民医院。她说,医院10人参加援鄂医疗队,其中8个女同胞,5个“90后”。

“你才25岁,父母怎么会同意你到湖北来冒这个风险?”我问她。

“报名之后的很多天也没跟家里人讲,直到出发那刻,思前想后才打电话告诉他们,反正不管支持不支持,我都要勇往直前,就没给自己留退路。”李朵华说,我瞒着他们来支援湖北,父亲发了脾气,责怪我这么大的事都不跟家里商量,非常担心,我说我们是专业人士,讲了很多好话。

2月11日晚上11点,李朵华到达湖北麻城,父亲特意打来电话叮嘱,说看到新闻报道,湖南省委书记和省长都亲自到高铁站给她们送行,说明政府高度重视,会有充足的保障,那条新闻给父亲吃了定心丸。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这一天也是李朵华正式进入病房的日子。她早早起了床,早餐不敢吃太饱,更不敢喝水,口渴难耐就用棉签沾点水涂抹在嘴唇上。

即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那天的电闪雷鸣让李朵华心有余悸。去医院的路上,天气突变,雨越下越大,大家的紧张和焦虑也如地上的积水,越积越多,横冲直撞。

“等真正进入了工作状态,就没有时间去害怕了,因为刚来那段时间,患者比较多,实在是太忙了。”李朵华说,那天病房收治了一位90多岁的奶奶,老人家骨瘦如柴,吸着高频氧气都依然有些气促,看着老奶奶难受的样子,她内心顿时有些绞痛,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很沉重,压力也很大。

老人家基础疾病多,情况不容乐观,所以李朵华每次当班都对老奶奶多一份细心。有次老人家说想吃面包,李朵华想方设法第二天就给她带去了面包,一点一点喂给她吃。面包没吃多少,老人家抓着李朵华的手说,她想回家,能不能送她回家……

老人家煎熬着,医护人员努力着,十几天的时间被拉伸得异常漫长。老人离世的消息传来,李朵华眼泪汹涌而出。“没想到这么快,感觉自己在死神面前又显得这么无力,希望以后我们更加强大,能多在死神手里抢回几个人。”这件事淤积在李朵华心里,久久没有消散。

患者一个接着一个痊愈出院,这是李朵华最高兴的事,她说:“爱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得更快,我们坚信这场战‘疫’的全面胜利就在眼前,就像春天已经到来一样!”

3月8日,当地妇联给每一位医疗队女队员送来鲜花,这也是她们这段时间以来难得的轻松时刻。李朵华给我发来一张照片,她蹲坐地上,四周被鲜花围绕,花丛中的她也笑靥如花。

生命之舟的爱与温暖

如花的年纪,在这花开的季节,一个个靓丽的身影奔跑在各大医院走廊上,穿梭在病房里。为了患者早日康复,她们竭尽全力,用责任,守一道门,护一座城。

“没有一点才艺还不好意思进方舱医院。”谢宇雯说这话的时候,笑得很灿烂,眼睛眯成一条线。为了帮助患者缓和焦虑情绪,她使出了浑身解数,全力以赴。谢宇雯是第三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她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她们进驻的是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为这里的患者进行以中医为主的治疗。

方舱医院都是轻症患者,统一集中救治,人数众多,动辄几百人。消除患者的焦虑是医护人员的头等大事,除了服用药品,最主要的是缓解情绪,提振他们战胜病毒的信心,进而促使其自身免疫系统发挥最大作用。

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休舱的第二天,我在武汉东湖学院教育培训中心见到了谢宇雯,这是她们的大本营,驻扎着来自河南、湖南、江苏、陕西、天津五个省市的中医援鄂医疗队。

一米七多的身高是谢宇雯的显著特点,顶着两个发髻出现在我面前,朝气蓬勃,青春焕发。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是唯一采取纯中医药治疗的方舱医院。作为中医人,谢宇雯感到很自豪。除了服用中药汤剂,她们还将耳穴压豆、穴位贴敷、艾灸等中医特色治疗带进方舱医院。

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尤为重要.谢宇雯根据自身优势想了一个办法,率先在她看护的病区教授患者练习五禽戏。

谢宇雯说,方舱内的患者病情较轻,如何让大家的“住院”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考验着她们这些医护人员的“才艺”。五禽戏是华佗首创的传统养身功法,具有调节气血、促进抗病能力恢复的作用,谢宇雯平时多有练习,于是在方舱医院当起了教练。从最开始的几个人到后来每次都有五六十人参加,反响热烈。很快,五禽戏在其他病区迅速推广。再后来,八段锦、广场舞、健身操等健身方法陆续登场。

谢宇雯笔下的治愈系漫画,也成了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患者追捧的药方,一个个呆萌鲜活的人物,一行行俏皮可爱的文字,让很多人天天等着她更新作品。

2月13日,是谢宇雯24岁生日。她说:“这是我记忆中最特别的一次生日。”她忙碌在方舱医院,没有生日蛋糕,也没有家人的陪伴,但她收到了无数的祝福和鼓励,让这个身处异乡的“90后”姑娘倍感温馨。她把这个特殊的生日过成了方舱里的日常,平凡、琐碎,却又温暖,充满力量。

谢宇雯清晰记得有位护士姐妹在病人出院时讲过的话;“我们来武汉支援他们,他们也时时刻刻在温暖我们。武汉最美的不是樱花,是武汉人感恩的心。”她说,作为医护人员,病人的康复肯定是她们最大的动力,如果重新选择,她还是会毫不犹豫,申请出战!

田芳芳跟谢宇雯是战友也是老乡,同时进驻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她的爽朗笑声成为许多患者的一剂良药。大大咧咧的田芳芳是一名“90后”女生,性格开朗,善于活跃气氛,我见到她的时候,仿佛刮来一阵风,抑或是照射过来一道光,澄澈明亮。

“全家都是医护人员,父亲和哥哥是医生,母亲和嫂嫂是护士。”说到家人的态度,田芳芳很自豪,因为父亲当年就在一线抗击过非典,父母都很支持女儿的想法,只是嘱咐她要做好防护,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她们是第一批进舱医护人员,方舱医院的工作远比想象中的困难。田芳芳说,工作内容可能和平时在医院差不多,主要是一些基础护理、生活护理等,但因为身穿几层防护服,体力消耗大,出汗多,又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和能量,身体透支厉害。

第一天上夜班就让田芳芳吃了苦头,那天雨特别大,外面气温很低,但她被防护服捂着,全身冒汗。“外面下大雨,感觉防护服里下小雨。”冷热交替,导致她偏头痛复发,煎熬了好几天。

一点小病小痛从来就击不倒乐观的田芳芳,很快她就“满血复活”。田芳芳说,她们是第一批进驻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没有参考的经验,都是一边摸索一边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逐步运转顺畅,到后期各种压力就没那么大了,在医护人员的带动下,医护和患者之间、患者和患者之间互帮互助,相处得很融洽。

在这里,田芳芳还变身成为一位患者阿姨的“女儿”。田芳芳很感谢这段奇妙的缘分,她说,杨阿姨刚进方舱的时候非常焦虑,晚上经常一个人偷偷流泪,后来得知,阿姨的儿子也确诊新冠肺炎,她既担心自己,更担心儿子,心理压力大。于是,田芳芳用上了在医院学到的本领。她尝试着用“话疗”方法和阿姨沟通,给她做心理疏导,后来两人相互加了微信,每天和阿姨聊天成了田芳芳工作的一部分。

有天,田芳芳收到一条杨阿姨发来的微信:“谢谢你,我的女儿。”看到这几个字,田芳芳感触很深,她感受到了阿姨的信任,患者把自己当成了亲人。

其实每个人和每个人的距离并不遥远,只要你坦诚相待,发出你的光和热,那收获的也一定会是光和热,就像田芳芳和杨阿姨她们一样,她们之间的爱与温暖在这座生命之舟里流淌。3月2日,杨阿姨康复出院,“母女俩”的情缘继续通过微信延续着。

有一件事让田芳芳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她突然之间就成为了“网红”,主持人孟非还发微博亲自为她征婚,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就知道你也会问这个问题……”我刚开口,她就抢过了话头,接着一阵“魔性”的笑声从她的口罩里传出来。

田芳芳跟我还原当时的情况,工作间隙,为舒缓压力,她与同事在纸上写下疫情结束之后自己的心愿,她写下的“心愿”是:希望疫情结束,国家给我分配一个男朋友。“我同事是单身,写了差不多的内容,自己单身也跟风写了这么一句话。”田芳芳说,纯粹是为了调节气氛,苦中作乐,不知道怎么就传出去了。

说起征集男友这事儿,田芳芳小女生的气质有所显现,有些羞涩起来。“男朋友会有的,就像疫情会结束一样。”她对这两件事都很有信心。田芳芳说,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因为一场疾病让大家相聚在一起,也是这一段特殊的缘分,可能会让大家更加珍惜健康和生命。

是支援,也是反哺

徐意跟田芳芳比较,有一个共同点,也有一个较大区别。她们两位都是在大学期间入了党,我采访的时候,笑称她们为“年轻的老党员”,这是她们的共同点,但徐意的区别在于,她已经谈好对象,如果不是这次疫情,她就该领证结婚了。

27岁的徐意是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随浙江省医疗队来到湖北,在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徐意的未婚夫跟她同岁,是一名技术男,原本准备春节期间结婚,但是疫情暴发后,徐意就一直在医院前线工作,所有的事情都为抗击疫情让路,结婚也一样。医院征集援鄂医疗队员之后,她又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来支援湖北,徐意不仅是出于医者仁心的奉献精神,她还有另一层含义,因为她的医学护理知识是在这片土地上获得的,她想以己所得,反哺这里。位于荆州的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徐意的母校,她在这里度过了充实而美好的大学时光。学校团委的老师告诉我,徐意在校期间是校团委学生副书记,品学兼优,还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

徐意说,湖北于她有恩,她对这里很有感情,在这里她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疫情暴发后,徐意第一时间向武汉的同学了解情况。她做了一个决定,她要到湖北来,到前线来,要和同学们一起奋战。“我觉得我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很弱,但是如果我来了,就能够出一份力,算是回报这方土地。”这就是她的初衷。

在疫情的“风暴之眼”中,总有些坚定的身影令人动容,他们以星星之火,点燃人们生的希望,以负重前行,去守护人们的岁月静好。

“无论是像汶川地震那样的天灾,还是今天这样的疫情灾害,医护人员永远都会冲在一线,我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徐意说,即使没有来湖北,她也会是在浙江抗击疫情的一线,尽自己的一份力。

徐意有一个师姐叫王雪,早她一年毕业于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王雪是北方姑娘,现在是辽源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2月2日,大年初九,她随吉林省援鄂医疗队跨越几千公里,踏雪而来。

舍下家人,坚毅逆行。当被问起为什么坚决的选择来武汉时,王雪回答道:“因为在荆州上学,始终记得这片土地带给我的感动和温暖,湖北是我的第二故乡。”

跟徐意一样,王雪在湖北求学期间表现十分优秀,是湖北省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先进个人。这里教给了她受用一生的护理技能,也培养了她勇于承担的价值取向。她说,多年前带着不舍离开这里,如今这里“生病”了,这里需要她,她愿意用学到的一切,奋不顾身回到这片土地,竭尽全力。

2月6日上午,王雪随队正式进入战斗,战斗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疫情一线。王雪说,她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阵仗,难免有所恐慌,但她更明白,首先要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调整好状态,才能更好地去冲锋陷阵,况且还有那么多并肩作战的战友。穿上尿不湿,套上防护服,戴着两层口罩,几层鞋套,几层手套,虽然难以活动,但她们尽力向前,不敢有丝毫懈怠。

“表面上是我在护理他们,实际上是他们在洗涤我的心灵,是他们给我上了人生中特别的一课。”这是王雪的体会,她希望尽她所能让患者少受些苦痛,这也是她作为白衣战士存在的价值。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我想,应该是为了心中的那份执著。王雪告诉我,选择学医,也许不是她最初的心愿,但是她永远会记住钟南山讲的那句话:“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

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人生而平凡,却无时无刻都在缔造奇迹而不甘于平凡。决战来袭,逆风扬帆,她们一个个年轻的白衣战士不是不害怕,而是因为她们有自己想要保护的人和想要保护的国家。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3月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从除夕夜第一批医疗队到达武汉,到目前为止共有346支医疗队、4.26万医护人员抵达湖北,与当地医务人员并肩作战。在这4.26万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女性医护人员达2.8万名,占比超过百分之六十五,她们是妻子,是母亲,是女儿,更是战士。而这些巾帼英雄当中大部分又都是像李佳辰、李宗育、朱海秀、李朵华、谢宇雯、田芳芳、徐意、王雪一样年轻的“90后”新生力量,她们的事迹或许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但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的赤诚之心却灼灼其华、闪闪发光。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她们用稍显稚嫩的肩膀撑起了疫情灾区患者的整片天,她们朝气蓬勃,青春焕发,仿佛珞珈山上那一树树被风吹绽的早樱,在这个春寒料峭的季节,在荆楚大地上,迎风吐蕊,朵朵花开。

2020-04-03 □曾 散 她们——是母亲,是女儿,更是战士 1 1 文艺报 content54159.html 1 迎风吐蕊 朵朵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