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坚守戏剧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

□胡 薇

谷文昌

创作技巧的提升不是一日之功,只有先端正创作态度,不投机取巧,精益求精,才有可能破除创作上的僵化、同质化和模式化,焕发出创作内在的精神力量,让作品透过剧情表面的外在,真正展现出戏剧自身摧毁庸常、震撼心灵的力量。

中国话剧史上的几次高峰都曾经得益于创作者们思想与情感的深邃和丰沛,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在经济持续发展、戏剧市场繁荣、创作较之以往获得更多的自主及自由的当下,很多艺术作品的精神品质却反而下滑,许多缺少灵魂的戏剧作品被批量制造了出来,以至于全国上演的原创剧目数量虽多,能够引人思索、本质上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佳作依然难寻。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陆续出台的扶持、鼓励原创的政策和措施,以不同的方式重新激发了广大戏剧从业者的创作热情,盘活、繁荣了演出市场,不过其双刃属性的问题也在逐渐显露:各地国有院团和民营机构为争取各种基金和奖励,争相加入到舞台剧演出的运作中来,不同团队在创作上的良莠不齐暴露在大众面前,试图精益求精者有之、浑水摸鱼或是涸泽而渔者亦有之。而作为话剧来说,如果缺少精神空间、丧失思想光芒,任何所谓的新技术、新方法甚至新形式都会被迅速淘汰。

当下的中国话剧亟需返璞归真,重新回到戏剧本质,创作出本土优秀的、高级的原创作品,绝不能再浪费人力物力制造同质化、重复性、低质的作品。因此,只有兼具强烈的时代特征、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广泛的民众基础,才能令中国话剧重新焕发出无穷的魅力,融汇于时代的主流。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的中国原创话剧舞台上,不少作品并未在遵从创作规律、提升创作技巧上有所起色,不仅一些固定的新套路暴露着当下中国戏剧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创作思维僵化和模式化的问题,而且一些戏剧演出的门槛随着市场多层次需求的扩张在不断降低,随之而来的是表、导演的专业程度呈现下滑趋势。如果说,戏剧演出连基本的演出质量和专业水准都难以达到的话,那么又何来对社会对现实的深入开掘、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深刻反思?何谈戏剧对于人类精神的探索、对人性拷问以及对于时代的思索?又如何更好地满足中国观众的精神需求呢?因此,为了中国话剧未来的健康发展,必须在正视现实问题与困境的同时,提高对于艺术标准的遵循,无论是专业院团还是民营组织、商演还是职业演出,对于戏剧舞台的规范、戏剧演出的水准、戏剧精神的追求等,都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戏剧艺术的审美标准、规律和法则,坚守戏剧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

艺在于技、更在于心,只有话剧创作者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是破局的关键。创作技巧的提升不是一日之功,只有先端正创作态度,不投机取巧,精益求精,才有可能破除创作上的僵化、同质化和模式化,焕发出创作内在的精神力量,让作品透过剧情表面的外在,真正展现出戏剧自身摧毁庸常、震撼心灵的力量。如果创作者没有发自内心的创作冲动,那么戏剧人物的心灵痛苦与选择必然显得虚假。创作态度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敬业和操守无疑是一切成长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尤其是,在舞台技术性等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加强剧作和演出的精神内涵就愈发显得迫切。然而,仍有不少创作者还满足于以一种戏剧的形式来讲述一段生活和故事,处在就事论事或者堆积材料的阶段,侧重展示现象而忽略对于生活本质的抓取,并未深入到塑造独特的角色、探索人物的心灵轨迹以及体现独特情感色彩的戏剧创作的轨道上来。

随着政府主导的各种惠民措施和扶持项目的实施,中国话剧又一次获得了在大众中进一步推广、普及的契机,这就要求话剧从业者更加严肃、认真地重视和解决创作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近年在话剧创作中被广泛倡导和实践的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创作,绝不应只是把一些民族元素、传统戏曲的外在形式勾兑进演出,而应是从剧作本身到演出呈现整体上都蕴含着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内涵和气质,应是一种内在的有机地融会,而非简单地将民族风格的多种元素或是表现形式加以堆砌和拼贴。就像前辈戏剧家们的民族化舞台探索之所以获得成功,正是因其将民族优秀的传统融会于内,主创团队不仅拥有着良好的民族文化基础和功底,还能把充实的内在体验和强大的外在表达形式调和得相得益彰。尤其是,其民族化舞台探索的方法不是出自案头,而是在对戏剧艺术不倦地追求、不断地实践中逐渐清晰和加以不断完善的。而反观现在的有些创作,戏曲向话剧的无条件靠拢,几乎是以丧失自身舞蹈性、抒情性的特质为代价,而话剧则只是简单地点缀些许戏曲的元素,没有融合的两层皮自然很难存活。因此,与其说中国话剧缺乏体系,不如说当下更为缺失的是前辈中国话剧人对于舞台的敬畏、专注和执著的态度。强化民族化、本土化的舞台实践,理应是民族精神的重新张扬和复归,而不仅仅是一些舞台手段或元素的频繁使用和点缀。毕竟,所谓的各种体系,其实都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源于日积月累的摸索和训练,得益于持之以恒的苦心求索方才到达彼岸。

总之,优秀的剧作可以引发思索,而与之契合的舞台呈现则能让这种精神力量的传递变得更为有效。只有当更多的戏剧主创们关注于作品内在精神的提炼以及创作的内涵和价值的时候,中国戏剧本身的潜力和活力才能够真正得以引燃。

2020-04-20 □胡 薇 1 1 文艺报 content54364.html 1 坚守戏剧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