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物化载体,回溯越久,越有传世的力量。国家艺术基金河北古村落美术创作活动,组织100多位画家走进太行山区的古村落,去浏览、考察、触摸和辨认,开掘后城市化时代的美术创作的富矿活泉。留住文化根脉,既明确为谁而美、为什么而美,又让有文化、有内涵、有特色的古村落“活”下来、“火”起来,以激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掌握艺术话语权。
探寻人文绘画的母题
乡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是一种历史文化档案,安放着中国人的“灵”与“根”。正如费孝通《乡土中国》所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此次画家们前往英谈、大梁江、吕家、暖泉、鸡鸣驿等太行山麓的古村镇,用乡愁和乡情来丰富绘画创作,探寻人文绘画的母题,同时展现出当代人文绘画的美学意境和精神价值所在。他们穿行于山野田埂间,寻找着多种多样的艺术实现方式,在传统的农耕社会营造祥和的生存氛围,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摄取营养。比如《故园大梁江》《岁月沧桑》《故园组画》《坝上人家》等作品,既是守护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统,倾注文化乡愁的浓厚情感,又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刻录着岁月的温度,印在画家心灵的深处。
在对古村落的回望与审视中,既有人性的思虑,也有社会意义的考量,从而唤醒人们心中最本质、最温暖的文化守护,抵达现代人内心的温暖归宿。比如《戏班》《太行记游》《考察鸡鸣驿》《英谈晌午》《凝固的石头镇》《秋染石院》等作品,深入古村落的文化肌理,以山石为骨骼、溪流山涧为血脉、花草树木为衣冠,探讨和反思后城市时代的文化形态和意象,在文化的根脉里寻得精神向度的指引。
把根扎深,枝叶才能繁茂。古村落的形制变化由简单淳朴到复杂巧妙,体现了符合中国审美情趣的朴实之美。驻足观瞻,化情思为景物,那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无时无处不沁入心脾。比如《山魂》《暖泉新事》《石寨之春》《吕家傍晚》等作品,以古村落为焦点,运用典型化的方式和方法,形成历史与未来的视觉连接。这些作品不仅让古村落美在表面,更美出了古村落的生命,蕴涵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从而达到情、理、形、神的意境统一,表达出对古村落的美好祝愿与期许。
守住心中魂牵梦绕的乡愁
走进古村落,画家们的主体意识变得“在场”起来。他们关注古迹遗址、村居宗祠、民俗民风、古今故事、凡人善举等丰富内涵,从山花野草中看到生机与希望,从冷冰冰的石头上看到乡情的温度,从炊烟袅袅里看到故园的精魂与气场,用有形的艺术手段去描述无形的精神世界,为艺术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力求重构中国美术的审美意识与艺术精神上的文化标尺。
在后城市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在对古村落文化寻根的溯源、寻踪、考察、辨析和指认中,那不断抬升的石阶,那青砖灰瓦、石碾古树和小桥流水,那古镇上简单的房舍和口吐方言的村民,那悠闲的老者、空旷的庄稼地……一幕幕看似琐碎平淡的场景,正是生活的原初面目。画家们借老人形象,抒发久别游子离开家乡之后的孤寂、怀想与痛苦之情;借山里人家的生活生产场景,描写对生命的执著、热烈和真诚;借冷冰冰的石头,传递无声的色彩倾诉与表达,仿佛让人听到了先民们的歌声和悲哭。画家们用画笔让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活”下来,凝结成一幅幅如诗如画、如歌如梦的作品,既留下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根脉,也守住了我们心中魂牵梦绕的乡愁。
怀着一种强烈的家园意识,画家们关注着破旧、空旷、平常、粗糙的山野原生态,寄寓精神皈依的起点、矫正和导引,细细品味着古村落平凡生活中的幸福滋味。如一阵掠过山坡和崖壁的清风,一片飘过荒滩的云团,一株立于茅舍前的歪脖树,一个洋溢着如歌欢畅、如画清亮的乡间女孩,还有那向阳开放的葵花和草叶上的雨珠,无不带着浓浓的诗意,精美地收纳于画家笔底,也融入了生命的美好与震撼。画家们伫立于乡民先祖的牌位、功德碑前和祠堂古村落中,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景物、器物、遗迹等原始具象,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或者是朦胧与抽象的笔触,无不产生一种反思的感怀、觉醒和祈祷,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对接、融合和转换,从而完成一次自我救赎,在文化的根脉里寻找到精神向度的指引。
承继画家使命与价值的文化根基
古村落主题美术创作将原创精神根植于地域文化和民族美学的土壤中,极大地提升了画家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张扬起一个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原创力和再生力。
行走与考察、写生与创作,对画家而言是获得原创作品的主要方式和方法,是一种责任担当和艺术自觉,也是身体锤炼、意志磨砺、情感升华的过程。无论是水汽氤氲的云雾、还是葱蔚洇润的原野,无论是大山深处的茅屋、还是缭绕升腾的炊烟……在画家们此行的作品中,既有从大处入手,体现出燕赵山水、古村的独特动人、雄秀神奇的风格,如《山魂》《苍岩山写生》《阳原开阳堡》《春风十里》等;也有从小处点睛,融合村居、树丛、人物细节,给画面造成虚与实相间的灵动特点,如《清晨放歌》《和古镇》《英谈的院落》等作品。在《清音》《茶旧沟》《吕家傍晚》等画作中,画家们又以鸟瞰世界、俯视寰宇的视角来凝视山水行云,创造出超越时空、苍茫空灵的画面。《矍铄的面庞》《远逝的鸣唱》《凝望》等作品,则以细腻的笔触烘托生命的赞歌,表达出层山叠雾中的情景变化和大自然之韵味。而《暖风》《塬上》《涵泳青山》《日长如小年》等作品,继承了中国绘画壮美与静美的意境营造手法,处处体现出燕赵的古村之美,同时也赞颂了燕赵太行的锦绣风光,让人在静观中咀嚼出清旷俊朗的人文美感。
寻根并不意味着复古。在后城市化时代,谱写以地域文化为底色的基因图谱,需要画家张扬原创艺术激情,在民族文化的源头找寻文化标本、化石、指印和足痕,接续我们的文化链条,给予我们现实生存的鼓舞和进取力量,为文化的生长提供持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