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国两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召开。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廖华歌表示,中国用实实在在的抗疫行动,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同时还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生动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因此,这次来京参会,自己的心情与以往完全不同,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激动、珍惜和自豪,深觉这一切来之不易。
今年廖华歌提交了多项建议,关注的问题涉及多个领域。作为作家,她最关心的还是文学创作。在她看来,文学作品表现的内容必然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最为基本的社会价值关系,文学价值论的内容体现了文学在精神维度上的指向和追求。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优劣高低,又直接影响着它的传播范围和接受程度。面对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面对它史诗般的激荡变迁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各种感受与情感,作为一个作家、艺术家,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努力捕捉它、感悟它、呈现它,这是我们每一个创作者都需要诚实且庄重地去面对的问题。
廖华歌谈到,经典作家作品直接凸显了一个时代的个性与气质。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的文艺创作者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经得起时光淘洗的精品力作,使文艺园地五彩纷呈、繁花似锦,映照出时代之光,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他们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主体性与创造性,进而成就了艺术上的经典性。但这些与时代对我们的希冀和要求、与扎实推进文化振兴、与我国人口及年图书出版总量相比,还相差很远,真正能够深入灵魂,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还不多。正因为原创力作薄弱匮乏,才不得不反复改编名著。同时创作中还存在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的现象,从而导致粗制滥造、题材扎堆、抄袭克隆、荒唐雷人等种种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需要每一位创作者深入思考并认真对待。
“我们的文艺创作者要努力做到与时代同行,除了踊跃参加文联、作协等组织的深入基层采访活动外,每个人还要自觉行动起来,搞好自我规划。要像柳青扎根皇甫村14年创作出《创业史》那样,真正扑下身子,扎扎实实深入生活,用心抵达生活深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艺术规律。只有充分发挥主体性与创造力,不断在时代经验与人民生活中拓展生命体验,坚持思想探索与艺术创新,才能将更多的艺术精品奉献给人民。”廖华歌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艺术、节庆活动、集体记忆、情感认同、传统技能等的活态形式。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已成为全世界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廖华歌认为,如何更好地了解、挖掘、保护、传承其精髓,也是我们亟需做好的一项工作。
廖华歌在长期走访中发现,民间确实有一些堪称“高手”的老艺人,他们有着非同寻常的拿手“绝活”,比如皮影、坠胡、唢呐、板头曲、鼓儿哼等等,不仅样样演奏接地气,而且技艺精湛,令人赞叹不已。这些无疑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随着一些老艺人的离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流失,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民间艺人作为非遗文化传承和表达的载体,其生存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种艺术形式的存亡。而他们的传承形式大多都是以师带徒,往往单打独斗,存在着‘绝种’的危险。目前,一些老艺人因常年走乡进村演奏,或身体不好,或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所限,还存在着各种生活上的问题。”廖华歌不无担忧地说。
廖华歌表示,尊重和保护民间艺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建议像修复生态环境一样保护非遗传承人,各级政府和文化单位要给非遗传承人以足够的激励与关怀,建立相互交流平台,让他们更好地培养传人,为艺史存宝,真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继承创新、发扬光大。
不断提升国民素质是固国之本、兴国之基。廖华歌注意到,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在对国民思想建设、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基层调研中了解到,不少内容尚停留在“路上”,没有真正入户入脑。究其原因,是没有找准载体、解决“桥”的问题。
廖华歌表示,在这方面,河南南阳西峡县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县委县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指示,从抓家风建设入手,在全县开展“传(家训家风)、树(公德美德)、争(先进先锋)、做(好人好事)活动”,经过近几年齐抓共建,社会和谐,政令畅达,并以好的家风带动民风、社风、政风、党风的显著提升,受到大家一致好评。鉴于此,廖华歌建议有关方面进一步重视家庭这个社会“基石”、国家“细胞”的建设,以家风建设为抓手,切实制定方案,多部门联合行动、形成合力,把国民素质教育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入户入脑。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好家风蔚然呈现,在全国出现正气弘扬、社会健康、人才辈出的崭新景象。
廖华歌说,虽然今年的会议时间缩短了,但内容一点也不少,自己将以更加认真的状态开好会议,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并落实好会议的各项任务和精神。